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出版《海权论》,明确了美国海洋的扩张方向,即必须拥有海外殖民地和优良的港口,这些殖民地除了位于重要交通线上,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口和经济能力,以保障海军的战斗力。

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这个才是硬实力)已经升至世界第一,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一系列工农业指标上领先其他国家。

实力已经不允许美国继续低调下去,加勒比海对于美国的战略地位就相当于南海之于中国,对应着大陆属性的墨西哥和中美洲,以及群岛属性的加勒比群岛(西印度群岛的称谓是殖民者的错误,本篇弃之不用)-包括外围的“巴哈马群岛”,核心的“大安的列斯群岛”(古巴岛,伊斯帕尼奥拉岛,牙买加岛,波多黎各岛排名前四),以及东南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岛”。

此时西班牙的势力已退缩至“古巴岛”和“波多黎各岛”,英国占据了“巴哈马群岛”(凭借海盗走私吸血美洲大陆,年独立后奉英国女王为君主)和“牙买加岛”,法国荷兰丹麦则在“小安的列斯群岛”拥有几个据点,法国还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伊斯帕尼奥拉岛”的西侧(后独立为海地,岛的东侧独立为多米尼加)。

此时英国仍旧海洋实力第一且在美墨战争和美国内战两场战争中并未公开支持美国的对手,因此选择让英国继续保持中立;同时独立战争和内战使得美国竖起了自由世界灯塔的形象,出于爱惜自己羽毛的心理以及海地95%是黑人的事实让美国对拿下“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海地望而却步,多米尼加由于是天主教国家和白人比例不占优势所以加入美国议案未获美国参议院通过,美国通过经济手段不断加强对于多米尼加的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于是西班牙就成为了那个软柿子。

采取的手段还是那一套,就是鼓动古巴独立并派出军舰保护美国侨民,然后意外发生,再“正义”地向西班牙开战,战场并延伸至亚洲并直取马尼拉,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美国在两个战场都轻松取胜,控制了菲律宾和古巴。

年,美国通过法案,以确保古巴处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的条件允许“古巴共和国”建立,直到年卡斯特罗通过革命建立反美政权一直延续至今,美国当下在古巴的地缘政治遗产主要是位于古巴东南端的“关塔那摩美军基地”,作为法外之地关押恐怖分子的据点。

波多黎各成为了美国的“自由邦”,而非合并建制领土,即有美国公民身份,却没有投票席位,原因也是在于天主教徒居多。处于同样地位的还有“美属维尔京群岛”(位于大安的列斯群岛的最东部,波多黎各岛的东侧,其余部分则是英属维尔京群岛)。

至此,美国在加勒比地区拥有的支点足以保证自己的利益,并没有必要再在该地区扩张更多的领土,二战后直接占有领土更非是最优选择。

接下来是控制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上通道,在新格林纳达(哥伦比亚加巴拿马)寻求脱离大哥伦比亚的背景下,新格林纳达将英法美这些强国引入运河的开发以作为寻求独立的筹码,其中只有美国有强烈的驱动力,在向当时的政权作出保证中立、通行自由权、主权和财产权不受影响后,美国于年底拿到了修筑两洋通道的权利并修建了两洋铁路(华工)。与另外两个方案相比,巴拿马的陆地纵深最窄(65公里)。

出于平衡美国势力的考虑,也为了便于将巴拿马并入哥伦比亚的企图,哥伦比亚于年引入有着开挖苏伊士运河经验的法国主持开挖巴拿马运河,然而气候的不同(热带沙漠vs热带雨林),终于在折腾8年之后耗尽投资和超过2万人生命后停工,法国工程公司于年将项目以万美元卖给了美国人,但遭到了哥伦比亚的反对,这个对于美国不难,转而支持巴拿马共和国的独立即可,哥伦比亚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万美元的补偿(同样为了取得菲律宾美国同样支付给西班牙万美元),年在耗费了5亿美元加上加勒比群岛超过10万黑人劳动力后,巴拿马运河通航。年,迫于民主独立潮,美国与巴拿马政府签订新的条约,将运河的主权交还巴拿马,并成立由两国官员共同组成的“巴拿马运河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运河的运营工作,实力对比导致巴拿马运河并没有像苏伊士运河归还埃及那么彻底,也使得任何国家想要染指巴拿马运河的主导权或者在周边开挖新的运河,都将遭遇巨大的阻力。

对菲律宾人涌入美国本土的恐惧,使得美国政府在年放弃将菲律宾变身为美国领土的想法,年,菲律宾全盘照搬美国的组织架构和法律制度建国。年美国以“非合并建制领土”模式获得菲律宾以东洋面的关岛(属于一组南北排列的马里亚纳群岛的最南端)。

年,美德英三国签订条约,将西萨摩亚变身为德国殖民地,东萨摩亚则归美国,这一收获意味着美国在南太平洋也拥有了一个支点,二战后西萨摩亚独立,但东萨摩亚至今仍旧是美国的“非合并领土”。

年,开拓太平洋贸易线的美国人发现了同样处于东西太平洋交汇处的中途岛,并将之纳入美国领土,充当美国的海军基地。命运类似的还有位于中途岛与关岛之间的“太平洋踏脚石”威克岛,也于美西战争后成为美国领土。

凭借着关岛,夏威夷,美属萨摩亚加上中途岛威克岛这些太平洋腹地三角形布局,美国可以依托自己的基地,往来于亚洲和澳洲。

年6约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塞尔维亚被刺杀,引发了长达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双方阵营为“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以及次年转向的意大利王国。美国对欧洲战事保持中立,同时开门做生意,工业产值两年扩张了2.5倍多,卖出天量的武器给交战双方。年,陆权国家不太容易获得装备补充的现实下,德国开启“无限制潜艇战”,造成了美国商船的大量损失,4月6日,美国正式向同盟国宣战(中国北洋政府也向同盟国宣战,日本则在战争开始伊始就对德宣战),年11月,美国总统发表《十四条和平原则》,同盟国投降。

美国此时的主要诉求是寻求一个有规则可循的世界,其新世界蓝图基于两大地缘政治背景,一是全世界的殖民地已被先发的欧洲列强瓜分殆尽,且面临日本、德国两个后发国家的竞争;二是美国兼具海洋、大陆双重优势的地理位置,使之更想做一个置身旧大陆事务之外的第三方势力,把自己的贸易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此时的美国尚未表现出能够主导世界新秩序的实力,为显示公正,美国并没有参与对战败国殖民地的瓜分。德国在北太平洋的殖民地被悉数交给日本托管,包括在山东经营多年的青岛,也为了说服日本加入国际联盟而被移交给了日本,年由此引发的轩然大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但这个所谓的国际联盟徒有其表,30年后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为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中国,战败国为德国以及与德国结盟的日本,意大利再此横跳成功。

美国对于结束二战发挥了主导作用,标志着老欧洲的旧世界秩序崩溃,联合国代替了国际联盟成为了维护世界秩序的新平台。

随后的冷战将世界分为对抗的两个阵营-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以及之前绝大多数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国家,两个集团在地球上展开了空前很可能绝后的陆权(英国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认为欧亚腹地为世界的枢纽)、海权(马汉的海权论为基础)之争,如果不是核武器的出现,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样的高烈度的对抗发生。

年,美国地缘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认为能否控制包括欧洲、中国、印度乃至中东沙漠地区这些边缘地带将成为海陆之争的胜负手。在此战略下,美国首先借助北约将西欧定位为自己的坚定盟友;在太平洋腹地的那些岛屿支点使得太平洋腹地成为了美国的后花园;取代了菲律宾的日本有着远超菲律宾的价值;在印度洋,美国在其忠实盟友英国在印度洋腹地的殖民地查尔斯群岛,建立了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在北冰洋,未来也有阿拉斯加作为跳板。

在完美的运作下,冷战以年苏联的崩溃而终结,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未来当世界不再相信一超独大的局面后,在可预见的将来,有实力站在舞台中央角逐的将是五个一类地缘板块:“新世界岛”美国,“欧亚大陆中心”俄国,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中国、印度以及欧盟。

俄国业已衰弱,伴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以及美欧因失去对抗目标而裂痕加深,作为英国文化的2.0版,接下来的地缘任务在于如何制衡这三个边缘地区。

以美国的视角,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是美国用来制衡边缘力量的最重要力量,其中英国作为欧洲大陆平衡手,澳大利亚则可以同时应对中国和印度两个方向,日本则是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

世界又一次处在重塑地缘政治格局的十字路口,没有任何国家和人可以置身事外,从这一刻开始,世界需要用一个全新视角审视美国以及英美文明的发展脉络。

这是本篇的意义所在,至此终结。

暖和的太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tq/8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