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年陆续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的国家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威廉二世,全名为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年在位。威廉二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具有强烈军国主义的色彩。年退位,流亡至荷兰。19世纪后期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想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德国在殖民地争夺赛中姗姗来迟,但俾斯麦首相一直避免过早卷入海外的殖民地争夺,以免同时与法国和俄国为敌。年,三十出头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革除了俾斯麦的职务。英国讽刺周刊《笨拙》称之为“丢弃领航员”。俾斯麦下台之后,德国对外实行更加富有侵略性和野心勃勃的殖民、炮舰政策,即所谓“世界政策”。海军军备竞赛德国人坚持,他们必须拥有一支与其实力地位相匹配的全球性海军以保护殖民地,保证对外贸易的安全,并保证“其崇高地位的总目标”。英国人认为,该国是一个拥有密集人口的工业岛国,甚至连食物也要依赖进口,因此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去控制海洋。从英国的角度看,德国舰队对英国海军的威胁不仅是数量上也是战略上的。德国海军基地位于北海,正对着英国,即使德国舰队不做任何举动,它也会牵制英国的海军力量。海军之于德国不过是国际地位和全球野心的象征,对于大英帝国却是生死攸关的事,因为大英帝国完全依赖海上航线。德国海军在炮术、组织动员、光学仪器设备和军舰工程构造上的优势,迫使英国在20世纪初将3/4的海军力量调回北海。年,皇家海军宣布了英国海军建设的“双强标准”(two-powerstandard),即其海军实力必须是其后两强海军力量的总和。年,深受马汉海权思想影响的德国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提尔皮茨(AlfredvonTirpitz)出任威廉二世的海军大臣。年德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扩建海军的法案,根据法案,德国海军计划建造19艘一级战列舰、8艘装甲海防舰、12艘重型巡洋舰和30艘轻型巡洋舰。年,德国又通过了造舰计划更为庞大的新海军法。英国认为,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德国在年就将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打破英国的“双强标准”优势。

“无畏舰”的名称与分类源于英国海军年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而旧式战列舰则全部被归为“前无畏舰”。图为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无畏舰”,开启了战列舰发展的新革命,亦引发20世纪第二波的造舰竞赛。

针对德国的威胁,英国于年建造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无畏号”:排水量1.万吨、拥有10门12英寸全重主炮、全面重装甲防护、4台蒸汽轮机组、最高航速21节。皇家海军以此显示英国将不顾一切维持其海上霸主的地位。不甘示弱的德国做出了自己的反应:由克虏伯造船厂建造1.9万吨级、12门11英寸口径主炮的“拿骚”级战列舰。年,英国建成12艘无畏舰,德国已经拥有9艘。年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出,德国每开工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要建两艘。工业竞争德国在工业上的成就早已是欧洲国家畏惧的对象。德国的迅速工业化对英国的经济优势构成了威胁。如果以钢产品作为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年,德国钢的年产量仅为英国的五分之三,到年开始超越英国,年已经是英国的2倍。年,英国这一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2%,德国占13%,但是到年,英国占有的份额降到14%,几乎与德国相等。德国的商品推销员奔走世界各地,精力充沛,善于应变,抢走了原属于英国的许多市场。一家英国工厂称英国政府严重低估了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进度,促使英国政府决定把军舰数量加倍,而该公司则从每一艘大型军舰上获得25万英镑的利润。殖民地争夺德皇威廉二世对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既妒忌又钦慕。他认定,德国应该而且必须在海外也拥有自己的利益范围。作为后起的殖民国家,德国积极扩张其在尚未完全被殖民者瓜分的非洲大陆的势力范围。年侵入安哥拉,获得了第一块非洲殖民地。随后,利用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抢得西南非、多哥和喀麦隆,并宣布要建立一个“条顿非洲”,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计划严重冲突。当时,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提出了“英国人要从开普到开罗”的口号,即从开普到开罗,将英国在埃及、东非、南非的殖民地打通,连成一片。这一计划被阻断在坦桑尼亚,而坦桑尼亚的旧称便是德占东非。

马赛人(Maasai)是东部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著名的马赛马拉大草原(MasaiMara)在斯瓦西里语的意思就是“马赛人的平原”。图为手持盾牌和长矛的马赛勇士。

相互猜忌两国矛盾的加剧也与德国的行事风格有关。德皇威廉二世极不稳定的个性加剧了英国对德国的不信任,疑德、反德的情绪水涨船高。年,一支英国非常规部队入侵德兰士瓦失败,威廉二世幸灾乐祸地给德兰士瓦的克鲁格总统发去电报,祝贺他“在未向友邦求助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力量抗击侵略,击败了入侵贵国的武装集团”。不言而喻,“友邦”是指德国,“侵略者”是指英国。面对这种蓄意侮辱,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写信申斥了这个自大狂妄的德国外孙。年10月,威廉二世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虽然本意是为了促进英德之间的友好关系,但他在采访中提到“当前德国中下阶层中普遍存在反英情绪”,这一表述激起了英国更加强烈的反德情绪。英国放弃外交孤立海军竞赛导致英国人中产生一种极端不安全感,驱使他们逐渐投入俄国和法国的怀抱。英国人逐渐摆脱了过去外交上的“光荣孤立”政策。年,英国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年1月,即将成为外交大臣的爱德华·格雷爵士(SirEdwardGrey)表示,德国现在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和威胁”。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在法绍达的争端以及过去几十年所积累的旧怨,签订《英法协约》。年3月,威廉二世乘坐一艘德国军舰在法国控制的摩洛哥丹吉尔登陆,在公开演讲中赞同摩洛哥独立。这无疑向外界发出信号:德国试图分裂法英之间达成的谅解关系。与德国的竞争也使英国倾向于与俄国和解。年,英国外交做出重大调整,与俄国签署英俄协议。

爱德华?格雷爵士是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年间担任外交大臣,年获封为子爵。奉行亲法反德政策。格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这段话而广为人知:“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不会再看到它们被重新点燃。”

知识链接无畏舰

无畏舰(Dreadnought)是一种活跃于20世纪初期的战列舰类型。年10月,英国在新任第一海务大臣约翰·费舍尔(JohnFisher)的主导下,开始建造“无畏号”。年2月10日下水、同年10月3日就完工,展现了当时英国强大的造舰工业能力。“无畏号”的技术与设计之先进远超过同时代的战列舰,故以其为名自成一种新型战列舰的类别——“无畏舰”。“无畏舰”具有两种革命性的创新设计,一为采取“全重炮”(All-Big-Gun)武装配置,其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远超过以往的战列舰,二为使用蒸汽涡轮发动机作为推进系统。随着“无畏舰”逐渐成为海上力量、乃至于国力的重要指标,各国展开了规模巨大的“无畏舰”建造竞赛,遍及欧洲、亚洲和美洲国家。知识链接“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晚期英国追求的外交政策。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持欧洲均势,不容任何力量破坏这和谐局面,以最大限度维护英国安全和国家利益。此名词其实是由某一位访问英国的加拿大国会议员所提出,赞扬英国积极不干预欧洲事务。英德在欧洲和全球的竞争和矛盾加剧后,英国也开始寻找盟友,年英国与日本结成同盟,正式结束“光荣孤立”。

《话说世界》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著名世界史专业教授和研究员组成编委会,由世界史专业教授和博士为主组成创作队伍。《话说世界》共20卷,每卷约25万字,并配幅左右精美图片,内容囊括了从史前至年的世界历史。详实充沛地介绍世界历史的方方面面,全景展示世界历史的曲折发展轨迹,并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再现历史现场。

《帝国时代》是《话说世界》的第13卷,主要是指殖民主义的帝国时代,大致涵盖—年这段时期,跨越百年时间,而帝国主义则通过吞并他国领土或对他国建立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霸权等,建立有形或无形的帝国,从而扩大本国势力范围。年维也纳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欧洲各主要大国在均势外交原则下基本相安无事,但欧洲列强却在欧洲之外的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展开了新一轮的殖民争夺,甚至不惜发动局部战争。自大航海时代西方世界就一直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但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列强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到年前后,西方列强已经瓜分了大半个世界,年的一张世界地图要用九至十种颜色来显示它们各自所占领的地区。

颜玉强,南京大学历史系届英国史硕士。毕业后在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年,与出版界前辈共同创立北京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总编。年至今为独立图书策划人。代表性的策划并主编有《西方哲学画廊》(7册,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外文明同时空》(6卷,入围第11届上海图书奖,获得首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再现世界历史》(册,台湾畅谈出版社)、《再现世界地理》(册,台湾畅谈出版社)、《再现中国地理》(册,台湾畅谈出版社)。著作:《戊戌变法》(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五四运动》(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海上人事》(鹭江出版社)、《青田人在荷兰》(中国华侨出版社)、《安徽人文地理》和《安徽城市地理》(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等。译著:《牛津英国史》(合译,商务印书馆)、《里根自传》(合译,东方出版社)。

曹瑞臣,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近代英国消费革命、消费社会兴起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世界民族》《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权威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话说世界—帝国时代》(卷13)著作一部。

曲兵,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当代欧洲问题特别是英国问题研究。近年先后参与《外国非政府组织概览》、《英国发展报告》(系列)等专著的撰写工作,并在《欧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现代国际关系》、《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瞭望》、《世界知识》、《东方早报》等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数十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jp/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