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军武猛回头粉丝供稿,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昨天看到军武猛回头   前文中,前半部分关于国军的描述并无大的问题,核心问题出在关于描写欧洲军制的描写,这体现出作者本人根本不懂欧洲近代军事制度与旧式封建军队的定义。

比如,文中写到:还记得当时欧洲战斗的场面吗?交战双方站好队,然后一齐开枪射击敌人,这就是“排队枪毙”。之所以这样打,倒不是因为欧洲人多有骑士精神,而是因为一旦你把士兵都散开行动(迂回包抄),绝大部分人就会马上开溜!侧翼迂回或长途奔袭将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不像大家一起麻木不仁的开枪装弹那么简单,所以执行部队的军官和士兵需要很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恰恰是当时大部分军队所欠缺的。当兵本来就是混事,打仗这种送死的买卖,如果没有督战队看着,谁还真卖力气?皮鞭和刺刀可以驱使士兵先前冲,但无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以至于散开部队不但不能增加战斗力,反而会降低战斗力,那谁还分兵,干脆正面打吧,反正侧翼也不会遇到什么压力。想必当时的指挥官对此也是毫无对策,最终解决办法就是干脆大家都别走了,排起队来枪毙吧。这一局面直到拿破仑出现,终于有了改观。

上图:集中使用火枪阻止敌人的冲击

  实际上,之所要采用这种所谓的“排队枪毙”战术,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火绳枪或是燧发枪的射程,射速和威力不足,低击发率、低命中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排列成密集横队,才能取得较好的杀伤效果;再者,良好紧凑的队形可以应付骑兵的冲击。有鉴于此,欧洲列强立刻达成了共识:大家站好几排,把枪端平搂火,反正打不着A也能打到B。线式战术主导了欧洲战场,排队枪毙开始流行。

  所以说线列式战术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武器装备不够先进。线式战术看起来简单,实践上是很难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队形,长达数公里的几列横队,不能走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得听着鼓点,按照固定步幅齐步走,这需要长时间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一旦放羊就只有被屠杀的命运了,所以说:队形就是战斗力。

  至于侧翼不会遇到压力显然是忽略了敌人的各种轻重装骑兵的突击。

  英国陆军是一支很注重队形训练的军队,在进行长时间机械般的训练的基础上,除了赏金鼓励,还有军士的打骂、军棍和皮鞭,直到士兵变成一个面对枪林弹雨淡定如常、听口令前进装弹射击的机器人。枪一响不但不会转身跑路或装死,还得在前排士兵倒下后,主动填空,保证火力密度。好在多数情况下,英国陆军军官们会在前排和士兵同生共死,士兵们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上图:19世纪伟大的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

  至于打仗是来的混事的,必须有督战队看着才能打更是无稽之谈,近代欧洲军队早就实现了职业化,加上长期的荣誉教育和洗脑,去军队当兵为国家或是国王效力早就深入了士兵的大脑里。

  这里举一个例子:年的亚伯拉罕平原战役。

  年,新法兰西的魁北克城围攻战已经打了3个多月。9月13日,英军詹姆斯-沃尔夫少将指挥英格兰第43、第47步兵团,苏格兰第78高地团,约人,在魁北克城外的亚伯拉罕平原排成长约米的两排线式队形。沃尔夫少将命令手下:“每支步枪装填两颗弹丸,在没看清法军的眼白之前不许开枪!”

  法军统帅蒙特卡姆侯爵留下人守城,率领约人排成三排队形,出城迎战英军。法军在距离英军米时,稍微调整了队形后发动进攻,在前进过程中,向英军齐射了两轮。英军伤亡了约20%,但并不还击,只是静静的站在原地盯着法军。但不幸的是,队伍里穿着士兵衣服的沃尔夫少将挨了三枪,被放倒在地,一小时后死亡。

  当丝毫无损的法军推进到仅30米远时,英军下达了射击命令,第一轮齐射就打倒了法军多人,同时敲响战鼓、吹奏风笛,向前推进。英军前进了约10米后,打了第二轮齐射,法军又倒下了多人,短时间内的大量伤亡使法军瞬间崩溃。指挥官蒙特卡姆侯爵也挨了一枪,被抬着撤回了城内,第二天清晨也追寻沃尔夫同志去了。

  此战只进行了约20分钟,英军死伤不到人,法军死伤约人。9月19日,魁北克开城投降,连魁北克带整个加拿大,余万平方公里都归了英国了。从此战可以看出,英军不论是战斗力还是纪律性都是堪称一流的,而这时候的拿破仑还没出生呢。

第二点,关于这位作者说:拿破仑出身于基层军官,他深知调动基层军队积极性的重要性。所以在拿破仑掌管军队之后,逐渐更改了军队结构体系(从麾下部队开始),让基层士兵也有了上升空间,打仗不再是贵族之间的事,作为普通一兵也可以通过军功荣升军官。当时就有许多士兵或基层军官晋升成为将军或元帅,譬如有着“法兰西的罗兰”美称的拉纳,就是从基层干起的。这样一来,士兵作战能动性和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出来,法军在战场上也就可以施展更多战略战术。当时法军的主要战术是以大方阵正面冲击,同时分出许多散兵在敌人两翼进行夹击。当时其他列强还从没有遇到过这种战术,对侧翼的保护几乎没有。正面打的好好地,怎么侧面就来了人呢?可以想象,被多面夹击的部队下场会是多么凄惨。19世纪初期,法军对其他列强军队取得的胜利,是新军队结构体制的胜利,同时也是旧式军队没落的前奏。在此之后不久,欧洲列强们纷纷进行军队结构改革,从士兵中涌现出许多能力出众的军官,大幅度强化了军队作战能力。

  以上更是在瞎说了,从上文我们知道,年时的英军就知道保护侧翼了,年时的英军还能不知道?更何况滑铁卢战役里,拿破仑到底是怎么输的大家都知道,难道只是战术的问题?

上图:古斯塔夫二世

  实际上,从16世纪拿骚的莫里斯亲王和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进行了近代化的军事改革后,职业军队和近代化的军事体制便在欧洲各国确立了下来,特别是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后,欧洲各国都认识到了建立近代化军事体制的重要性,从这个时期开始,战争便不再是贵族的专有活动了,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所有人都要参与进来,而且即便是贵族军官也要和基层士兵一起在线式队列中前进。而法军之所以会有大量从基层提拔的高级将领主要原因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后摧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原有的军官晋升体系被破坏,使得拿破仑招募军官只能从基层选拔。实际上当法国国内局势稳定下来后,拿破仑仍然喜欢从军事院校中提拔军官,基层出身的军官数量反而越来越少。

上图:莫里斯亲王

  第三点,关于这位作者对于旧式军队的理解,并且将欧洲从16世纪到17世纪这段时间内的军队定义为旧式军队的观点我也是不敢苟同。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是旧式军队。所谓旧式军事体制,其核心在于士兵对军官有人身依附关系。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军队是军官的私人财产。在这种条件下,军队就是将领收入与地位的支柱。

上图:大军阀韩复榘

  举个国军的例子,中原大战时期,为了争取韩复榘对自己的支持,蒋介石承诺给他一个省主席,还支付每月60万的军费。如果韩复榘没有手下的军队,蒋介石大概都不会搭理他,更别说出这么大的价钱收买了。

上图:蒋介石与韩复榘合影

  很多部队的将领,就是靠着自己的军队,每月从国府领取军饷,并保持其在国军内的地位。而这才叫旧式军队。我们再来看欧洲近代的军队,以拿骚的莫里斯为例,他当年反抗西班牙统治所率领的军队并不是他的私人军队,而是联省共和国的军队,作为联省共和国的军事长官,他的所有军队都是荷兰执政官和议会派给他的。后来莫里斯当选联省共和国的执政官之后,仍然亲自带兵去前线作战。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类似,军队是国王或是共和国的军队,不管是平民将领还是贵族将领,除了自己的卫队外,是没有自己的军队的。

  以上为个人的一点拙见。祝军武猛回头越办越好!!

想了解更多有品、有趣的军武内容,请







































白癫疯的方法
白癜风能好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zs/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