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180306/6084106.html

诗与病的吊诡:从诗与远方到旅游文化

二次核酸,我们积极配合,不慌不乱。似乎因为有了一次经验而显得从容镇定。然而,起因如何仍是谜团。防控阶段如何出了疏漏,大数据捕捉如何不能擒拿罪魁祸首?凭着绿码,我们暂告安全。然而,谁在四方游走和密接,谁被暴露被感染谁在传播?……利剑依旧悬在每个人头上。

我本书生,只能纸上谈兵。二次核酸,让人感怀太多。本文试从身体的行动轨迹(旅游、病等)到心灵的文化轨迹(诗与远方、网络话语暴力等)粗略勾勒一幅当代诗人行思图,并观照现实,照看当下,试图为适合当下的安全行旅计划推论出一些建议和想法。若略有小用,用即是好。若并无大用,莞尔即可。

诗与死的对抗:

天空/太阳/神和王vs土地/光热/人和人

海子,是一位当代诗人,也是近些年被纪念最多的诗人。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来自远方的暖风吹遍,背后的探索与死亡似乎早已被此暖风送回远方。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前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远方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遥远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

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这时石头

飞到我身边

石头长出血

石头长出七姐妹

站在一片荒芜的草原上

那时我在远方

那时我自由而贫穷

这些不能触摸的姐妹

这些不能触摸的血

这些不能触摸的远方的幸福

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8.19萨迦夜,21拉萨

或者,如《祖国(或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短暂的情人

在桎梏不在,身心暂得解放的年代,恰许多诗人艺术家都还惊魂甫定或反思或茫然之时,是海子提出了“远方”的伟大梦想,并骑着他诗的白马向太阳进发。然而,在现实中,他的芦花、七姐妹、姐姐都纷纷离他而去,以至于哪怕他发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样的呼喊也不能挽回。他的诗被骂,他的视听出现幻觉,他沉迷气功并立下遗嘱……当他的初恋已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便知道他的远方是彻底的失败了,于是,他选择了卧轨:他的诗或许可以继续通向远方,但他的死只能留在这里。

在《夜色》中,他如是总结他的一生: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通读《海子诗全集》,似乎可以这样总结他的一生:天空/太阳/神和王vs土地/麦田/人和人。前者是他的诗和远方,后者是他的现实以及死亡。然而,这位梵高式的骑士早早草草结束了自己的旅程,只留下八十多万字的诗文和一个远方的(空洞?圈套?)目标为后人追念。

在路上:游魂何时归?流亡何时回?

海子提出了“远方”的梦想,那是他个人的精神追索和终极目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海子,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他的才华和勇气去追索远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他的孤独与失败——他的两手空空。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也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昨天。然而,从九十年代至今,商业变得越来越强大。经济搭台,文艺唱戏。文不够,商来凑。媒体喊话,众声喧哗,商业的一通骚操作之后,居然海市蜃楼般复现:穿越当下,回到过去,诗意在路上。口号是:诗与远方。具体操作就是,把旅游冠上了文化的大帽子。

能不能作诗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路上。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诗意点缀“残阳如血”也没关系,好看好看,拍拍拍完事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啤酒跳水嫁接完美。不管到哪里,走过历史与当下,垃圾留下(乱丢?),就是诗。一身空虚无聊出发,一身疲累脏乱回家,继续内卷、躺平和九九六。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被迫出行,刺激消费),大概就是所谓的旅游文化吧。然而,这样的在路上,似乎已经把“虔诚的目光/只追逐太阳/跃动闪亮的光辉/用执拗的名字/诉说坚持/一生只要这纯粹”(许巍《纯粹》)这样的纯粹完全抛至九霄云外了。诗意也就顿时魂飞魄散。

这样的在路上,或许也会让人联想到垮掉派。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是一部混乱时代的艰难挣扎的心灵图谱。迷惘,寻觅,失望,短暂的亢奋,长久的悲伤,而始终存在的,还有永恒的忏悔。他们上路浪荡,希望在路的另一端找到新的信仰。他们将眼光投向神秘古老的东方禅宗,希望在参禅打坐中远离世俗、获得宁静和捕捉心灵的顿悟;他们亲近自然,在一花一草一木中体验生命的本真。然而,他们一再追寻,也一再沉迷(毒品、出柜等),不得所终。哪怕金斯堡嚎叫,也唤不起。倒不如,抛开布劳提根的《避孕药与春山矿难》,和他一起去《在美国钓鳟鱼》。或者,不如去费林盖蒂的城市之光书店找找书读读书。或许,能找到《心灵的科尼岛》。毕竟,“beat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这一名称中的“beat”除了“疲劳的,颓废的”意思意外,也还有“赢,打败;跳动,击鼓;主节奏,节拍”的意思。可惜的是,这样垮掉的在路上传到国内,几乎就只剩下疲劳和颓废了。这样的自娱自乐精神也实在是很有阿Q精神了:他们有,我们也有,而我们更美。这就让人简直不忍直视了。

反倒是,真正接触和感悟过垮掉派在路上的诗人北岛,有可能(有资格)成为旅游文化的代言人。周游列国,和特朗斯特罗姆、萨拉马戈、帕斯、李笠、阿多尼斯、金斯堡、谷川俊太郎等诗人作家交游。如此,我以为才是真正的文化旅游,而不是早已被拍照发朋友圈玩坏的旅游文化。更多,比如三毛,从重庆到台湾到欧洲到撒哈拉沙漠,留下她的“流浪文学”和九零年九月在成都的一些照片(摄影师肖全)。其他的,也就渐渐被风吹散了。更早的,比如李杜,比如苏轼,都有诗文传世,或者书法、食谱流传至今。

如此对照之下,不难推论出旅行之一二。一边是看风景看人情,一边是感受体悟思考乃至记录(更少的是形成于图——摄影,更多的是形成于书——诗、散文、游记等文学)。行、思,在移动轨迹中捕捉人与自然这个大环境中的平衡,用简单明了深刻的语言记录下来。如此,人以文名,地以人名,天地人文和,是才是诗与远方。在中国古典诗文里头,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唐代的王勃,七七七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写景抒情于典故辞章中,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而绝不是一句“好美”即可敷衍了事的。再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兰亭盛会,也实在追问“若合一契”、“其致一也”等问题。岂是团建旅行、吃喝玩乐就能有感于斯文的?自不必提陶潜的《归去来辞》。虽然戴建业先生说他“种的个鬼田”,但我以为他的仕途和辞章都融进了他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里头。旅游也好,出行也罢,随便看看也行,无非是为了看看时间,然后发现自己。看世界,长见识,也是在回顾自己的经历,分析总结,最后回归自身,找寻一点心灵的安慰和寄托。在这些古典诗文里头,诗人早已为我们树立了良好典范。而此时,或许只有还在熟读背诵这些古典诗文的孩子们还能保留一点诗与远方的纯真。

这里,又有一个回归的问题。出发,在路上,为何?是心灵的出走,还是有目的的追索,还是走马观花组团出门看看兼散心?还是即时短线的饭局酒店身体之约?更重要的是,何时回?回,如何?是带着诗和远方的宁静回?还是满身疲累失望绝望伤疤和病,回?出发,看花花世界,观照自我内心世界,也无非于乱中求得内心平静。但在当下如此短平快的背书节奏中,真的能轻松上路、平静而返吗?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披发行吟江畔的屈子还在召唤。

病:旅游文化=旅游+文化?

不能写游记的旅行是失败的。前文的对照已是在质疑旅游文化的概念。同时,可以参考网络给出的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指出:所谓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它包括只有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独有的哲学观念、审美习惯、风俗人情等文化形态。或者说,旅游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传统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表现。

种种说法,无非是旅游加文化。从字面上来说,似乎也就仅此而已,似乎也实在引申不出什么内容来。而“诗和远方”这个诗意的名称就很好听而吊诡。而商业在此诗意大纛之下积极操作,也坐实了“促进消费,发展经济”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旅游早已成为大众风尚。游是游了,可文化被渐渐丢了。游过湘西凤凰,却不知沈从文何人。逛遍襄阳城,却不知道孟浩然何人。吃过兔子头,呷过山城啤酒,却不知川渝诗人遍地走。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更有甚者,走马观花游一遍,钱囊日羞涩,身体被掏空,还要发票圈以示岁月静好(年5月张爱玲和胡兰成秘密结婚,胡兰成在婚书上写道: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如此旅行,甚是可惜。

旅游文化,本该是旅游加文化。行在天地,思在心中,渐行渐思,平静而返。诗或者游记随笔都可以是很好的见证和记录。旅途中,抛开暂时的负累,看风景观人物,是新奇的、异样的,超出原本熟悉的在地环境的,仿佛读到一个新作者新学者的新书。在这种刺激之下,内心活动涌动,自然会有所超脱和感悟。一边,也在想见。它勾起长期和短期的回忆,把遥远的乡愁和当下的烦忧融化在思维和情感中,从而照见自己,预见未来。如能写下几个优美的句子,岂不更秒?!然而,比起喧嚣一时的车窗/舷窗上的旅行,在地的想象的旅行似乎更加可取,尤其在随时随地可能被暴露被感染的当下。坐在沙发上,周游世界。这想象的行旅,简直不能再愉快了。李永平《吉陵春秋》和《海东青》、黎紫书《告别的年代》,或者,李白《静夜思》,都可以是很好的范文。

旅游,已经很成熟了。可是,文化,还可以再抢救一下。商业骚操作之后,文艺其实可以登台唱戏了。

当旅行之诗意之光照见当下,其实不堪。疫情肆虐一年多时间,人间比地狱似乎无差。但地狱多无情鬼怪,而人间自是多情多爱,也更珍惜。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已是当下的生存常识。然而,仍有异数。从之前的沈阳大妈到前不久的南京机场,到张家界的旅行团,到武汉的工地,到荆州火车站,传染之途仍不能被死死切断,总有疏漏,总有漏网之坏鱼。近日的某渣C和前后女友AB以及AB的前后男友DEFG简直就是坏鱼之最。(后经证实,此消息为网络讹传,并对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没有一家媒体或者网络消息传播者更正此消息并向当事人道歉。)从网络流传的移动轨迹看,无非吃喝日用,所到之处无非车站、超市、餐厅、酒店。至多自拍两张发朋友圈,挺好挺美了事。身体随意暴露,心灵泛善可陈,没有一丝诗和远方在路上的意思。其实,这样的出行在现在早已成为日常。天南地北、国内国外,走马观花,无聊而归。没有感情,没有情感,也无资记录和念想。也实在是诗意缺席的自娱自乐。然而,也就是这样的无聊交游让一座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再度陷入恐慌。虽然,民众积极配合,两天之内几乎就完成了全员核酸检测。但,这样的代价似乎太大。

结语:

一千多万人口,全民二次核酸检测,实在是很有信心和行动力。民众很配合,医护很辛苦。然而,实在辛酸。然而,似乎没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假装的诗意在远方诱惑,没有异数在路上放纵……

眼下,自然是防病求生最重要。然而,哪怕居家办公、闭户不出,人也不可能完全静止。防病之旅,还是应该自己管好自己。

尽量减少外出,自然不是说就不出门了。在家读书、看视频,捡起久已不用的想象力去丰富世界,似乎更加平静且安全。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便要出门,也该保持距离,注意安全。这似乎有点像闭关修炼。内观,也是许多人弃之久矣的事情。不幸中的万幸是,我们还有时间放慢速度来调整视角,以便把生活看得更细致。我们还有书,我们的生活原本很有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讲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13

做二次核酸之前,看到书店门口湖边,夕阳如血,实在惊羡如此自然的颜色。天空一片血,水面一片金,地上一片白,其余的景物都黯淡了。然而,夕阳易逝,很快就落幕,整个天空都暗下来了。这血色夕阳,究竟要说什么呢?或者,它什么都不说,它以为我们已经懂了?

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

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用木鞋挖着

泥土,们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

十分美好

门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8

前辈的诗人还有归隐的可能,当代的诗人似乎连归隐也成了奢望。也许,就只能剩下最后的一点纯真。在排队等候的一个多小时中间,我就在默念这两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是的,安静排队,测完就走,不就很好吗。纯真与否已不太重要,我们拿几十年的快速行旅来换此刻的暂告安全。下流的讽刺,早已把纯真刺破。

或许,还可以重头再来。

附:

此文试用文本及其透出的微光来观照旅游这一社会现象,或可归为社会文化批评。而我更愿意称之为文学文化批评。从文学到社会,从文本到人和事,从诗到远方,或可说读书阅世。然而,终究是要回归,重新开始新的一天,从原地起步,再出发,向远方。但愿此次出发未晚,归来有时。重要的是,勿入歧途,继续上路。

参考书目:

1.《海子诗全集》.西川.编作家出版社.-3

2.单曲《纯粹》.专辑《在路上》.许巍.-02-16

3.《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上海译文出版社.-10

4.《金斯堡诗全集(全三卷)》.艾伦·金斯堡.人民文学出版社.-11

5.《布劳提根诗选》.理查德·布劳提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

6.《在美国钓鳟鱼》.理查德·布劳提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

7.《在西瓜糖里》.理查德·布劳提根.人民文学出版社.-7

8.《心灵的科尼岛》.劳伦斯·费林盖蒂.上海译文出版社.-8-1

9.《失败之书》.北岛.汕头大学出版社.-10

10.《我们这一代》.肖全.花城出版社.-4

11.《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兰亭集序》.王羲之.《归去来辞》.陶渊明.

此三篇参见《古文观止》.中华书局.-9

12.《澄明之境》.戴建业.上海文艺出版社.-8

13.《楚辞补注》.洪兴祖.中华书局.-3

14.《陈飞的诗》.陈飞.未刊行诗集.-10

15.“旅游文化”,参见百度百科“旅游文化”词条

16.《今生今世》.胡兰成.三三书坊.

17.《吉陵春秋》.李永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

18.《海东青》.李永平.联合文学.-3-27

19.《告别的年代》.黎紫书.新星出版社.-2-1

20.《李太白全集》.李白.中华书局.-3

21.《顾城诗全集》.顾城.江苏文艺出版社.-4-1

.8.6

太阳书库

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tq/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