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与追寻近代历史上的普鲁士与德意志
迷失与追寻——近代历史上的普鲁士与德意志 作者:克罗采和春天(高凌) 全文共计字 普鲁士的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的普鲁士王国。 一段介于貌合神离和擦肩而过之间的历史。 本文原载17年8月14日《经济观察报》 9月9日本周六《复辟篇!德意志的统一》开讲。 详情请点: 讲座!复辟篇!德意志的统一! YoungVinna 也可直接扫码加客服君: 每位20 时间:9月9日本周六晚上8:30 主讲人:克罗采和春天(高凌) 构建统一的德国是近代德意志历史当之无愧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却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德意志人谋求统一和普鲁士人建立帝国。在前半部分中德意志的人民从拿破仑战争的军事占领中觉醒,竭力想要在小邦林立的政治现实中缔造一个德意志祖国。在后半部分中曾经拒绝德意志国民议会献上的皇冠的普鲁士王国,却在年的战争中断然吞并了如骨鲠在喉的几个德意志小邦,并进而在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在《德意志帝国》(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推出)这本书中,米夏埃尔·施蒂默尔讲述了普鲁士与德意志的这段历史。而通过这本书的副标题,他把这段历史概括为,“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概括,因为近代德意志的历史就是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的人,努力想要在国家层面认清自己的历史。 1 暧昧不清的帝国 在德意志统一的进程中,普鲁士所扮演的角色是飘忽不定的:从年到年,普鲁士显得是奥地利顺从的追随者;在年到年普鲁士却成了德意志人民的希望之所在;而当普鲁士在奥尔米茨向奥地利宰相施瓦岑贝格妥协的时候,普鲁士仿佛又退回到了之前的角色上;但是年,普鲁士的总理俾斯麦却先是公开号召在普选的基础上重组德意志邦联,进而对奥地利和支持奥地利的各邦宣战。 小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在建立德意志帝国的过程中,普鲁士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明的:它吞并了汉诺威王国、黑森选侯邦、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自由市,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鲁士已经超越了年的普鲁士王国。但随着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以及年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人们发现对那些到年依然保持着独立地位的邦而言,德意志统一意味着加入德意志帝国。而对那些被吞并的邦的人民而言——统一意味着加入普鲁士邦。这是一个奇妙的区别,正是因为这个区别,年宣布共和国建立的两个人之一的菲利普·谢德曼才在出生之后不久成为一个普鲁士人,也正因为他的“整个祖国”(黑森选侯邦)以这样的方式加入普鲁士,他始终没有原谅普鲁士人。 在建立的帝国里,普鲁士的角色令人费解,普鲁士国王兼任了帝国的皇帝,普鲁士的总理在大多数时候兼任了帝国的宰相。但普鲁士并没有融入或者化为德意志帝国。相反在凡尔赛与南德意志四邦谈判的时候,北德意志邦联总理俾斯麦先生表现得异常慷慨大度,南德意志四邦代表提出的大部分要求,都被批准了。因为俾斯麦先生的第一角色是普鲁士总理,此时被慷慨地授予南德意志四邦的一切权利都会被同等的授予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总理兼帝国宰相俾斯麦在会议上 这些条约同时遭到了统一派和独立派的猛烈抨击,统一派认为这些条款太反动,充斥着小邦独立色彩,而独立派则认为这些条款太激进、太富于中央集权气息。这些被猛烈抨击的条件最终被各邦议会批准,成为起草《帝国宪法》的依据。更有意思的是在《帝国宪法》被起草的时候,它还是《联邦宪法》,它的国家元首还是联邦主席,“皇帝”是根据起草过程中颁布的《皇帝宣言》,而被临时加入宪法草案的。 随着对小邦的吞并,普鲁士已经成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的雏形,但它的脚步停留在雏形阶段转而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本该是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但它却残缺不全。普鲁士只把关税收入、几种制定的消费税和帝国邮政的纯收益留给帝国,所以直到年帝国的岁入依然不及普鲁士的岁入,以国债总额看普鲁士王国更是帝国的两倍。根据《帝国海军法》德意志帝国拥有自己的海军,但是俾斯麦在整个执政期里对海军不闻不问,威廉二世皇帝对海军充满热情,但他发现帝国的财政无法支撑他的海军梦,要建造那些可爱的大船,帝国必须大笔举债。德国人为自己的陆军感到骄傲,但是陆军和帝国一样停留在二元状态。这个帝国从没有自己的国防大臣和总参谋长,只有普鲁士的国防大臣和总参谋长。虽然随着帝国的建立,普鲁士在那些被吞并的邦、或者虽然保持着独立但却无力捍卫自己独立性的邦里推行普鲁士的兵役制,要求他们按照普鲁士的制度服军役、并把军队交给普鲁士参谋部指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鲁士陆军也已经具备了德国陆军的雏形。但是对有足够的能力捍卫自己的大邦,尤其是巴伐利亚王国,普鲁士承认了他们军队的独立性,仅仅要求他们在战争期间按照条约义务把军队交给皇帝兼国王统帅。 俾斯麦、国防大臣罗恩、总参谋长毛奇 皇帝兼国王,这个称号本身也是帝国暧昧不明局面的缩影。爱德华·西姆森年曾经作为德意志国民议会代表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献上帝国皇帝的称号,但遭到了拒绝,年他再次作为帝国议会的代表向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献上帝国皇帝的称号,这一次威廉国王在德意志各邦君主的推戴下接受了。之所以爱德华·西姆森只能献上皇帝的称号,是因为议会和德意志帝国都没有铸过德意志帝国的皇冠——只有普鲁士的王冠,威廉一世从没有接受德意志帝国的加冕礼,腓特烈一世继位的时候已经病入膏肓,而继位者威廉二世皇帝用了一个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宣布普鲁士王冠同时也是德意志皇冠。这种暧昧状态一样源自普鲁士与德意志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虽然在帝国四十多年的历史中有所改变,但没有被彻底消除。迟至年,当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之后几个小时,他让人从帕斯大本营给柏林的马克斯·冯·巴登帝国宰相发去一项声明,宣布虽然皇帝已经放弃了德意志皇位,但是没有放弃普鲁士王位。而帝国宰相对此的唯一回答是“太晚了!已经太晚了!” 2 普鲁士的德意志 普鲁士王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在这一年勃兰登堡边疆伯爵腓特烈三世加冕为国王腓特烈一世。虽然他还被称作“在普鲁士的国王”,但是普鲁士国家的历史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整个18世纪里,普鲁士的领土一直在向东发展,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给它带来了西里西亚。三次瓜分波兰让普鲁士得到了包括华沙在内的大片波兰领土。同时也使它的文化在波兰和德意志之间摇摆不定。改变这一局面的是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和约》。拿破仑战争让普鲁士的波兰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而《维也纳和约》承认了这些领土被并入沙皇统治的“条约波兰”。作为补偿给了它一片在地理上并不接壤的西部领土,这就是“莱茵威斯特法伦”。这个原本在自身领土上的德意志因素与波兰因素之间摇摆不定的王国,终于决定性地倒向了德意志一边。 腓特烈一世(FridrichI,-),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年至年在位) 三次瓜分波兰 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拿破仑在德意志建立的威斯特法伦王国。与信奉新教的普鲁士东部不同,那里的人民信奉天主教。那里的制度深受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更接近法国而不是普鲁士,在那里《法国民法典》被应用到年。在经济上年那里还是一副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是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德意志工业革命,那里迅速兴起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从而与农业经济的普鲁士东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片领土在年赋予普鲁士以“莱茵河”保卫者的职责,但是无论是向这部分领土派遣军队,还是单纯地谋求在东西部领土之间互通有无,普鲁士都要经过其它德意志邦的领土。这就决定了普鲁士必然深切地参与到德意志共同事务里去。于是“统一”这个民族和德意志层面的问题,与联通东西两部分领土这个纯普鲁士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搅到了一起。 “德意志关税同盟”是这一时期普鲁士自由主义大臣们的最大成就,其本质只是普鲁士自己关税制度所形成的“普鲁士关税区”。但是为了沟通不接壤的两个普鲁士关税区,普鲁士势必把夹在其两部分领土之间的德意志小邦纳入其中。而当普鲁士成功地争取到在地理上刚好夹在自己的两部分领土的突出部之间、可以构成一个路上桥梁的黑森-卡塞尔加入“关税区”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个关税区已经从东西方向上截断了德意志的南北贸易路线。于是德意志各邦只要还想维持正常的贸易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这个“普鲁士关税区”,而普鲁士为了照顾这些小邦的面子而决定把“普鲁士关税区”命名为“德意志关税同盟”。普鲁士的国家利益与德意志的统一理想成了同路人。 关税同盟 与之相比,德意志的另一个大邦,而且与普鲁士相比应该称作超级大邦的奥地利,对德意志问题却是另一种态度。奥地利帝国偏处德意志东南,在德意志之外的匈牙利、巴尔干和意大利都拥有广阔的领土。奥地利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投入到改变德意志现状的事业里去。相反如果普鲁士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使德意志向着对普鲁士有利的方向转变,那么唯一符合奥地利利益的政策,就是积极地维持德意志小邦林立的现状,拖延问题的解决。并利用小邦维持自身独立性的需求为奥地利的这种拖延政策服务。这种拖延政策的体现就是-年之间的德意志邦联。 《维也纳和约》、《德意志邦联基本法》,年的《维也纳最后议定书》,虽然反复重申德意志邦联是未来德意志国家的基础,德意志邦联“未来将被赋予主权国家实体的地位”。但实际上,德意志邦联是三十几个拥有国家主权的君主国组成的联盟。对此感到失望的德意志人民在年革命中试图建立一个民主的大德意志国家,而当这个希望落空的时候,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国民议会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献上了德意志皇冠。但普鲁士和德意志仅仅是同路人而已,当德意志皇冠意味着普鲁士王国的消亡的时候,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了这个皇冠。普鲁士要的是普鲁士的德意志,也就是由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德意志,而不是一个支配普鲁士的德意志。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拒绝让人联想到威廉一世的抗拒。年当德意志诸侯要授予威廉以皇帝尊号的时候,他唯恐此举将危害到他的普鲁士王权,而到了伤心落泪的程度。而被视为德意志缔造者的俾斯麦在这一点上和他的国王没什么两样,当威廉国王对他说“你终究也是一个德意志人”的时候,俾斯麦回答“我首先是普鲁士人”。 年的腓特烈威廉四世 小德意志帝国 年成为普鲁士总理的俾斯麦,因为他在宪法危机中的政策而和议会闹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当他想要在外交上打开局面的时候,他选择了德意志。经过王朝战争中的吞并,普鲁士已经成为一个德意志统一国家的雏形,但是俾斯麦对德意志国家却有着自己的观点。在俾斯麦制定的《北德意志联邦》宪法草案里,他对德意志问题的态度跟梅特涅没什么两样。他设计的北德意志联邦,实际上是吞并了骨鲠在喉的几个小邦之后心满意足的普鲁士王国的陪衬,这个联邦或者联盟将由普鲁士王国成为主席国。而所谓的联邦总理是普鲁士总理派驻联邦的代表。俾斯麦制定宪法的态度在他自己的指令里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联邦应该在形式上更接近于邦联,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被赋予一种联邦国家的色彩”。这部宪法遭到了统一派的坚决抵制,统一派的目标是要求制定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的宪法,如果普鲁士吞并所有各邦可以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制定一个统一的大普鲁士宪法也可以。他们对俾斯麦的方案大感愤怒,而他们手中拥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武器,那就是作为北德意志联邦的预备机构的北德意志联盟,有效期只到年的8月,如果宪法不能如其通过,那么北德意志邦联就可能无法成立。因此他们采取了拖延战术,迫使俾斯麦对他们妥协。于是俾斯麦不得不做了最大限度的妥协,主席国被由普鲁士国王兼任的联邦主席取代,普鲁士总理派驻联邦的代表的联邦总理被直接由普鲁士总理兼任的联邦总理取代,而且在宪法中还加上了这个总理对普选产生的联邦议会负责的字句。而这部宪法在年,与普鲁士和南德意志四邦的共同条约叠加之后就产生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的德意志从此诞生。 3 德意志的普鲁士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两个德意志统一国家的雏形结合在了一起,一个过分强大的普鲁士邦和一个相比之下过于脆弱的德意志帝国。普鲁士掌握着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和五分之三的人口。因为帝国的岁入根本不足以应付国家的需求,所以从财政上必须仰赖各邦的支援,而这种志愿是依据人口比例分摊的所以普鲁士客观上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帝国的皇帝由普鲁士国王兼任,而且世袭。帝国宰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由普鲁士总理兼任。年俾斯麦曾经尝试着把这两个职位分开,但是他很快发现作为帝国宰相他“要么彻底撒手不干,要么就必须兼任普鲁士总理”。 帝国各邦 帝国的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一个经济上突飞猛进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德意志帝国与普鲁士融合的时期,是被普鲁士视为工具的帝国反过来吞噬自己支柱的普鲁士王国的时期。年的普鲁士王国是一个把持在容克地主手中的农业国,年尽管与其它各邦一起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这个国家在经济上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但是在当俾斯麦年被他的皇帝赶下台的时候,他身后的德意志已经是一个农业人口低于其它产业人口的,高速发展的工业国。德国的贸易从出口粮食进口工业品变成了进口粮食出口工业品。 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在威廉二世皇帝的统治之下继续进行,与之伴随的是人口的流动和大型城市的兴起。外来农产品冲击了普鲁士地主的经济基础,而人口的流动改变了德意志各邦的社会结构。年德意志人口排名前二十位的大城市的总人口数是两百万,大体相当于同时代的巴黎和里昂人口之和。而年的柏林只有20万人口,年成为北德意志联邦首都之后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新职能的引入,柏林开始腾飞。而年帝国的建立,使柏林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为帝国首都,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柏林,柏林开始爆发式发展。年柏林的人口突破两百万。 19世纪末的柏林街景 埃森的克虏伯工厂 而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的流动,导致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加剧了阶级矛盾。而在普选的德意志帝国议会里的表现就是社会民主党的兴起。年表决《北德意志邦联宪法》的时候议会里只有一名社会民主党议员。年的帝国议会选举中这个党的议席翻了一倍达到两席。年因为经济危机的缘故增加到九席,年十二席。年虽然颁布了《反社会党人法》,但这个党的得票率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不断攀升。到年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中拥有一百一十个席位,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一大党。 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德意志的党,而不是普鲁士的党,与之相比另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中央党”是一个宗教党,它虽然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深深根植于帝国之内的天主教地区,但它也不是一个普鲁士的党或者某一个邦的党,而是一个为了宗教利益可以跟东部的波兰天主教徒,西部阿尔萨斯-洛林的法国天主教徒合作的德意志的党。如果我们不像俾斯麦那样说它是一个罗马的党的话。 德意志正在压倒普鲁士,虽然从帝国在年以来的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上看,帝国的决策机构依然是普鲁士的。但是随着剧烈的战争,严格的经济管制和配给,德意志在战争期间已经前所未有地统一在一起,俾斯麦设计的帝国被世界大战军事需求压垮了。年当贝特曼·霍尔维格终于被推翻,接替他职位的米夏埃利斯是一个普鲁士人,但他的执政只维持了几个月。之后上台的赫特林来自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而在赫特林之后成为最后的帝国宰相的马克斯·冯·巴登,则来自巴登大公国。 最后的帝国宰相马克斯·冯·巴登离开国会 菲利普·谢德曼在国会窗口宣布共和国诞生 普鲁士的最后挣扎发生在年11月9日,当马克斯·冯·巴登终于不再等待大本营的通告,而自行宣布德皇已经退位的时候,他接到了来自帕斯大本营的声明,威廉试图保持自己的普鲁士王位。但此时黑森-卡塞尔“愤愤不平的臣民”菲利普·谢德曼已经在国会的窗口宣布了共和国的诞生。 4 普鲁士的退场 《维也纳和约》把普鲁士打造成德意志最大而且介入最深的邦,这个独立的王国的大部分政策都不得不带有德意志色彩。它的尴尬处境反而成了它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的优势。但是也因为如此,德意志统一事业有了扩张普鲁士、改善普鲁士政治疆界这个强有力的支流。因为德意志自身邦国林立,社会发展水平落后,这个支流在王朝战争中反过来以一种利己的态度歪曲了德意志统一的事业。 大普鲁士是一个半途而废的德意志国家,小德意志帝国也是一个半途而废的德意志国家,而这两个国家结合在一起的变脸游戏,还不会随着年皇帝退位而告终。年或许对威廉二世而言是太晚了,但是对普鲁士来说它的道路还很长。在制定《魏玛宪法》的时候,虽然起草宪法的雨果·普罗伊思持强烈的中央集权观点,但是普鲁士邦却几乎继承了普鲁士王国所有的残余领土,普鲁士的劫后余生作为最大的“州”加入了德意志国家。德意志与普鲁士的纠葛还要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的盟军宣布从制度上永久取消普鲁士为止。当然,这已经不在《德意志帝国》叙述范围内了。 -国王陛下感谢您!皇帝陛下也感谢您!- 国王和皇帝陛下都感谢您!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tq/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男人的浪漫,战列舰的爱你给谁
- 下一篇文章: 美国纽约列车脱轨造成数十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