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高超的天赋,都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否则,就会面临大自然最严厉的处罚。

对真正的极限运动员而言,遭遇死神,不过是这场游戏中一个不起眼的副本。

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自信,且妄图蔑视自然规律,死神就不只和你擦肩而过那么简单。

原版封面与中文版封面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一息之间》,正是这样一个在“自然与自我之间较量”的极限运动员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天赋异禀却在比赛中“意外“身亡的潜水运动员——超过起潜水比赛中第一个丧命的运动员——他叫尼古拉斯·梅沃利。

▌不管你承不承认,极限运动其实比任何一项运动都更需要天赋,自由潜水尤其如此。

自由潜水,不仅对体能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而且对心理方面的要求也格外严格。而这些能力,多数来源于天赋。

我们都知道,发觉天赋最好的时段是童年。有时候,无意间购买的一件玩具,都可能激发出孩子的天赋,比如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被誉为潜水天才的尼古拉斯·梅沃利。

尼克是美国人,小时候他家有个游泳池以及一条狗。这条狗总在玩耍时把小尼克推进泳池。呛了足够多水的尼克也对潜水渐渐上瘾。两岁生日时,尼克收到了一套儿童潜水装备。这成为了尼克一生的转折点。

这套生日礼物让小尼克对水着了魔。他经常戴着这套潜水装备跳进水里,长时间地蛰伏在水底。

四岁时,尼克父母开始经常发生冲突。当父母争吵时,小尼克就会躲在游泳池底部。每隔一会儿,他会浮出水面探探风声,如果争吵还在继续,他就深吸一口气,继续潜回水底。

水对尼克来说有一种天然的安全感,长期的池底躲藏,无形中增强了他的肺活量。

图片来自《一息之间》

一次,特别擅长潜水的叔叔带尼克去海里捉龙虾,从没受过任何潜水训练的尼克,第一次展示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潜水天赋。他凭借一口气,轻松地冲到了水下12英尺、准确地抓住了最多的龙虾,水下憋气时长超过3分钟,甩了他叔叔几条街。

3分钟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试了一下,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不经常游泳的人,静坐状态下的憋气时长也就1分钟左右。

长大一些的尼克开始迷恋各种极限运动,即便是那些很普通的运动,他也会去冲刺极限。

比如自己建造更有挑战性的跳台,比如在九岁时就要求在身上增加承重物,以便延长潜水时间、增加潜水深度。

在尼克看来,这个世界很糟糕,他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它,同时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尼克逐渐形成了不断挑战极限的冒险精神,以及不怕死的探索精神。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契机,一个真正进入自由潜水世界的契机。

好在这个机会来的很快。

年秋天,尼克听从同伴建议,去参加了德特·哈蒂的潜水课,后者是“动态闭气”游泳项目的美国纪录保持者。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游泳项目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德特向尼克传授了许多专业的潜水技能,并把他带进了各种自由潜水的世界级比赛之中。

然而,真正投入大海怀抱的尼克,却并未准备好对大海的敬畏,他对大海撒了好多次谎。

▌竞技性自由潜水可不是马尔代夫海滨玩耍。

年4月,尼克和德特开始一起备战一场位于大开曼岛的潜水比赛。

第一天赛前深水训练时,德特按照之前的训练进度,建议尼克从70米处开始,然后逐渐深入。而尼克则坚持要从75米处开始。德特对尼克说了无数次,这种对潜水深度跨越式的增加,很有可能会导致肺挤压。然而尼克的回应永远只有一句,“不要试图保护我,尽管培训我就行。”

师徒两人之间诸如这样的矛盾每天都在发生。

图片来自《一息之间》

尼克的自信以及对德特的蔑视看起来不无道理。因为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他成功地挑战了“恒定重量”项目的美国纪录,仅用了短短几个月,就从30米飞跃到了91米,从一个无名小卒迅速成为了让那些顶级潜水员刮目相看的潜水新星。

图片来自《一息之间》

志得意满的尼克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在接下来的“自由攀绳下潜”项目中,他直接宣布将挑战88米深度。而事实上,他之前甚至从未在这一项目中潜到过40米以下。尼克的这一决定,在有经验的对手们看来,可谓是对潜水运动的极大的不尊重。

大海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用自己的方式狠狠地给尼克上了一课。

在顺利到达目标位置并上升到30米时,尼克出现了短暂的晕厥,最终是在安全潜水员的协助下才得以安全回到水面。经过抢救,尼克虽然逐渐恢复了意识,但鼻子和嘴却抑制不住地开始喷血。事后,尼克领悟到了大海的意图,并发博文表示,绝不能欺骗大海。

然而,领悟不等于接受。急于求成的尼克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欺骗大海。

?年6月,尚未完全康复的尼克参加了AIDA个人泳池世界锦标赛。在“动态无蹼”潜水项目中,由于下潜时间过长,当他回到水面后,便立刻缺氧昏厥,没能完成规定动作,遗憾地与该项目的美国纪录失之交臂。这似乎是大海对尼克的一个暗示,教导他不要盲目自信。然而,自信的尼克依然选择了无视。

?4个月后,正在备战“蓝洞”挑战赛的尼克状态仍不理想。由于训练过度,在水下20米深度时,他就会抑制不住地想要呼吸。尼克自己也很明白,这是训练过度的表现。

然而尼克显然没能充分解读大海的愤怒与良苦用心,他太希望证明自己了。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年11月举办的“巴哈马蓝洞深度挑战赛”——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场比赛。

▌年11月举办的“巴哈马蓝洞深度挑战赛”——尼克遇难。

这是个什么级别的比赛呢?

它基本相当于是潜水界的“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是除了世锦赛之外,自由潜水界最重要的赛事。因此,对于极具挑战精神且急于证明自己的尼克来说,这场赛事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图片来自《一息之间》

尼克在这场比赛中给自己定的目标是72米,跟他在赛前试图挑战的95米相比,还算轻松。然而,当他下潜到68米时,却因为身体不适,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停顿,但最终,他选择了继续下沉。

正是这一决定,使他成为了超过起潜水比赛中第一个丧命的运动员。

尼克在那几秒做的决定,随着他的去世,也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尼克死于对自己水下憋气时长的过分自信。这的确是个重要的原因,但显然不是唯一的:促使尼克冒险下沉的,还有他那深入骨髓的强烈的挑战欲。

事实上,尼克在最后一次比赛中所用的时间,比计划多了将近1分钟。我们在之前已经说过,这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在静止状态时可以承受的最长憋气时间。根据海底镜头的录像,尼克在下潜至68米处时,似乎很难掌握平衡,所以他翻转身体试图保持直立,并在这一深度停滞了近30秒钟,然后才开始继续下潜。

至此先科普一个潜水的基本知识:

当下潜至60多米处时,在海水压力的作用下,潜水员的肺部会被挤压到只剩下很少的“余气量”。

所谓的“余气量”就是你正常吸入一口气然后充分呼出一口气之后,肺部仍然贮存的空气量。

在这个节骨眼上,尼克居然还用了整整30秒的时间来维持平衡,对空气的消耗量可谓翻倍增长,其危险系数可想而知。

但是,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尼克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继续下潜,是什么让他有如此自信的呢?

据他的朋友回忆,尼克曾向他透露过一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呼吸的独门秘籍,你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通过损伤肺部来延长水下的憋气时间。

尼克之所以有自信是因为采用了一种近乎自杀式的呼吸方式,从而延长了水下的憋气时间。而促使他决定采用这种方式的,正是他对成功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挑战欲和冒险精神。

被誉为潜水天才的尼克,他曾经在博客上提到过:

很多时候,他都无法控制自己潜往深处的冲动,数字已经像病毒一样侵蚀了他的灵魂。

事实上,11月17日是尼克第三次挑战72米这个深度。在比赛前的五天内,他已经有过两次失败的记录了。第一次时,他在60米处就耗尽了口中的氧气,不得不提前转身;第二次时,他下潜到了69米,但因为无法进一步掌握平衡,只好提前游回水面。因此,当正式比赛时,实现72米这一目标对尼克而言已经成了一种痴迷,但这种痴迷显然是致命的。

图片来自《一息之间》

▌极限运动其实是一门“度”的艺术。

这里的度是程度的度。以自由潜水为例,一个完美的潜水,不是你潜了多深,而是你能真正明白,自己当下正处于什么状态,什么时候应该大胆地继续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及时收手迅速返回。

你要在心里培养好猛兽,引领你去不断超越,同时也要准备好笼子,别让它的疯狂把你置于险境。

人生亦如此。最好的成功,是刚刚好,不多不少。而这,需要靠天赋,更需要“把控得住你的天赋”。不然很容易成为下一个尼克,成为那个挑衅死神的“水孩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