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弗雷德性金钱幸福与死,你要哪个
青核桃网(qinghetao. 在管理学界有一位类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的管理思想家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他写过很多有关组织和领导力的书籍,如《沙发上的领导》、《领导的奥秘》等,这些书都颇受好评。他还曾写过一本关于存在话题的书:《性、金钱、幸福与死亡》,这本书的故事来源于他采访过的很多执行官的倾诉,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让乏味的管理问题更加“生活化”。在为企业家进行咨询的过程中,曼弗雷德意识到,管理问题总有方法解决,而管理背后的故事——关于人生的几个问题,却是困扰人心的关键所在。性欲、金钱、生与死,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就如同商业知识一样,都将有助于棘手问题的处理,并获得关于生存意义的答案。 曼弗雷德(青核桃配图) 性欲之我思罗宾.威廉姆斯说过:“上帝给了人大脑和阴茎,但是没给足够的血液让人同时使用大脑和阴茎。”不管有着什么样的外在形式,从本质上说,欲望是进化的动力,这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应该忽略欲望的心理成分。人类行为不可避免地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产物,基因序列的展开要以特定的环境和文化为背景。历史的、发育的、文化的和环境的因素对欲望的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影响。我们不仅受本能的驱使,思想也是性感区。 我们应该已经认识到,人不应该仅仅追求性。性活动中,动物只有感官体验,但是人类既有感官体验又有心理体验。既然人类比动物多了一层体验,当然得相应地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我们和动物一样,只把他人当作发泄性欲的对象,性交时不带入任何感情,那么我们就否定了他人的心理层面,只看到他人的生理功用。这能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快感,但是让双方都失掉了人性。 毕竟,人类的性欲是个复杂的现象,因为它结合了三个情绪系统:性吸引(sexualattraction)、依恋(attachment)和爱(love)。性欲可以转化成亲密、在意、关心和忠诚,这些都是依恋的成分,依恋比性欲更持久。当三个情绪系统很好地融合起来,就会形成满意的、长久的两性关系(relationship)。而且,三者的结合具有进化优势,因为彼此性吸引、彼此依恋而且彼此深爱的两人所生的孩子更可能存活并茁壮成长。不像其他动物,人类一直活在矛盾之中:我们一直在寻觅一个模糊的目标,没想到归根结底,所寻觅的是性。 可悲的是,很少有人能将所有这三种感情长期融合在一起的,更常见的情况是,某个地方短路,三种感情互相冲突、互相竞争,也就是说一个人依恋甲,爱着乙,而对丙产生性兴奋。 幸福需要”有人可爱“中国有句古话说,幸福包括三样东西:有人可爱,有事可做,有梦可追。这一说法很有道理。生活中要有爱、有希望,还要有事可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想法,在他看来,心理健康的两大要素,就是爱的能力和工作能力。不幸的是,因为弗洛伊德是工作狂,所以他不知道,玩耍也是人类天性的一个必要部分。我们天生好奇、喜欢探索,从试验、尝试新东西的小孩子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感觉工作就像玩耍的人,确实非常幸运。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有人可爱”,我们对这个人怀有亲密感,信赖这个人。我们经历的第一个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后来,其他家庭成员加入进来: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有朋友、配偶以及孩子。和这些人待在一起是幸福等式的重要部分。幸福需要与人分享,与人分享幸福,幸福就会加倍;私藏幸福,幸福就什么也不是。幸福的秘诀就是能从别人的快乐中找到快乐,就是想让别人幸福。 为了体验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忘掉自己,因为自我中心和幸福是水火不容的。我们需要慷慨而不是自私,我们需要关心他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把阳光带到别人的生活之中时,我们也能收获灿烂。即使最不起眼的事情也能制造幸福,例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发自肺腑的“谢谢”。这些细小的举动,能让给予者和接受者都觉得欣喜。 人类天生具有关系需求,人类的人性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得以体现,在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时得以体现。没有人能在孤岛上独自生存,鲁滨逊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依恋需求不仅指“希望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也指“能从分享与肯定中获得快乐”。如果依恋的对象扩大到一个群体,依恋需求就变成归属需求。依恋和归属都能通过肯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提高个体的自尊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有密友、有爱人、归属于某个群体,是作为人所必需的。它们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幸福的关键。 你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即使我们拥有爱人,但如果我们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我们也不会幸福。达到平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可能在工作场合遇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是漠视家庭的重要性的,所以那些压力不仅影响到员工本人,而且影响到员工的家人。除了这些压力,我们往往还会自寻烦恼,比方说,想方设法打倒竞争对手,让自己的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且,如果我们把幸福等同于成功,那么,我们就会牺牲生活的其他方面。 我们大多数人都擅长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加剧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不平衡。我们哄骗自己相信“我们兼顾得很好”。例如,当被问到花多少时间陪家人时,大多数人会给出远远超出实际时间的答案,尽管他们不一定是有意歪曲事实。即使那些清楚自己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的人,也会安慰自己说,非工作时间“质量好”。他们也许想要说服自己,重要的不是陪伴家人的时间长短,而是时间的质量。但是,他们真的相信这些话吗?他们的家人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我经常听人说,他们现在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妻儿“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当“日后”到来时,妻子已经不在了,而孩子也变成了陌生人。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家人日后的幸福,他们忘我地工作,结果落得个不好的下场。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这些时刻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生活不是演习,是实战。如果我们想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就要在今天享受,而不是明天。 很多人想通过近乎疯狂的努力,达到经济上的目标,具有这种情结的人,就像踏车上的老鼠,欲罢不能。最初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新的需求又出现了。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更高级的跑车、更特别的凉亭。他们的欲望日益膨胀,却没有意识到,幸福是买不来的。他们喃喃低语:“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放下工作;要不了多久,我就会去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这些人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 玩耍的再生功用爱因斯坦在他的幸福等式里,指出了玩耍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他说得对,玩耍和创造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再生功用。会玩意味着兴趣广泛,会用不一般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句谚语说:“只会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兴趣广泛的话,我们就会积累幸福的生活回忆,会玩的人往往更加幸福。而且,玩耍有助于我们用新的方式看待同一件事物,真正的消遣能激发灵感,让我们更富创造力,工作效率更高,人际关系更和谐。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打发闲暇时间,他们不知道怎么玩耍。我认识一位朋友,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因此忧伤过度。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不得不过早地成长,承担起本该由父亲承担的责任,帮助母亲分担忧愁。与此同时,他的童年也溜走了,他从没有机会玩耍,也没有机会幻想。 长大后,他拼命工作,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的同事和下属说他十分体贴,但是太严肃了。不幸的是,只是在办公室里,他才很体贴,在家里,他和妻子、儿子都很疏远。这也许是因为他过去和母亲的情感卷入得太深,承担了太多不该在那个年龄承担的东西。他把抚养和教导儿子的事情,完全托付给妻子,对儿子很冷漠,以至于儿子长大以后,和他之间就像陌生人一样。当他和儿子相处时,他觉得难受、不自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当我遇到他时,他已经很老了,但他想回到童年,尽情地玩耍。 当我们玩耍的时候,我们就回到了童年的世界。我们再次体验到欣喜感、惊奇感和期待感,这些感受构成了童年的世界。我们觉得自己像小时候一样活泼、一样热情。我们进入幻想的世界、白日梦的世界、夜梦的世界,在这里,时间变得不再重要。在这个过渡的游戏世界里,一个介于泰迪熊和成年人责任的世界里,我们创造着,享受着。这个世界充满了直觉、自由联想、无边无际的想象,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世界。 死亡,因自然而不朽《创世纪》这本书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也将归于大地。我们的祖先从未忘却这一事实。很多原始文化里,存在的轮回、生与死、肉体与灵魂、阳间与阴间,都是由对死亡的思考演化而来的。全世界的农耕民族都像掩埋种子一样,将死者埋入大地,希望死者能够以各种方式重生,在某个女人的子宫里生根发芽,或者投胎成某种动物。 自然可以被看作一个不朽的体系,而且,大地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人类只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我非常喜欢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我趟过很多河流,穿过很多森林,越过很多草原,翻过很多高山。每次爬到山顶,俯视下面的风景,那些自然风光让我有一种归属于大自然的感觉。 对很多人而言,被山川、河流、森林、溪水、海洋环绕,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死后回归自然,被看作自己和他人生命永久循环的一个阶段,一种重生的方式。每当夜幕降临,黑夜笼罩我们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死亡;但是,每当清晨出现第一缕晨光时,一切好像又复活了。所有的衰败,都掩藏着新生。有这种自然观的人,不会把死亡看作终点,而是中转站。 另外一些人的观点则更现实,他们知道自己人生的结局。对他们而言,人生不过是短暂的旅行。有一句话很适合他们,那就是“旅途就是全部,终点什么也不是”。和所有人一样,我们终究会死,如果我们最终能够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就会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珍视每时每刻,但愿,我们认识到世事无常后,会深深同情人类。但是,这种实用主义并非意味着藐视死亡。我们需要尊重悼念仪式,不管我们活在什么社会,我们都需要专门的仪式帮助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送行。 管理思想界的弗洛伊德——曼弗雷德·凯茨·弗里斯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领导力方面的临床教授,也是国际组织心理分析研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法国《资本》杂志,德国《经济周刊》评价他为“管理思想家世界五十强之一”、“人力资源管理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还是首位因“对领导力培训和董事会治理做出杰出贡献”而获得“国际领导力奖”的非美籍获奖者。年11月,在洛杉矶举办的国际领导力协会第十届大会上,有6个人获得“国际领导力终身成就奖”,曼弗雷德是其中之一。年,荷兰政府授予曼弗雷德“奥兰治?拿骚命令官”的殊荣。 他是第一个在外蒙古飞钓的人,而且是纽约探险俱乐部的会员。在闲暇时间里,你能够在中非的热带雨林或者稀树大草原上、西伯利亚针叶林、阿纳姆地、帕米尔高山上、阿尔泰高地或者北极圈里面找到他。 很多人都在研究领导力、个体转变与组织变革动力学,但是曼弗雷德的视角则颇为独特。曼弗雷德跨学科的学术背景,他有着经济学背景(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博士)、管理学背景(哈佛商学院,国际教师项目参与者、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博士)和心理分析背景(加拿大心理分析协会及国际心理分析协会的会员),所以他能够在企业人管理、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及动力精神病学的交叉之处找到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在领导力、职业生涯动力学、管理者的压力、企业家精神、家族企业、接班人计划、跨文化管理、团队打造以及个体与组织转型和变革等方面取得斐然的成绩。 曼弗雷德·凯茨·弗里斯(ManfredKetsdeVries)——50位当代思想大师之一,马来西亚总理的行政管理顾问。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ND)人力资源管理部主席、管理与领导学教授。他又是壳牌公司、沃尔沃公司、ABB、联合利华等公司的管理顾问。曾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HEC高等商业研究学校,及哈佛商学院任教。著名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 本文来源:天涯论坛 KMC高效学习方法网络课程KMC高效学习方法课程,将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成就你的丰盈人生。回复“高效学习”或“学习方法”获取简介,可通过加QQ和个人北京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皮肤病最好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tq/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编辑分享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弗莱克斯纳
- 下一篇文章: 2017年4月24日周一农历三月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