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杨长云

阿姆斯特丹城市史:一部思想史

尚读会第三期,我们从自然的视阈返回到城市。阅读萧拉瑟(RussellShorto)的《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以下简称《阿姆斯特丹》)。本期读书分享会由上海大学世界史硕士生俞冰主持,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孙蓝波为分享人。整理完这些发言文字,此时此刻,我坐在我万科小区的家中,正值学生下课家长接送、职员下班的晚高峰。耳朵边一片小学生的喧闹声,汽车鸣笛声,小商贩的叫卖声,还有正在准备晚餐的斫刀声。一座城市正被夜幕笼罩,身处其间的我们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种种;当我们不得不依赖交通工具上下班,当我们被拥挤的人群堵住了前行的路,当我们苦于在路边的超市买一听啤酒而找不到停车位置,我们还是自由的吗?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车轮上的城市,早就遗忘了步行城市是何物。书写城市的路径也从容易驾驭的城市本身的传记,随着年代的不断演进,内容变得日益复杂。菲斯泰尔·德·古朗士的“古代城市”是宗教的、制度的城市;亨利·皮雷纳的“中世纪城市”是经济的、商业变革的城市;理查德·桑内特则用“石头与肉体”来隐喻他的笔下的“城市”;奥利维娅·莱恩则告诉我们一座“孤独的城市”;伊塔洛·卡尔维诺带我们看到55座城市里的秘密(隐秘的角落);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是文化的、哲学的城市;还有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韦伯、卡尔·休斯克、路易斯·沃思、齐美尔、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我想起朱塞佩·托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主人公鼓起勇气要离开弗吉尼亚号,他站在舺板上,一眼望着纽约雾蒙蒙的高楼大厦,他最终选择了退回去。弗吉尼亚号是一九零零的孤岛,我们生活的城市是一座座孤岛,而我们居住着的单元楼里的家是孤岛中的孤岛。或者,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正因为我想到以上种种,读完萧拉瑟的《阿姆斯特丹》,我写下“城市史:一部思想史”这个标题。

孙蓝波(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萧拉瑟的《阿姆斯特丹》是由译林出版社策划的“译林·城市故事”系列中的一本,这个系列遴选了讲述世界各大城市建城和发展恢弘故事的专著。

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萧拉瑟。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约翰斯敦,年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萧拉瑟是《纽约时报》的特约撰稿人,并于年至年担任阿姆斯特丹约翰·亚当斯学院的所长,从年至年一直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这本书就是他在此居住期间所著。年,因其研究的贡献,萧拉瑟被授予了奥兰治-拿骚勋章的荷兰骑士勋章,他的书已被翻译成十四种语言,获得过很多奖项。

《阿姆斯特丹》一书围绕“自由”这一主题叙述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历史,作者专注于叙事史学,通过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故事来讲述这座“自由城市”的发展历程,所以这不单是一本讲述城市历史的著作,也是一本各种人物表达自己所理解的“自由主义”的历史的书。阿姆斯特丹原意"堤坝",顾名思义,是一个建在堤坝上的城市。由于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海平面以下,因此也被称为“海底城市”。12世纪晚期,阿姆斯特丹还只是一个小渔村。17世纪,荷兰的商船从阿姆斯特丹开往波罗的海、北美洲和非洲以及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由此构建了世界贸易网络的基础,阿姆斯特丹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港。如今,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欧洲第四大航空港,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作为当前荷兰第一大城市,历经了从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过程,走过辉煌,也经受过世界大战的洗礼和破坏,从一定程度上,它的历史是荷兰历史的一个缩影。这个拥有无穷魅力的城市以宽容与多样化享誉世界,在这里,被许多国家明令禁止的赌博、吸食大麻和卖淫都是合法的。然而,这个城市也并非总是充斥着狂野与放纵。这里有伊拉斯谟、斯宾诺莎和格劳修斯的哲思,有伦勃朗、凡高的光影、线条与色彩,有东印度公司的“海上马车夫”荣光,还有郁金香泡沫带来的疯狂与毁灭,更有无数犹太人至今仍响在耳边的哭泣与痛诉。

年某位艺术家笔下的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一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阿姆斯特丹的崛起到争取独立的艰难历史。这座城市与水有着不解之缘,阿姆斯特丹曾经只是阿姆斯特尔河畔的一片沼泽湿地。为了驾驭水,当地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大坝,于是就有了城市的名字阿姆斯特勒丹莫(Amstelredamme)。用同样的方法,筑坝止洪,填海造田,荷兰人一点点地从自然手里换回了自己的家园。正如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所说“上帝创造了大地,但荷兰人才是荷兰的创造者”。然而填海而得的土地并不稳定,不断受到来自大海的威胁,需要共同体逐年累月无休止的精细计划和密切协作才能与自然的强大力量持衡。荷兰与水斗争的历史促成一种注重团结协作的文化道德准则,建起一个强大到足以迫使政府尊重并承诺保障个人价值的社会。而同时代的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处于封建社会。皇权之下有诸王诸侯封地,封地为王侯所有,封地上的人民效忠于领主,向领主交税,依赖领主提供保护。而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低地地区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在与大海的抗争中,阿姆斯特丹的土地面积不断变化,完全依赖于社区居民的集体协作,何时筑坝何时引流,都由原始的社区委员会众议决定。土地也是众人的劳动成果,自然也为社区共有。所以荷兰人宁愿效忠于跟自己息息相关的社区,也不愿效忠于高高在上的君主。同样从低地地区长大的奥兰治亲王威廉深知荷兰人自立反叛不受束缚的性格,他出生在一个德意志小贵族家里,却阴差阳错地继承了叔父的大笔遗产领地,随后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收为养子,培养成协助新国王巩固荷兰地区的有力助手。而当西班牙新国王腓力二世试图进一步全面掌控荷兰的时候,威廉在两股力量间左右摇摆,最终决定跟随荷兰人民的决定,挺身而出为荷兰人民争取应得的自由。威廉的后代也造就了今天荷兰的橙色王室。

本书第二部分从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叙述了阿姆斯特丹繁荣的黄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当属联合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它被誉为黄金时代阿姆斯特丹“跳动的心”。阿姆斯特丹的商人直接推动了联合东印度公司的成立,阿姆斯特丹人可以自豪地夸耀他们的联合东印度公司重塑了整个世界。两百年间,这家公司共向海外派出艘船,约有万人次的欧洲人搭乘其船只前往亚洲。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也是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很“现代”:70人的董事会向股东会负责,而董事会中的17人作为管理层负责日常运营。这一切都明确记录在公司章程之中,在今天的东胡格街24号的旧址内,仍能看到这些章程制度。这些实践对于公司法和证券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不仅如此,在资本市场获得巨额资金的东印度公司也成为荷兰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先遣队。借助资本的力量,公司建立了庞大的远洋船队和军事组织,攫取了大片殖民地,垄断海外贸易,使荷兰积累了巨额财富,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经济强国和世界贸易中心。但随着贸易与战争失利,阿姆斯特丹走向衰落。为了尽力阻挡入侵者的脚步,大部分土地都被刻意引入的洪水所侵蚀,荷兰的地貌退败为尚未被开发时的样子,共和国政府轰然倒塌,阿姆斯特丹享受世界级重磅影响力的时代宣告终结阿姆斯特丹最伟大的自由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也在他人的鄙夷与侮辱中黯然离世。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叙述了阿姆斯特丹的自由理念对世界文化的塑造及其自身的演变。萧拉瑟以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讲述了在整个17世纪,阿姆斯特丹城帮助撒播的自由主义的种种特质(资本主义、宗教宽容理念、世俗主义和务实的民主政治等)有如风靡一时的货物,乘着坚固的木制帆船,由荷兰海岸驶往英国,渗透进英国人的观念与意识之中。由此,英国人踏上使用这些思想碎片、观念和工具构建的属于他们自己帝国的征程。而且,随着大不列颠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它们几乎传遍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随后作者的叙述转向十八世纪,阿姆斯特丹自身也经历了经济自由主义者与社会自由主义者的长期斗争,但荷兰人的务实精神使两派最终握手言和、结伴同行,阿姆斯特丹迎来了短暂的复兴时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在德国崛起,并在随后几年席卷整个欧洲,年德军入侵并占领了荷兰。战争期间,道德的崩塌与沦丧,对自由遗产的辜负与背叛,或许是阿姆斯特丹人心中永远也无法抹去的耻辱与伤痛。在别处,安妮·弗兰克的文字成为人类精神上升性的一个重要例证,但在阿姆斯特丹,《安妮日记》总会勾起那些不堪回首、难以启齿的往事,并一次又一次地激发起深及灵魂的反省与追思。硝烟散去,荷兰人开始了艰难重建,并对自己的社会开始深入反思。这一次阿姆斯特丹又站在了变革前沿,成为了新的自由文化与多元主义的实验田。

诞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的自由理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以“gedogen”这个词为代表的管理政策的宽容性。一个是崇尚团结合作的社会自由。“gedogen”这个词的意思是“严格意义上说属于非法行为,但被官方所容忍”。阿姆斯特丹以它的包容传统为荣,从宗教改革时期的伊拉斯谟到启蒙运动先驱斯宾诺莎,再到当代的同性婚姻和卖淫合法化,阿姆斯特丹人总是处于思想变革的前沿。他们的逻辑是:与其禁止这个、禁止那个,那还不如为那些不管怎样都会发生的出格行为定法律、立规矩。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努力也不是全然成功的,以性交易和软毒品交易为例:长久以来,作为基本上唯一一处上述交易获得官方容忍的地方,几乎无可避免的是,阿姆斯特丹正日益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全球黑市商人老巢。而解决这些问题方式当地人也不是在寻求一刀切式的禁止,而是不断地在探寻更好的规范、约束与管控之道。

荷兰人的自由观念与当代美国人有很大不同,大多数美国人所理解的自由,是以个人自由为导向,我选择我的生活,我收获所得的利益,我承担可能的后果。而荷兰人的自由是建立在社会保障之上,社会为个人提供追求自由的坚实后盾,个人反过来回馈于社会。他们认为“自由人”并不孤单,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携手合作以实现共同富裕。这可能也是西方长久以来两种自由理念的争论,一派是强调个人自由的“消极自由”,一派是强调社会自由的“积极自由”。阿姆斯特丹的历史太过独特,与水之间的联系太过密切,使得它最终踏上了一条迥异于美国的自由之路。

但是作者也在书中提出了阿姆斯特丹现在所面临的多元文化政策失败的困境,这不单单是荷兰的问题,可能也是当今整个西方世界的难题。多元文化主义创造了一个位于社会底层的移民阶级,让政府背负上越来越难以承受的经济重担。当地社会需要供养了他们,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移民并不愿意融入当地文化,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公开谩骂和诋毁它们。多元文化的尝试所导向的并不是一种多民族融合的社会,而是众多紧挨在一起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彼此隔绝的社区,在这之中可能最为突出的就是穆斯林群体。在最近的20年里,欧盟各国穆斯林人口及其占比稳定增长,平均每十年递增一个百分点,预计到年,欧盟各国的穆斯林人口将占欧盟总人口的8%。如今,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科隆、哥本哈根、法兰克福、伦敦、马尔默、曼彻斯特、巴黎、海牙、鹿特丹等欧洲大都市的穆斯林人口都已经超过全市人口的10%,布鲁塞尔和马赛的比例更是远超20%,穆斯林移民群体带来的伊斯兰文化在欧洲的影响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反思、批评和质疑多元文化主义的右翼势力也在蓄积,双方的矛盾和对立呈上升之势,尤其是围绕以宗教习俗、社会地位和政治权益的争论最为激烈,甚至不可调和。移民问题引发的身份认同、本地公众的安全担忧、外来人口的边缘化、移民自身严重缺乏的归属感,很容易使多元文化主义成为欧洲各方角力、焦虑和恐惧的替罪羊。在欧洲政治整体转向的现在,阿姆斯特丹还能继续维持自身的“包容性文化”么?这将是留给“自由之城”未来的的答卷。

虽然性交易在年才合法,但如图所示,年时一些女性已经开始在红灯区展示她们的身体。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gedogen”一词的含义。

甘萍(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这本书是从叙事的角度来展开的,围绕阿姆斯特丹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讲述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对整个城市文化、思想的塑造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如斯宾诺莎的哲学、伦勃朗的画作、东印度公司,包括统治者奥兰治亲王威廉等。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阿姆斯特丹融汇了多种族群、文化、思想,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城市,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与传统欧洲截然不同的自由社会,吸引了许多富有活力、精力充沛的人来此。无疑,阿姆斯特丹是自由之城,并把自由输向世界各地,但自由、多元文化也给现今的荷兰造成困扰,政府需要供养一个移民带来的底层社会阶级,而毒品交易、性交易合法化等过度自由也使这座城市逐步成为黑市商人老巢。阿姆斯特丹在其黄金时代辉煌过,也在贸易与战争失利后衰落过,最后又站在变革的前沿反思重建。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然后我想问一个问题是书里面讲到两种自由主义,包括蓝波刚刚也讲到荷兰人的自由观念和当代美国人有很大不同,大多数的美国人所理解的自由,是以个人自由为导向,我选择我的生活,我收获所得的利益,我承担可能的后果。就是说美国的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限制国家干涉,我是想问这是否与国家为世俗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道德做后盾,存在一定的逻辑矛盾?

赖颖(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由和包容这两个词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些自由和包容都是相对的,比如在17世纪建设自己心中的理想城市时,阿姆斯特丹人坚持让富人和穷人待在一起,他们住在同一个社区,在同一个教堂碰面。但是在移民问题上,阿姆斯特丹政府却并不那么包容,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历史上的阿姆斯特丹因倡导包容理念而闻名于世,如今,似乎正在为自己的不包容划定古怪的新疆界”。阿姆斯特丹几个世纪争取自由的努力与斗争值得我们去探究,其文化中的自由和包容的文化内涵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之前的交流中都有同学谈到我们所研究的历史与我们现实的远近问题。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作者把自己带入到历史中,所书写的内容过去和现在交相辉映,使读者有强烈的带入感。举个例子:作者在书中对于德式钢铁的叙述是这样的:“德式钢盔那时尚未被贴上邪恶的标签,尚未被赋予它们未来所要承担的沉重意义。”

伦勃朗为讲授解剖课的著名外科医生尼古拉斯·蒂尔普绘制的油画。伦勃朗将运动感带入绘画,蒂尔普则每年在广场当众解剖尸体。

徐欣蕊(上海大学世界史博士生):一看到这本书的标题,西欧中世纪的一句俗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第一次知道这句俗语是在硕士一年级第一次参加城市史研讨小组读书会,读亨利?皮雷纳的《中世纪的城市》。城市的空气为什么使人自由?根据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的描述,这是因为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摆脱了中世纪土地的束缚,变得相对自由。而萧拉瑟为什么将阿姆斯特丹视为世界最自由的城市?这是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疑问。萧拉瑟从阿姆斯特丹的建城讲起,直至21世纪停笔,选取该城或具代表性或具影响力的各色人物,分三部分阐释当今阿姆斯特丹文化中自由烙印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建城,也是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一切的根源。由于阿姆斯特丹是人类填海造陆从自然手中夺取得到的土地,因此从建城之日起,土地便可以买卖。这是阿姆斯特丹自由的基础。而恰恰也是由于要跟自然对抗,阿姆斯特丹人必须团结起来,保护城市免受洪水侵蚀,这又决定了阿姆斯特丹的自由是建立在集体之上的免于匮乏的自由。在宗教改革时期,百花齐放的宗教流派,使得这座城市诞生了“非法但被官方容忍”的传统,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逐渐成形。

在《阿姆斯特丹》的第二部分,萧拉瑟的笔墨集中于“黄金时代”,即我们所熟知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人与社会永远处在‘共舞’之中”的阿姆斯特丹特的“自由主义”得到发展。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和第一间证券交易所都是阿姆斯特丹人共同分担风险的结果。加之,网格式的城市布局使得穷人和富人生活在一起,导致阿姆斯特丹的社会分层不像其他欧洲国家那么突出。年,推行共和主义的约翰?德威特被刺杀的事件更为清楚地展现荷兰民众的自由主义倾向。此外,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那就是把“家”视为个人独一无二的空间的观念竟也诞生于这一时期的荷兰。

在第三部分,萧拉瑟指出,阿姆斯特丹的自由主义对近代世界影响成为关键。约翰?洛克在阿姆斯特丹的经历对其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生育权、同性恋、共享单车等当今世界依然饱受争议的问题都是从荷兰这片土地上最早发出他们的声音。萧拉瑟引用理查德?普莱斯的观点,“席卷欧美的政治风暴诞生于荷兰的土壤”,佐证阿姆斯特丹走在世界自由的前沿,并具有影响世界自由主义的能力,是世界最自由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荷兰的自由没有断点。二战时期,荷兰独特的自由思想,为不同民族提供属于他们的社会空间,也为纳粹屠杀犹太人提供了便利。

另外,就写作方式而言,我更倾向于将本书视为历史类的通俗性读物。一方面,比照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本书虽然内容繁多,涉及阿姆斯特丹社会、历史的多个方面,但可惜与专业性著作相比深度不足。在许多方面我感觉可以继续写下去的地方,作者却停笔了。另一方面,本书所使用的材料相对较少,尤其是原始文献更为稀缺。但书中的图片材料非常丰富,能够更为直观地使读者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便于增强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性。

年献给查理五世的阿姆斯特丹鸟瞰图

张欣怡(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阿姆斯特丹今天这样一座世界上最自由的城市,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塑造。但是在萧拉瑟的《阿姆斯特丹》这本书里,我认为作者提到的来自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多,所以我也有一个疑问,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否更加看重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社会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在本书中,作者频频提到多元文化自由与包容,甚至像“疯狂”在这样一个地方是带有一种鼓励色彩的词语,阿姆斯特丹人他们非常骄傲于他们的这种文化,甚至在建立新阿姆斯特丹的时候,几乎是把母国的这种文化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都照搬到殖民地来。但是在后来产生了两种自由主义,我比较好奇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就了美国人与之不同的自由主义。这里面也频频提到移民的问题,作者本人也是作为外来者的视角来观察、探求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这种类似于散文式的写作方式,也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时空画面的构建。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阿姆斯特丹人认为明令禁止倒不如去设定一种法律来进行规范。我想起侯深老师的观点,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有其道德标准所在,我想到一个问题,这种极度自由的标准到底在于何处?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我想到了前段时间与江西师范大学温海波老师就历史书写当中有没有人的问题所展开的讨论。在我们之前读过的著作当中确实有人的存在,但是相对来说是以群体的抽象形式存在的,但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萧拉瑟从个体的人出发,落实到了每一个个体身上去。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作者会强调一个时间节点,甚至有的已经仔细到一个精确的日期上,所以他的写作方式,是以这座城市为中心进行了叙事性的描写,并没有过多地进行分析,这也是让我觉得本书信息量很大的原因。

范德海笔下的新市政厅

阿姆斯特丹计划用该市政厅来宣传其未来之城的形象

韩飞(上海大学世界史博士后):萧拉瑟《阿姆斯特丹》这本书要比之前所读书目的文笔更加偏散文化。但作者谈到了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的一些底蕴。阿姆斯特丹的毒品、色情等行业的政策在全世界来讲都是比较特别的,在儿童抚育、青少年犯罪这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各国的一些政策,所以我觉得正是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使它成为很多个学科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dt/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