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过汉之声每一条信息:点击右上方菜单栏?点击“汉之声”?点击右上方菜单栏?点击设为星标

永历十三年,朱成功北伐金陵失败后,郑军元气大伤,甘辉、万礼等大将尽数阵亡,郑家根据地只剩下东南沿海寥寥几个城市;永历十四年,朱成功在厦门歼灭了清将达素所率领的四万名余水军,郑家声威方有所复振;永历十五年,朱成功召开军事会议。他认为因为没有根据地,所以在战略对峙中时常处于被动位置,一时难胜清军。但是,从何廷斌献上的地图(原是荷兰人翻译的)来看,台湾驻军不多,物产丰富,如果攻下它作为根据地,以后郑军同清廷作战便再无后顾之忧。

(荷兰统治下的台湾)

听了朱成功的建议后,郑军众将都现出难色。宣毅后镇吴豪认为台湾水文复杂,大船难进,荷兰人虽然人少,但火器厉害,何况郑军多是大陆人,即便攻下台湾,也难免水土不服。前提督黄廷与吴豪看法相同。只有中军戎政杨朝栋赞同攻台,朱成功对杨朝栋作出表扬后,正式下令攻台。

郑军拥有的强大海上力量,是其敢于攻台的资本。郑军力量最强大时,战船总吨位为9.2万吨,同期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为9万吨,荷兰海军总吨位为6.4万吨;郑军最衰弱的时候,总吨位为6.8万吨,同期英国海军总吨位为10.2万吨,荷兰海军总吨位为8.1万吨。无论何时,郑军皆可名列全球三甲。明亡后,大陆的明军以及闯、西各军陆续被满清击败,但盘踞东南一隅的郑氏,却有能力对抗清廷二十三年,郑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朱成功)

早在朱成功决定出兵之前,郑军就派何廷斌暗中向台湾的海商征收船税了。当时,台湾受荷兰人管辖,郑军的这种行为是对荷兰的极大挑衅。因此海商集团认为,双方迟早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前往台湾的商船数量锐减,岛内人心浮动,不少汉人大户举家离开台湾。

大员长官揆一与海商集团的看法相同。永历十四年三月,揆一要求各地加强武装力量,并增大侦察力度。为了防止汉人中有郑军的内应,他还强令所有的汉人土绅大户迁往大员市镇,并派了军队监控他们的日常行为。揆一坚壁清野,下令破坏各地的稻田,焚毁了所有未成熟的稻谷,各地的汉人都抵抗过荷人的烧田行为,但都被荷兰人镇压了下去。焚毁稻田损失了大约七千至八千袋稻谷,并有若干名汉人死于双方的冲突。此事完结后,揆一派人前往巴达维亚求援。

揆一没当上第十二任大员长官之前,曾与第十任大员长官尼可拉斯·富尔堡产生过冲突。当揆一接任大员长官时,尼可拉斯·富尔堡已经是巴达维亚东印度委员会的特别委员了。因以前有过结,富尔堡经常指责揆一施政不当。在他的影响下,巴达维亚当局对揆一也没有太好的看法。因此,揆一的求援信号并没有引起巴达维亚的足够重视,当局上下普遍认为揆一是神经过敏,小题大做。尽管如此,巴达维亚当局还是派遣了绰号为“固执约翰”的范德兰,带领十二艘战船和六百名士兵前往台湾。

范德兰并不认为郑军会攻打台湾,因此,他抵达台湾后不久,便坚持要去征讨由葡萄牙人占领的澳门。揆一与他争吵了多次,也未能统一意见。为此,揆一做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十月二十二日,他派遣使者前往厦门会见朱成功,询问郑军是否会攻打台湾。

朱成功一口咬定决无此事,但大员官员根据沿途的迹象,认为郑军只是没有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必然率军来台。范德兰对大员会议的结论十分不满,并于第二年的二月二十七日,率领所有军官和两艘战船返回了巴达维亚,还派了六艘战船去其他地方执行任务。因此,最后留给台湾的只有四艘战船和六百名没有军官带领的士兵。加上台湾的原有兵力,此时大员地区只有一千五百名荷军士兵;但是大部分荷兰士兵都拥有板甲和大口径火绳枪,相比于主要装备扎甲和传统冷兵器的郑军而言优势巨大。

(荷兰步兵。在拿骚的莫里斯亲王改革之后,荷兰拥有欧洲最先进的陆军。)

范德兰回到巴达维亚后,与富尔堡一起大肆编排揆一的不是。巴城当局也认定郑军不可能攻台后,开始指责揆一焚毁稻田的行为——当局认为,揆一的行为除了让公司蒙受巨大损失外,还造成了民心的极大动荡。

永历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朱成功的攻台舰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次日抵达澎湖。何廷斌攻台前告诉朱成功,说用不了几天就能抵达台湾,台湾物资丰富,到时就地征粮即可,无需携带过多给养。朱成功采纳了他的观点,因此,大军只带了很少的粮食上船。到了二十五日,遇到海风,船队无法出航,驻扎澎湖的军队立马就缺粮,虽然临时从澎湖搜罗了百余石粮食,但军队人数众多,这点粮食甚至不够大军吃一顿。

何廷斌认为台湾物资丰富,因此不需带粮,是不了解军事后勤的表现。当时的台湾人烟稀少,耕地不多,耕作技术又很落后,即使是荷兰人,也需要向大陆买粮。所谓物产丰富,最多只是山上的野果比大陆多一点罢了。

缺粮直到朱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都是个大问题。郑军有几万人,一般来说,在东亚供养一名不事劳作的士兵,起码需要二十几名农民,而台湾根本没有这个条件。后来,朱成功只好下令全力种田,把经济作物刨掉来种粮食,但这样一来,其他农产品,如白糖的产量就大幅度下降,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后话。

因为缺粮,郑军没有等到天气好转再起航的资本。三十日,朱成功下令强行出海,部下纷纷不赞同,认为应当等待天气转好之后再出航。但朱成功认为攻台之行乃“天命所归”,如天命在我,自当攻无不克。因此,郑军全军开拔,于三十日清晨抵达鹿耳门。

入台有三条通道:鹿耳门、南水道、北水道。其中北水道淤塞,南水道在热兰遮城火炮射程之内,因此,只剩鹿耳门了。但鹿耳门最为险恶,为了顺利通过鹿耳门,朱成功先令何廷斌派人伪装成渔夫打探水道情况,然后才趁着涨潮通过了鹿耳门。

关于此次涨潮,不少书里都写得神乎其神,认为天助郑家。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涨潮罢了,这点从郑军抵达台湾后荷兰人的反应就能看出来——荷兰人发现郑军经鹿耳门入台,并没有感到太意外,郑家几代熟悉大海,了解潮汐时间,是必须的本事。但士兵们并不了解潮汐,朱成功深知此点,因此,他没有浪费这么一个激励士气的机会。他眼看即将涨潮,便在船队起航前设下香案,向妈祖祈祷,祈祷后不久,原本是浅滩的鹿耳门变成了大船可通过的深湾,多数将士不明其中玄机,认为有神明相助。顿时,全军上下,士气大增。

面对郑军舰队,荷兰人毫无办法——因兵力有限,只能眼睁睁看着郑军通过鹿耳门。

郑军通过鹿耳门后,兵分三路:宣毅前镇陈泽率百余艘小船驻守北线尾岛,牵制荷兰人战船,以防其反扑;朱成功自己带领主力舰队进入台江水域,在中午登陆禾寮港,因为水浅,四五十艘大型战舰只能停在北泊口;余下船只则开往热兰遮城外围,包围城池。当地汉人得知朱成功来了,纷纷前来协助。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郑军把辎重运往了普罗岷西亚市的赤嵌镇。

赤嵌镇的防御设施称为“普罗岷西亚城”,亦名“赤嵌楼”。传说,荷兰人在建筑赤嵌楼的时候,只花了很少的钱向新港社人买地,声称只需要一块牛皮大的地。结果,荷兰人上岸后,把牛皮割成细条,圈了一大片地,新港社人虽吃了哑巴亏,但也不得不允许荷兰人建城。

这个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片土地是荷兰驻台湾的首任长官宋克向新港社用十五匹棉布购下的。永历六年,郭怀一被平定,为了防卫市镇,从永历七年开始兴建方形城池,并于永历八年完成。城池长30.12米,宽22.6米,由红砖叠砌,糖水和糯米汁拌着蚵壳灰当黏着剂,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棱堡,每个棱堡有两层重炮(共九门大炮),加上城池主体的四门炮,一共二十二门火炮。永历十四年,为了增强防御,荷兰人在城外挖了一条深2.19米、宽3.77米的壕沟,并在壕沟与城池间盖起矮墙,架了六门可发射榴弹的小炮,壕沟外还有两排高1.41米的木栅栏。

赤嵌楼的长官猫难实叮见郑军来袭,下令没收本地汉人的舢板船只,并把散布台湾各地的荷兰男子赶回赤嵌楼,妇孺统一调去大员避难。由于很多妇女希望与丈夫同生共死,因此这个命令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登陆后的郑军主力兵分两路:一路直奔东印度公司的庭院,另一路从后路包抄赤嵌楼。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员,大员长官揆一下令猫实难叮派兵阻止郑军登陆,但猫实难叮回答说赤嵌楼兵力薄弱,只能防守,无法进攻。下午四时,揆一遣队长黎英三带二百名荷兰士兵去支援。一小时后,黎英三抵达赤嵌楼,登陆时与郑军发生交火。城中的荷兰人用火枪掩护援兵登陆,郑军在二十米外的山丘上用弓箭攻击城内外的荷兰人。交火约半小时后,双方各有一至二人负伤。在郑军的阻挠下,荷兰士兵只有六十人成功进城,其余的只好退回热兰遮城。

普罗岷西亚市镇北方的马厩中藏有三四千袋稻谷,猫实难叮为防止郑军取粮,派了六十名死士潜入市镇,试图趁夜焚毁马厩,但郑军巡逻严密,焚毁计划未能得逞。第二天,郑军就将粮食取走分给各镇,经过计算,足够全军食用半月。

根据荷兰人的描述,五月一日,一名荷兰官员的妻子在逃回赤嵌楼的途中被郑军抓获,郑军强迫她穿上汉服。然后,郑军交给她一封信,让她带给荷兰人。信中要求荷兰人投降,并交出城池。除了这封信外,朱成功另外还修书了两封,分别给猫实难叮和揆一。此外,他还贴出告示:“台湾不过是我父亲暂时借给你们居住的,你们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我现在来收回。如果投降,我就让你们带着财物离开;如果不投降,就宰了你们。”

揆一当然不会就此投降。五月三日,他派出两名代表与朱成功谈判。谈判时,荷兰代表出示了当年他们与郑芝龙所签订的和约,因为和约没有可以证明郑芝龙拥有台湾主权的条款,所以荷兰人认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荷方拥有台湾。同时,荷方代表还提出:如果朱成功愿意退兵,荷兰人可以送上白银十万两作为军费,并且以后每年都会向郑家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朱成功拒绝了荷兰人的提议,谈判破裂。

由于水源被郑军占领,赤嵌楼很快进入断水状态。荷兰人试图在海边掘井,但掘出的水十分浑浊,难以饮用,且这时郑军已建好云梯,备好堡篮(竹子编成的大篮,装满泥土可以做沙包用),并架起七门火炮对准赤嵌楼,其中有两门是十八磅炮。

围城的郑军总数有一万人左右,而赤嵌楼内火药不足二百磅,子弹不到两千发,且士兵中有不少病号。若是开战,只怕连一天也撑不住。经过揆一的同意,猫实难叮于五月四日投降,城内一百四十名士兵、二十名伤兵、一百一十名妇孺仆役成为郑军俘虏。因朱成功希望能够通过谈判取回热兰遮城,因此对俘虏的态度颇为和善——除了没收他们的火枪外,并不限制他们拥有刀剑等冷兵器,并且还允许他们在街上随意活动。

四月三十日,郑军派陈泽领百余艘小船登陆北线尾。

郑军出现后,揆一开始备战,大员市内的荷兰人都领到了武器,监狱里的罪犯也被放出来协助守城。揆一还下令城中的汉人不能踏出屋门,没收他们的武器和金属工具,并将有名气的乡绅和富商囚禁起来,以防他们暗通郑军。此时,他属下一个名叫“拔鬼仔”(ThomasPedel)的上尉自告奋勇,愿意率兵去攻击北线尾岛的郑军,“拔鬼仔”是当时台湾境内少有的资深军官,在欧洲经历过多场战役,到台湾后也曾参与过平定郭怀一之乱。经过热兰遮市议会同意,拔鬼仔率领二百五十名士兵、一艘单桅帆船和一艘舢板于北线尾西南角登陆。为了协助“拔鬼仔”作战,荷兰人派出停在南泊口的“赫克托”号、“斯·格拉佛兰”号、“马利亚”号三艘战船驶往北线尾,对郑军海上船只发起攻击,上文中提到的黎英三,就是在这个时刻带领士兵前往赤嵌楼的。

(荷兰东印度公司装备的盖伦战舰)

见到荷军战舰后,陈泽派出三十艘戎克船将其包围。荷舰连连发炮,郑军一边还击,一边施放火箭焚烧荷军战舰的风帆。三艘战舰中,最大的“赫克托”号驶在最前,郑军在一艘戎克船被其击沉后,试图进行接舷战,但“赫克托”号炮火凶猛,郑军无法靠近。此时,风势突然变化,荷军大船一时不能前行,郑军趁此机会,派出六艘小型帆船摇橹靠近,猛攻“赫克托”号。慌乱中,“赫克托”号上的水手不慎点燃了自己的火药库,一声巨响后,“赫克托”号爆炸沉没,船上百余名士兵无一生还,围攻“赫克托”号的郑军小船因距离太近,也与“赫克托”号一同沉没了。

(当时欧洲人将福船、鸟船等中国传统军舰称为“戎克船”,与盖伦战船相比,戎克船的吨位小,火炮数目少,航行速度慢,抗冲击能力极差,被欧洲人认为不适合作为战船。事实上,也只有在郑芝龙、朱成功这样的绝世名将手中,戎克船才能与盖伦船一较高下。)

“赫克托”号沉没后,郑军蜂拥而上,“斯·格拉佛兰”号上虽装有二十门重炮,但已经无法阻止想要进行接舷战的郑军。郑军用三四艘大型戎克船勾住“斯·格拉佛兰”号的船尾后,施放火箭掩护士兵登船;荷军把大炮移到船尾向后射击,并用火枪和手榴弹攻击郑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最终,郑军不敌,退出战斗。此次战斗,郑军死伤颇多,船舱内满是血水。

荷军虽然击退郑军,但“斯·格拉佛兰”号的船尾被大炮的后坐力震坏,破了一个大洞。此外,“斯·格拉佛兰”号还身中郑军四磅炮弹多枚,并不止一次遭到火船攻击,船身多处着火。受损如此严重,它只好同“马里亚”号一起撤回了南泊口。历时近一个小时的海战结束,郑军获胜。

陆战方面,陈泽派黄昭带领五百名火枪手,结成线阵,同荷军正面对射;另外,又派杨洋带领五百名藤牌手绕到荷军阵后伺机偷袭。荷军登陆后,击鼓吹笛,缓缓前进,郑军望见荷军上岸,下令部队出击。看到大批涌近的郑军,“拔鬼仔”毫无惧意,还鼓励士兵,说中国人费拉不堪,荷兰人能以一当百,只要枪炮一响,郑军惧怕枪声和火药味,必然不战自溃。做完战前动员,荷军也开始列阵,“拔鬼仔”把士兵排成两个方阵,一左一右,与郑军展开了战斗。

据荷军的记载,郑军的远程攻击主要依靠鸟枪手,也有一些弓箭手,近战主要依靠福建藤牌兵和铁人军。铁人军是郑军中最强大的部队,在大陆上即便是满清的八旗骑兵也不是其对手,这支军队是朱成功在厦门鼓浪屿岛上训练出来的核心精锐,其成员必须要能够背着二十三斤沙袋绕全岛跑两圈才可以,因此铁人军个个强壮有力;铁人军的主要武器有双手长刀、弓箭和火绳枪。福建藤牌兵每十人一队,右手持刀,左手持能够弹开火铳铅弹的藤牌。与“拔鬼仔”所说恰恰相反,郑军近战部队人人奋勇向前,悍不畏死,荷军给他们的评价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军队”、“仿佛家里有另外一副躯体可供更换”。

(电子游戏中的铁人军形象)

战斗时,郑军凭借阵前所架的五十尊小型火炮对荷军展开炮击,荷兰领港船上面的四门小炮也不停向郑军发射弹丸,但很快就被郑军火力压制了。

海战结束后,热兰遮城发出退兵信号,但“拔鬼仔”不仅拒绝退军,而且还把部队开到火枪可攻击郑军的距离,连放排枪数次。郑军见状,也以牙还牙,双方各有死伤。

这时,郑军的伏兵冲出树林袭击荷军后方,荷军阵脚大乱。“拔鬼仔”下令撤退,但士兵已经不听命令——不少人丢下武器,四散奔逃。郑军见到荷军乱状,下令火铳手拿出短剑,展开全军突击,同伏兵一起夹击荷军;荷军两面遭敌,死伤惨重,队长“拔鬼仔”被郑军阵斩。

荷兰人抛下了一百六十具尸体后,剩余的少量残兵乘坐领港船逃走,郑军伤亡人数不详,历时四个小时的北线尾会战结束。

也欢迎通过tape匿名提问箱向我提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