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贸易寡头的那些事
北京有没有准分子治疗白癜风的 http://pf.39.net/bjzkbdfyy/140123/4331585.html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所称的那样,“大宗商品交易商产业仍然是一个黑洞。” 这些交易商是私有企业,不从公共市场融资,从事着类似以前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全球范围的商品实物贸易,同时在期货市场中投机。他们拥有广阔的资讯网络,监控着全球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它们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套利活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凶猛而低调。 对绝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来说,这些寡头公司让人既敬又畏。很多人想问,巨头们在大宗商品市场上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从何而来?这次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贸易公司的情况。 不容置疑的竞争优势 有别于大型银行,大宗商品贸易商很大程度上是不受监管的。这个竞争优势具有相当大的争议,这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贸易商已经开始填补西方银行对大宗商品生产企业的融资空缺。 低税负进一步放大了它们的优势,它们的税负比原油和矿山企业低多了,甚至比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还低。原油和矿上企业支付的有效税率平均在30-45%之间,华尔街银行的有效税率约为20%,而大宗商品交易商只需要在瑞士、塞浦路斯、荷兰和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支付5-15%的有效税率。迪拜和香港甚至为了吸引交易商进驻,推出零税负的激励计划。 但这些贸易商长袖善舞的真正领域,是在各国大宗商品生产方(上游)和消费方(中下游)之间牵线搭桥,赚取流通环节的差价。为了锁定利润,他们往往要为现货做套期保值,同时也会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套期保值之外投机。 因为政治原因,风险偏好度低的企业不敢去这些国度掘金,这些国度也因某些原因会被国际社会施加某种贸易限制或经济制裁。为了解决这些国家出口商品赚取外汇的需求,需要某个人冒风险去突破此类局面,比如具有国际资源的大宗商品贸易商。这种突破只能靠某些方面的违规,而违规往往意味着背后的黑幕。此类被称为“灰色交易”。但老实说,也并不是所有动荡国家他们都敢去,比如朝鲜,貌似就没有谁敢去碰这个高压线。 Glencore嘉能可 瑞士,私有企业,主营基本金属。公司前身叫MarcRich,由一度流亡的美国人MarcRich(马克·里奇)于年创建。因年被美国政府指控逃税和同敌对国家伊朗交易而逃亡瑞士。年1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任内最后一天特赦了Rich。据《纽约时报》报道,在年和年,管理层收购了MarcRich的股权后,公司更名为Glencore。 嘉能可早已在事实上超越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等大名鼎鼎的华尔街投行,成为过去十年中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这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却又鲜为人知的财富传奇。 财富野心 相比于嘉吉、路易达孚这些创立于19世纪的老牌大宗商品贸易商,成立不到四十年的嘉能可始终在以一种更为激进却神秘的方式在改写这个行业赚钱的模式,以及对未来盈利的想象。 嘉能可或许少了一些显赫的经营历史以及与之伴随的商誉积累,但同时也少了一些束缚,在交易和扩张上有着更大的行事空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今的大宗商品交易行业,老贵族依然保有威势,不按套路出牌也百无禁忌的年轻暴发户却更能呼风唤雨。 从创立之日起,野心与财富就一直是嘉能可发展历程的主题词。为了达成目标,嘉能可不惜回避规则、颠覆规则乃至创造规则,也由此获得了超乎寻常的财富增长。 如今,嘉能可更用一桩屡次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巨额并购,试图再次改变行业的游戏法则。年5月2日,嘉能可正式对外宣布,该公司以换股形式完成了对英国矿业生产商超达(Xstrata)的并购交易。从那一刻起,嘉能可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矿业生产集团,同时还一并收获全球最大电煤贸易企业和铬铁生产商、最大锌生产商、第三大铜矿开采商和第四大镍矿开采商等系列“头衔”。当然,这个锌产量占全球总产量15%的“新嘉能可”,依旧保持着全球最大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地位,并将手中控制的全球电煤市场份额提升至惊人的30%。 以金融杠杆撬动大宗商品贸易,以大宗商品贸易控制自然资源开采,最终打破下游贸易商和上游生产商间的行业界限,这正是嘉能可在上述“世纪并购”中,意图建立的行业市场新秩序。 早期运作模式 在嘉能可的前身成立之初,里奇不仅挖走了前雇主的大多数大宗商品客户,而且以武器、日用品等多种货品直接从伊朗换取石油,再转手到石油大宗现货市场上谋利。甚至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发生后,在美国大使馆人员被伊朗扣为人质、美国禁止公民与伊朗发生经贸往来的情况下,里奇仍旧通过上述“以物易物”的形式,从伊朗获取大量石油。不止于此,凭借里奇当年在古巴革命期间和卡斯特罗政权建立的联系,嘉能可的前身还成功地在冷战高峰时期,将苏联发展为自己最大的客户。 里奇以及来自“铁幕下的财富”,起码在两方面对嘉能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一就是嘉能可独特的内部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众多交易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必须隐秘进行且需严守秘密,嘉能可建立起了一套与众不同的交易员培养机制,从应届大学生中吸收“背景清白”的新人,在企业内部自行培养。在这一机制中成长起来的交易员,即便是在大宗商品交易员的小圈子内,也是自成一体,尽力避开外界 延伸企业价值链:巩固已有优势产业。将经验移植到全新的产业。 提高效率聚焦客户:提高效率和聚焦客户是相辅相成的。 采用独特运作模式:分散与整合同样重要。 在其近年的发展史上,邦吉与各种组织搭建了战略联盟,而这些联盟中的合作对象大多是涉农类公司。通过图表也可以看出邦吉与不同组织的合作,几乎没有偏离以上“四大战略规划”,这种有的放矢的合作策略值得借鉴。 LouisDreyfus路易达孚 年,法国政坛风云变幻。列奥波德·路易·达孚便在这个多事之秋创建了如今的粮商巨头——路易达孚(LouisDreyfus)。路易达孚见证了法兰西帝国的陨灭,见证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见证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更见证了工业革命中社会发展与粮食供给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版图扩张上,路易达孚继承了拿破仑席卷欧洲大陆的霸气,在全球主要的粮食产地和交易集聚地都设立有机构。如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圣保罗,欧洲的伦敦和巴黎,美国的威尔顿和孟菲斯,亚洲的南亚和中国。 在经营范围上,路易达孚的低调作风并不能掩盖其纵横整个农业、食品行业和金融业的野心。经历了年的新陈代谢,路易达孚不仅从事谷物、油料、油脂、饲料、大米、棉花、天然及人造纤维等农业项目,而且涉及肉食、食糖、咖啡等各种食品制造。除此之外,与ADM公司相似的是,路易达孚开始把触角伸到了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包括电力、天然气、石油及石油产品,以及各类债券和银行业的金融业务。 不同于ADM在纽约交易所高调上市的做法,路易达孚选择了和嘉吉一样的发展策略——隐蔽中不断前进。这种远离公众视野的发展战略的确给处于敏感行业的路易达孚减少了很多麻烦,也给其全球扩张计划的成功实施扫除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南美洲:占据巴西主场优势 南美洲历来是ABCD四大粮商的必争之地,而巴西尤甚。 路易达孚巴西分公司于年成立,业务涉及农业和能源的贸易与运营。如今,路易达孚已经逐步赶上了前三位竞争者,其8%左右的大豆压榨量直逼ADM和嘉吉公司。 北美洲:生物能源与金融业务 在看到ADM等美国本土企业在生物能源方面有斩获之后,路易达孚也迫不及待地进入了美国的能源研发市场。而今,路易达孚在美国的能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能源的巨头之一。 在生物能源开发之外,路易达孚极其重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论是在美国的交通枢纽——孟菲斯,还是在美国的粮仓——路易斯安那,我们都能够见到路易达孚公司的旗帜。 此外,路易达孚公司还利用自身熟悉农产品市场的优势,进行农产品期货交易。 亚洲:抓住中国,就等于抱住聚宝盆 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粮商巨头,路易达孚的步伐早已踏入了亚洲这块沃土。一百多年来,路易达孚开疆拓土,已经在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建立了密集的网络。仅仅路易达孚糖部就搭建了包括中国、澳大利亚、泰国以及印尼半岛在内的原糖与糖产品产销网络,掌握了地区糖交易的话语权。 亚洲市场的潜力无人不知,其中,拥有最多人口的中国,已然成为了路易达孚战略布局的重要棋子。 从公开资料显示,路易达孚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作为贸易协定的一部分,路易达孚于年做了他在中国的第一笔生意,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向中国出口棉花的国家。随之而来,路易达孚于年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公司。 之后,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处,当时只有七名员工。代表处最初的业务是协助路易达孚的谷物和油脂业务。后来在年扩展到棉花和糖以及其他农产品,进一步拓展了路易达孚在中国的舞台。随着中国加入WTO,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于5年8月成立,成为了有农业贸易权的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司(WFOE)。7年路易达孚霸州饲料蛋白公司——油脂压榨工厂成立。路易达孚布局中国大功告成。而今,路易达孚在中国的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整个农产品产业链。 现货方面 自年以来,路易达孚积极参与中国在各种农产品上的生产、加工与贸易。 小麦部与国内的大型粮食贸易公司和面粉加工企业均有长期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鉴于其“熟悉国际市场,了解中国行情”的双重优势,路易达孚多次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邀请做小麦国际国内市场及行情方面的分析。 在玉米业务上,一方面,路易达孚购买了大量中国玉米,销往韩国、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另一方面,路易达孚公司玉米部每天结合世界玉米市场对国内贸易商及最终用户(饲料、淀粉、酒精用户等)发布市场信息及参考报价,充当中国玉米进口商的角色,借此将触角深入到中国的东北与华北玉米主产区及华东与华南玉米消费区。 除此之外,路易达孚还积极加入中国在小麦、油脂、油料、饲料、棉花、食糖和饲料谷物等农产品方面的贸易。 期货方面 利用金融市场,进而控制农产品现货市场,一直是ABCD四大粮商主宰粮价起落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的大连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有农产品交易,而这两个尚未完全成熟的期货市场恰是路易达孚实现自我目的的绝佳工具。 仅以棉花为例。由于中国的棉花行业相对封闭,因此其早期的市场行情也不易把握。为此,路易达孚首先从“笼络人才”开始。90年代后,路易达孚招摇高薪的大旗,吸纳了一批中国棉花行业的精英,包括部分省市棉麻公司的高管。这些人才与路易达孚娘家来的人一道,组成了既懂国际市场,又懂中国市场的高级团队。 随后,他们凭借路易达孚自身完善的期货交易机制和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纽约和郑州两个棉花期货市场进行跨市操作,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期货市场价格;同时又利用现货市场进行配合,即用进口棉和国内收购加工的仓单棉,影响国内现货市场价格,最终实现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上的双重收益。 事实上,随着我国棉花市场的全面开放,路易达孚与伊卡姆、达利文、保罗·莱因哈特、奥兰、嘉吉等众多国际大棉商一道,迅速介入DCE与ZCE,成为了中国棉花行业中最具有话语权的外资集团。 文章来源丨大宗商品贸易相关网站 整理编辑丨Lam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dt/7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全程贯穿12市县及洋浦,海南省环岛旅游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