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爱敏

播音:李芳

  仍有盼望

  阅读:耶利米哀歌3章49-58节

  耶和华啊,我从深牢中求告祢的名。-耶利米哀歌3章55节

  参观巴哈马拿索市(或称拿骚,Nassau)的克利夫顿文化遗产国家公园(CliftonHeritageNationalPark),如同重温一段黑暗悲惨的历史。那片土地一面临海,乘船到岸的人必须沿着石阶一步步爬上峭壁。在18世纪时,一船船被运送到巴哈马的奴隶,远离家乡的亲友,踏上这些石阶,走向残酷的人生旅程。现在,为了纪念这些可怜的奴隶,峭壁上的香柏木被雕塑成女奴的雕像。她们个个面向大海遥望家乡和亲友,每个雕像都刻上被船长鞭打过的伤疤。

  这些雕像哀悼着她们失去的一切,她们的样子提醒了我,应当察觉各种不公义的事和衰败的体制,并为这一切深表哀痛。哀痛不表示我们失去了盼望,相反地,哀痛是一种向上帝坦诚的方式。这是基督徒所熟知的,因为整卷诗篇有将近四成都是哀歌,而在耶利米哀歌中,上帝的子民也在国破家亡之后向上帝哭泣呼求(3章55节)。

  面对现实中的磨难,哀痛是自然的反应,我们也在痛苦折磨中经历上帝。哀痛终究是有盼望的:当我们为不公义的事忧伤痛苦,将会促使我们和其他人一同采取行动,试着改变现状。

  这也是拿索的雕塑公园会被称为“创世记”的原因,这里虽是一个哀痛之地,却也是一个崭新开始之处。

  上帝会陪伴我们走过哀痛,进入新的开始。

     

圣网百科小程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jc/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