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的贵族家族
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起源于瑞士地区的哈布斯堡伯国。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RudolfI取得斯韦比亚和德意志,并于次年取得奥地利君位,从此成为中欧地区的重要统治家族。14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在中欧扩张领土,先后在提罗尔Tyrol和斯提里亚Styria建立统治。但此后哈布斯堡家族经历多次分裂。年该家族分裂为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支系(又称奥地利支系)和利奥波德Leopold支系,前者统治奥地利,后者统治提罗尔和斯提里亚,并在年再分裂为斯提里亚支系和提罗尔支系。年起,奥地利大公长期兼任德意志国王(兼领「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从此确立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支系)在德意志诸统治家族中的崇高地位。15世纪末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I继任奥地利大公后,重新统一哈布斯堡家族。此后哈布斯堡家族在中、西欧扩张领土,至16世纪初卡尔一世KarlI(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CarlosI和德意志国王卡尔五世KarlV,我国史书一般称为查理五世CharlesV)在位时,兼领奥地利、[西]勃艮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等国,并且统治尼德兰、北非和拉丁美洲之殖民地,控制意大利多国,形成一个「卡尔五世帝国」,是为哈布斯堡家族势力之巅峰。约年卡尔一世把奥地利君位让予其弟腓迪南一世FerdinandI,自此哈布斯堡家族分裂为西班牙哈布斯堡支系和奥地利哈布斯堡支系。以下分别介绍该两个支系的发展。 西班牙哈布斯堡支系统治西班牙、[西]勃艮第、那不勒斯、西西里等国,其后又兼领米兰和葡萄牙。16世纪尼德兰(注1)爆发**后,北尼德兰脱离西班牙独立。其后西班牙海军为英格兰击败,自此丧失海上霸权,该支系势衰。年该支系在西班牙之统治为波旁家族取代。此后该支系之其余领地亦大部转归奥地利哈布斯堡支系。 .奥地利哈布斯堡支系起初仅统治奥地利,其后又取得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并继承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年腓迪南一世死后,三子分立,该支系遂又分裂为奥地利系、提罗尔系和斯提里亚系。但至年该支系重归统一。17世纪末奥地利击败奥斯曼,夺取匈牙利全部后,奥地利自此成为中欧强国。年[上]洛林[Upper]Lorraine公爵弗朗索瓦三世FrancoisIII与奥地利公主马利亚.特里萨MariaTheresa(年继为奥地利大公)结婚,自此形成哈布斯堡-洛林Habsburg-Lorraine家族(在北意大利此家族又称洛林-哈布斯堡Lorraine-Habsburg家族)。年弗朗索瓦三世改任托斯坎尼Tuscany大公(称弗朗切斯科二世FrancescoII),从此开始洛林-哈布斯堡家族在北意大利的统治。年马利亚.特里萨死后,奥地利君位转归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其后此家族在北意大利又取得帕尔马Parma、摩德纳Modena和伦巴底-威尼西亚Lombardy-Venetia(注2)的统治权,使奥地利的势力伸展至北意大利。年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成员马克西米连Maximilian参与干涉墨西哥的战争,被法兰西立为墨西哥皇帝(称马克西米利亚诺Maximiliano,该政权俗称为「马克西米利亚诺Maximiliano帝国」),但该政权在年便被墨西哥共和㊣府推翻。与此同时,奥地利亦为撒丁和普鲁士击败,丧失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霸权,但哈布斯堡-洛林家族仍然保持在中、东欧的大幅领地,世称为「奥地利-匈牙利Austria-Hungary帝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战败,帝国各地爆发**和民族独立运动,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统治最终结束。) 拿骚Nassau家族拿骚家族起源于德意志中部的拿骚伯国,由瓦尔拉姆一世WalramI于年创建。年拿骚两名并治伯爵瓦尔拉姆二世WalramII和奥托一世OttoI分立,自此拿骚家族分裂为瓦尔拉姆Walram支系和奥托Otto支系。以下分别介绍该两支系的发展: 瓦尔拉姆Walram支系统治魏尔堡Weilburg、伊德斯坦Idstein等地,并继承拿骚伯爵称号,成为拿骚家族的主支。年拿骚伯爵阿道夫Adolf获选为德意志国王,建立拿骚王朝在德意志的短Wm暂统治。年此支系分裂为数个政权,其主支统治魏尔堡,称拿骚-魏尔堡Nassau-Weilburg伯国。此后瓦尔拉姆支系之领地续有分裂,直至年拿骚-魏尔堡公爵威廉Wilhelm重新统一此支系各领地,建立拿骚公国。拿骚于年被并归普鲁士,但其最后一任公爵阿道夫Adolf在年取得卢森堡大公之位,除了-年德意志占领卢森堡期间外,此支系一直维持在卢森堡的统治,延续至今。 奥托Otto支系统治迪伦堡Dillenburg、西根Siegen等地。16世纪此支系的成员威廉一世Willem继承拿骚-奥兰治Nassau-Orange伯国(位于法兰西南部)(威廉一世亦为西班牙辖下荷兰省的省督),形成奥兰治Orange支系。其后威廉一世领导尼德兰北方七省发动反西班牙**,并于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威廉一世任尼德兰执政官,自此奥兰治支系世袭统治尼德兰(注1)。年法兰西征服尼德兰,推翻奥兰治支系的统治。但在年奥兰治王朝复辟,并在年将其统治范围扩及比利时和卢森堡。其后比利时于年脱离尼德兰,卢森堡的统治权亦于年转归瓦尔拉姆支系,奥兰治支系仅保有尼德兰(注2),其统治除了-年德意志占领期间外,得以延续至今。 韦廷Wettin家族韦廷家族最早可追溯至斯韦比亚公爵布尔哈德一世BurkhardI。约年布尔哈德一世称斯韦比亚公爵,是为韦廷王朝之始。但布尔哈德一世死后,斯韦比亚之君位即转归其它家族。因此一般史家均以年韦廷家族之康拉德Konrad继为迈森Meissen(位于德意志中部)侯爵作为韦廷王朝建立统治之始。其后该王朝兼领图林根Thuringia地区。年迈森侯爵弗里德里希四世FriedrichIV改任萨克逊-维滕堡选侯(称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I),自此韦廷家族遂成为萨克逊-维滕堡地区的统治家族。年萨克逊-维滕堡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阿尔布莱希特五世AlbrechtV和恩斯特Ernst统治,自此韦廷家族分裂为阿尔伯特和恩斯特两大支系。以下分别介绍该两个支系的发展。阿尔伯特支系(又称萨克逊-迈森Saxe-Meissen支系)统治[东]萨克逊-维滕堡[Eastern]Saxe-Wittenberg(以迈森地区为中心),因其统治者起初称「萨克逊-维滕堡公爵」,故其领地又称「萨克逊-维滕堡公国」。年本支系取得恩斯特支系的领地以及「萨克逊-维滕堡选侯」之位,一度重新统一萨克逊-维滕堡。由年起[西]萨克逊-维滕堡再度分裂,惟本支系保持[东]萨克逊-维滕堡的统一(注1),在17至19世纪曾有数名萨克逊-维滕堡君主兼任波兰国王和华沙大公,使萨克逊-维滕堡成为德意志东北部的强国。但至年萨克逊-维滕堡最终被并归统一的德意志。恩斯特支系(又称萨克逊-图林根Saxe-Thuringia支系)统治[西]萨克逊-维滕堡[Western]Saxe-Wittenberg(以图林根地区为中心),因其统治者起初称「萨克逊-维滕堡选侯」,故其领地又称「萨克逊-维滕堡选侯国」。年阿尔伯特支系取得本支系的领地以及「萨克逊-维滕堡选侯」之称号。但由年起[西]萨克逊-维滕堡再度与[东]萨克逊-维滕堡分离,其后不断分裂。恩斯特支系原来的领地遂分裂多个小诸侯国,统称为「萨克逊诸公国」SaxonDuchies,较重要者包括萨克逊-哥达Saxe-Gotha、萨克逊-科堡Saxe-Coburg、萨克逊-爱森纳赫Saxe-Eisenach、萨克逊-魏玛Saxe-Weimar、萨克逊-阿尔滕堡Saxe-Altenburg、萨克逊-科堡-哥达Saxe-Coburg-Gotha、萨克逊-迈宁根Saxe-Meiningen、萨克逊-魏玛-爱森纳赫Saxe-Weimar-Eisenach等,形成多个支系。其中萨克逊-科堡-哥达支系在国际上最有影响,该支系在19世纪先后成为比利时和保加利亚的统治王朝。前者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占领期间外,一直统治比利时至今。后者的统治则在年保加利亚废除君主制后宣告结束,但该支系成员、保利加亚末代皇帝西米恩二世SimeonII却得以在年重返政坛,成为保加利亚总理。除此以外,萨克逊-科堡-哥达支系还曾是葡萄牙(注2)和不列颠(注3)的统治王朝。 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家族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初为斯韦比亚的统治家族。年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I继任斯韦比亚公爵,是为霍亨斯陶芬王朝之始。其后霍亨斯陶芬家族又成为法兰科尼亚和莱因的统治家族。在12世纪,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德意志「皇帝党」势力的首领。年此家族更取得德意志王位。在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I和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II统治时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权势最盛,与教廷展开权力斗争,并入侵意大利,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岛的统治权。但在弗里德里希二世死后,此家族日渐衰落。年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王朝终结,导致德意志陷入内乱(史称「大空位时期」)。其余各地的霍亨斯陶芬王朝亦相继被取代。 维特尔斯巴赫Wittelsbach家族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最初为巴伐利亚的统治家族。年奥托一世OttoI继任巴伐利亚公爵,是为维特尔斯巴赫王朝之始。年巴伐利亚公爵路德维希一世LudwigI兼任莱因Rhine王权伯爵,自此形成本家族的两大支系:巴伐利亚支系和莱因支系。以下分别介绍该两个支系的发展。 1.巴伐利亚支系由年起陷入分裂,至年始恢复统一。该支系曾有两名成员获选为德意志国王,并曾在14世纪统治勃兰登堡、埃诺和荷兰。但至15世纪该支系仅剩下在巴伐利亚之领地。至年巴伐利亚之君位亦转归莱因支系,并因此而引发一场国际战争(巴伐利亚继承战争)。 2.莱因支系(又称巴拉丁Palatine支系或普法尔茨Pfalz支系)由年起陷入分裂。宗教改革期间,该支系领导德意志新教诸侯反对奥地利,并曾在三十年战争初期短暂统治波希米亚。其后莱因为西班牙侵占,并被并归巴伐利亚。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该支系恢复莱因之独立,重振势力,并在年继承巴伐利亚君位,成为德意志南部重要邦国。此外,本支系成员亦曾统治德意志、瑞典(注1)和希腊。随着巴伐利亚在年被并归德意志,本支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埃斯特-韦尔夫Este-Welf家族埃斯特-韦尔夫家族又称「小韦尔夫家族YoungerHouseofWelf」,与巴伐利亚地区的「老韦尔夫家族ElderHouseofWelf」有姻亲关系。老韦尔夫家族起源于9世纪巴伐利亚地区一位名叫韦尔夫的伯爵。该家族至11世纪绝嗣,最后一名女继承人库尼贡德Kunigunde与意大利北部埃斯特侯国的创立人阿尔贝托.阿佐二世AlbertoAzzoII结婚,自此形成埃斯特-韦尔夫家族。阿尔贝托.阿佐二世的两名儿子韦尔夫一世WelfI和福尔科Folco分别成为巴伐利亚和埃斯特的统治者,自此埃斯特-韦尔夫家族遂分裂为埃斯特支系和韦尔夫支系。以下分别介绍该两个支系的发展。 埃斯特支系起初统治埃斯特(约年改称斐拉拉Ferrara),其后又取得摩德纳Modena和勒佐Reggio(均在意大利北部),并在年正式成立摩德纳和勒佐ModenaandReggio公国,成为意大利北部重要政治势力。但在约年斐拉拉为罗马教皇国并吞,摩德纳和勒佐亦于年为法兰西所灭。拿破仑战争后摩德纳被划归洛林-哈布斯堡家族,此支系在北意大利的统治告终。 .韦尔夫支系起初统治巴伐利亚,其后又统治莱因和萨克逊,并成为德意志「教皇党」的首领,与「皇帝党」首领霍亨斯陶芬家族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该家族成员奥托四世OttoIV更曾继为阿基坦Aquitaine公爵和德意志国王(注1)。年萨克逊公爵海因里希三世HeinrichIII兼巴伐利亚公爵海因里希十二世HeinrichXII(我国史书一般称为「狮子亨利」HenrytheLion)被德意志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I(我国史书一般称为「红胡子腓特烈」FrederickBarbarossa)击败,韦尔夫家族遂被褫夺巴伐利亚和萨克逊的领地。而奥托四世的德意志王位亦于年为霍亨斯陶芬王朝推翻。年韦尔夫家族的奥托一世OttoI在德意志西北部建立不伦瑞克Brunswick公国,重建韦尔夫家族的统治。但由年起不伦瑞克开始陷入分裂,先后出现不伦瑞克-沃尔芬布特尔Brunswick-Wolfenbuttel、不伦瑞克-吕内堡Brunswick-Luneburg(年改称汉诺威Hanover)等封建诸侯国,韦尔夫支系遂分裂为多个支系,其中汉诺威支系先后于17和18世纪继承萨克逊-劳恩堡Saxe-Lauenburg和不列颠的君位。但在19世纪德意志统一运动中,不伦瑞克-沃尔芬布特尔h诺威和萨克逊-劳恩堡最终被并归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而不列颠的汉诺威王朝则在年绝嗣,不列颠王位转归萨克逊-科堡-哥达王朝(但部分史家把年以后的不列颠国王仍然归入汉诺威王朝。 奥尔登堡Oldenburg家族奥尔登堡家族起源于德意志西北部的奥尔登堡伯国,由克里斯蒂恩一世ChristianI于年创建。年奥尔登堡家族取得丹麦王位(兼领挪威和瑞典),年又取得荷尔斯泰因Holstein(兼领石勒苏益格Schleswig),至此奥尔登堡家族(又称荷尔斯泰因家族)遂成为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欧西半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家族。但此后奥尔登堡家族分裂,其统治区域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年瑞典脱离丹麦独立。年随着荷尔斯泰因正式分裂为荷尔斯泰因-塞格堡Holstein-Segeburg和荷尔斯泰因-戈托普Holstein-Gottorp两国,形成奥尔登堡家族两大支系:丹麦奥尔登堡DanishOldenburg支系和荷尔斯泰因戈托普支系。以下分别介绍该两支系的发展 1.丹麦奥尔登堡支系起初统治丹麦、挪威、奥尔登堡和荷尔斯泰因-塞格堡等地。在年此支系以奥尔登堡与荷尔斯泰因-戈托普支系交换后者的领地,并将荷尔斯泰因-塞格堡和荷尔斯泰因-戈托普两地合并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势力颇盛。但在19世纪此支系先后丧失挪威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仅保有丹麦一地。年此支系中之格吕克斯堡Glucksburg支系继承丹麦王位,该王朝延续至今。此后,格吕克斯堡支系通过继承和联姻在欧洲重新扩大影响力。该支系在和年分别继承希腊(注1)和挪威(注2)的王位。在20世纪,希腊的格吕克斯堡王室通过联姻又与不列颠的温莎Windsor王室建立联系,现时不列颠的韦尔斯Wales亲王在父系血缘上是格吕克斯堡支系的后裔(注:不过以上这些国家均为各自独立的领地,他们虽源于丹麦的格吕克斯堡王室,但并非丹麦的领地。荷尔斯泰因-戈托普支系起初仅统治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年此支系将其领地让予丹麦奥尔登堡支系,换取后者的奥尔登堡领地,建立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Holstein-Oldenburg伯国(年改称奥尔登堡大公国),成为北德意志重要邦国之一,直至年被并归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除了统治奥尔登堡的主支外,此支系的成员在18世纪又先后取得瑞典和俄罗斯君位。其中俄罗斯的罗曼诺夫-荷尔斯泰因-戈托普Romanov-Holstein-Gottorp王朝(注4)成为俄罗斯的末代王朝,一直延续至1年在俄罗斯二月**中被推翻为止。注1:格吕克斯堡王室在希腊的统治一般称为丹麦王朝或格吕斯堡Glusburg王朝。该王朝在年被推翻,在年复辟。但在年轴心国入侵希腊期间再次被推翻,被迫流亡海外。年丹麦王朝再次在希腊复辟年该王朝第三次被推翻后,希腊最终结束君主制,确立共和政治。 德意志(施瓦茨堡):亲王根据半萨利克法,男系绝嗣后继承权归于最后一位男系亲缘关系最近的女性,即弗里德里希·京特尔亲王的姐姐索尔姆斯-韦尔登费尔斯伯爵夫人玛丽亚·安东尼娅继承施瓦茨堡。这一支的继承人是现任索尔姆斯-韦尔登费尔斯伯爵弗里德里希·马格努斯六世(年生),他是玛丽亚·安东尼娅的长子。根据年施瓦茨堡-布兰肯堡伯爵亨利二十四世与施托尔贝格伯爵博托的协议,施瓦茨堡绝嗣后,继承权归于博托的直系后裔。这一支的继承人是现任施托尔贝格-韦尔尼格罗德亲王菲利普(年生),他是施托尔贝格伯爵博托的长系男性后裔。奥尔登堡王朝是德国北部的一个贵族家族,它起源于奥斯纳布吕克北部的地区,年在文献上首次提到埃基尔玛一世(EgilmarI.),他是第一名已知的该家族的人物,一般被看作该家族的创始人。奥尔登堡王朝名称来源于一个年首次在文献中提到的、位于洪特河畔的城堡(奥尔登堡),从12世纪中开始奥尔登堡王朝的伯爵使用这座城堡作为其驻地。年奥尔登堡伯爵迪特里希·冯·奥尔登堡(DietrichvonOldenburg)的长子克里斯蒂安一世当选为丹麦国王,使得该家族的地位大增。克里斯蒂安一世的弟弟格哈特四世则继承了奥尔登堡伯爵的头衔,但是这个旁支于年因安东·君特伯爵(AntonGünther)无子灭绝。但是安东·君特有一私生子,他建立了阿尔登堡-本蒂克家族(HausAldenburg-Bentick)。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国王分支中则分出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王朝。宗德堡一支又分为许多分支,其中奥古斯滕堡分支于年灭绝。而比较新的格吕克斯堡分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则于年通过克里斯蒂安九世登上了丹麦王位。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儿子乔治一世成为希腊国王,其子孙一直统治到年。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孙子哈康七世于年成为挪威国王,今天的挪威王室依然是奥尔登堡王朝的。英国王储查理斯王子的父亲是一名希腊王子,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他也是奥尔登堡王朝的人,但是假如他或者他的子孙继承英国王位的话他们决定保持温莎王朝的称呼。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则于此前就已经通过彼得三世登上了俄罗斯的王位。彼得三世的后代一直到年以罗曼诺夫-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为其王朝的名称。年戈托普王朝的一个儿子阿道夫·腓特烈登上了瑞典王位,成为至年占有瑞典王位的王朝。这个王朝于年灭绝。年阿道夫·腓特烈的一个兄弟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获得了奥尔登堡伯爵领地,并于年被提升为公爵。他的后代于年成为奥尔登堡的大公,并在当地统治至年。今天奥尔登堡王朝最显著的人物中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和西班牙的王后苏菲亚(QueenSofíaofSpain)。奥尔登堡家族源于勒里郜伯爵埃吉尔玛一世,年勒里郜伯国分为威尔德斯豪森和奥尔登堡,奥尔登堡家族是勒里郜伯爵家族的幼系。还有拿骚家族(荷兰王室奥兰治-拿骚家族为其分迪伦堡分支)统治的拿骚公国,也在普奥战争后被普鲁士合并 霍亨索伦家族最初为索伦Zollern(位于斯韦比亚地区)(注1)和纽伦堡Nurnberg的统治家族。年纽伦堡伯爵弗里德里希Friedrich兼称勃兰登堡Brandenburg选侯(称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I),自此霍亨索伦家族在德意志北部逐渐强盛。年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继任条顿Teuton骑士团亲王-总团长,霍亨索伦家族遂继承该骑士团在今波兰的大片领地。年阿尔布莱希特改称普鲁士Prussia公爵。17世纪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开始兼领普鲁士领地,并于年正式将两国合并为普鲁士王国,俗称勃兰登堡-普鲁士Brandenburg-Prussia。经过18世纪的「开明专制」改革后,普鲁士成为北德意志强国,并与奥地利争夺在德意志诸邦的霸权。19世纪普鲁士更负起统一德意志的重任,于年合并北德意志诸邦,成立北德意志NorthGermany邦联。其后又于年合并南德意志诸邦,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成立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德意志继续由霍亨索伦王朝统治,奉行军国主义政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年德意志战败,国内爆发「十一月」,结束了霍亨索伦王朝和德意志的君主制。除了德意志外,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个支系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Hohenzollen-Sigmaringen支系的一名成员卡罗尔一世Carol在年取得罗马尼亚王位。该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取得摩尔达维亚Moldavia、布科维纳Bukovina和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等地,使罗马尼亚的领土大幅增加。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奉行亲NC政策,成为德意志之附庸国。战后罗马尼亚国内左翼势力抬头,于年废除君主制,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的统治遂告终结。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tq/2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医堂
- 下一篇文章: 传承篇middot普利兹克家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