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档案本文作者刘福泉,生于年,66届初中毕业生。年下乡插队,年返城进工厂,年医院后勤管理,年苏州市外办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工作,年退休。原题中国老人的洋插队生活作者:刘福泉打开国门,源源不断的莘莘学子走向世界,或留学或就业。我们这一代人当年插队农村,如今又插队他国,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说奇怪不?然而同样插队,却又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我女儿在美国博士学业完成后,留在美国工作。女儿生儿子时我们来到波士顿,因为探亲签证每次居留不得超过半年,外孙半岁时我们不得不回国,当时小孩还不会坐,只能在托儿所躺着,这是最艰苦的时候,也是我们最为揪心的。外孙女出生前,我们来美国后,立即申请绿卡,七个月后绿卡到手,长期居留就不成问题了,所以外孙女从出生后到如今四岁,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伴随着她的成长。俗话说隔代亲,的确如此。自小,由于我同外孙女接触的比较多,喂她喝牛奶、吃饭,抱她,陪她睡觉,所以比较亲近,记得她一岁多时,有人问她最喜欢谁,她脱口就说,喜欢阿爹(苏州话音“嗲”)。这就是亲情,也是令人欣慰之处。他们说我偏心外孙女,其实我认为是一样的,她小一点,理当多费心照顾。最近,因需要照顾年迈母亲,我回国尚在上海医学隔离期,那天同老伴她们视频通话,外孙女说:阿爹,你回来吧,艾玛要你。我无语,只能好言慰之。孩子们小时,用洋话称呼我,我说叫:阿爹、阿婆,自此他们就用苏州话叫我们,不用说,这样听着舒服。曾几何时,我们也是这样称呼长辈的,如今不知不觉我们也到了这个年纪了,时光流逝得真快啊!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人,在应该学习的年代,被打发到农村插队,一去十年,从此与大学失之交臂,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英语只是初级阶段水平。外孙女出生后,我暗暗下决心,同她一起学英语。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干。外孙女自小就看各种图书和IPAD,不知不觉中,自己掌握了数字和许多单词,上托儿所后,因为同小朋友一起交流,英语更是突飞猛进。我呢,由于年岁增长,记忆力远不如以前,虽不是前看后忘记,但也好不了多少。非但如此,咬词还不准,以至于外孙女老是说我:阿爹,你说得不对的,从而纠正我的读音,需纠正多次才通过,让我一张老脸无处安放。看来,生而为人,要知天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都有定规的,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与此同时,外孙女的中文却说的很好,因为平常我们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的,而作为小众的苏州话,可能到我们这一代将终止了。与小辈一起生活,延续、加深了亲情,其中乐趣,不言而喻,自不待言。美国小孩学校中,除了暑假,还有春假、冬假,这时就携家带口出去旅游,那时的飞机票都会涨价,美国到处都有机场,出行非常方便。我们每年都要远游二、三次,先坐飞机到一个城市,预先租好一辆车,游玩十来天,再从另一个城市飞回来。美国年满65周岁的老人游玩国家公园可以买一张终身卡,美金80元,一般国家公园的门票美金0-30元/每车/7天,我们至今去了至少十几个,很合算的。波士顿紧靠大西洋,自南向北,有许多海景,周末驱车1—小时到达观赏,吃了午饭后回来,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还离开美国去墨西哥的坎昆和巴哈马的拿骚度假,两者皆为旅游胜地。旅游中看到各有不同特色的山川、海洋、湖泊和植物、风景,建筑,增加了阅历、增强了体魄,愉悦了心情,感知了生活的美好,给老年生活增姿添彩,乃一大乐事也。不知何时起,看到有人在自己房屋周边种菜,我们也产生了兴趣,在围墙边上刨去草坪,辟出一块地,用木板围起来,分割成七块,每块一个多平方。去花木市场买了好多包土和牛粪,放置其中。最早种的是韭菜,是人家送的,分棵后种成两排,第二年春天过后就开始生长的很好了,待到一定长度后,割掉一段,它继续生长,越来越粗,如此反复,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割韭菜”。同时我们还种了扁豆、四季豆和长缸豆,这些都要用木头、竹竿搭架子,它们要攀藤的,此类素菜还有丝瓜。其它还有黄瓜、茄子、番茄、辣椒,番茄又有大小之分,辣椒则有灯笼辣椒、牛角椒、尖头辣椒和朝天椒等。叶子菜有空心菜、苋菜、香菜、紫角叶、小青菜、芹菜、豆苗等,其它还有萝卜、乌巨和大蒜。菜苗每年春天的花木市场都可以买到,有的是当季自己育苗的,水分、温度都很重要,从一粒种子到长大结果,的确要花费不少精力。有的是大家互相送的。市镇有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dt/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