波波熊浅谈图书翻译质量问题
最近,浙大的王慧敏教授炮轰《美国高等教育史》一书的翻译质量,引发圈内外热议,随后,又有人发文对王教授的商榷表示了商榷,此事好像还要发酵一段时间。其实,译著的质量水平本来就是参差不齐的,虽然我没有仔细看过王教授的文章,更没有找来原文好好看看《美国高等教育史》,但是,坦率地讲,就我看过的译著而言,质量不如此书的不算少。 关于译著的翻译质量,向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关各方也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作为一个有五年全职图书翻译经验,累计译文字数接近万汉字的自由译书人,我谈谈自己对图书翻译质量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我觉得,评判图书翻译质量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可读性。95%以上的读者是不可能对照原文去看译著的,外文图书之所以要翻译过来,就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时间,让他们可以以最快的母语阅读速度去阅读。因此,译文首先要做到通顺,如果在通顺的基础上还能做到流畅自然,甚至更进一步,读上去不像是译文,而像是原创,那就非常棒了。我觉得,可读性是一本译著的基本盘,如果可读性过关了,就可以说一本译著大体上是合格的。而评价一本译著是不是可读,最好要挑选并不连续的四五处,每处读上几页。可读性不等于文学性,除了极少数纯文学作品外,其他译著只需要做到句子通顺就可以了,但是,光是这一点,其实要求就不低了。 第二个标准是错译率。完全没有错译的译著是不存在的,不管多牛的翻译家,不管多牛的专家,都会犯错误。但是,如果审核的人或读者的水平还没有译者高,往往是看不出来错误在哪里的。出版界有一个万字出错率不能高于多少个字的标准,但是这个主要是针对错别字等文字(也就是译文)本身的错误,不能作为翻译出错的标准。窃以为,错译率不要高于千分之一,就很不容易了。译者应该尽可能杜绝低错,就是那种不用看原文,光看译文就知道译错了的错误。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小说里面,前面提到拿骚,后面却出现巴拿马,我就知道译者笔误了,因为拿骚是巴哈马的首都。 第三个标准是专业性。其实,每一本译著都有它的主题,主题的各个属性就是它的专业性,哪怕是看上去很大众化的一本书。举个例子来说吧,莎士比亚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剧本,民国以来,很多翻译家都翻译过莎士比亚的作品甚至是全集。有的译文偏诗体风格,有的译文偏散体风格。但是呢,无论是诗体还是散体,老的各种中译本都还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剧本这一独特体裁。可喜的是,几年前,外研社出版了一套最新的《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对照)》。这套由辜正坤领衔、十几位专家学者合作的新书,就注意到了剧本的特点,其中甚至有译者就是专门研究剧本的。最基本的专业性体现在相关学科的术语和专业说法上,在一些不太专业的图书中,某些学科术语是可以有其他译法的。比如说,在非地图地理类的图书上,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可以翻译为英属哥伦比亚省。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也可以写作德克萨斯州。我以为这些都不能算不专业,更不能算错译。 综上,我认为,评判一本译著的标准大致有可读性、错译率和专业性三个方面。我觉得对一本大众化的图书而言,这三个方面的占比大致是50%、35%、15%。现在书面上有不少图书,连第一个50%都做不到,在我这里就连50分都没有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jc/9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邮轮资讯早知道
- 下一篇文章: 劳伦middot邓普顿投资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