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推荐

阅读计划

翻了一下过去的天阅读计划

时间已经过去了6年

从大学到现在工作

读书是我始终坚持的一件事

甚至成为一种习惯

我整理了过去的一些记录

欢迎大家查看

第九十六天#一百天阅读计划

—书籍—

《大好河山可骑驴》

—作者—

王这么

天阅读计划的最后五本书了,书名:大好河山可骑驴、杜甫的五城、金色时光、罗摩桥、寻人不遇。

这些年我看的书主要分这么几类,历史/游记/人文/小说/人物传记,等阅读计划结束后,会在书架上分类,根据作者和年代等延伸,做一个阅读倾向的推荐文稿,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在路上阅读”是我一直以来着力的方向,拍的行游视频写的日记和地点文集也积累了很多“人文旅行”的经验,当然,这是我未来的职业规划,读书和行游要放在一起,所谓见路非路,既见因果。读当地发生过的历史、游人的感悟等等,书中作者的阅历在现实中得以诠释,当下包罗大众想表达的意义,要学的有很多,历史地理学的书籍、古建筑文化书籍、当地所遗留的人文及人物传记,在大的历史背景下针对目的地的探索等等。

大好河山可骑驴这本书写的是中国之美在宋朝,是一本将宋词解读,文人生活、历史事件相结合的人文随笔。

四十九岁的陆游骑驴入剑门关;欧阳修少白头,他早就明白,天命有多无情,人意有多卑微,声明有速朽;苏东坡,真正旷达之刃,俯仰天地间而无愧。

想要了解宋词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必须得知道背后的大历史环境,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并非一直沉湎于急功近利和粗燥,我们也有过从容、风流、精致与仁爱的宋朝,那是一个骑驴的时代。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说,剑门是权力地图中的千古雄关,这样的雄关在中国成百上千。但消解他们的,只是雨,只是驴,只是征尘,只是酒痕。

再宏大的权力也留不住,只剩下与之相关的无言山河。英雄史诗也会变成文字存之于世,大地会有记忆。

南宋义士口中的南渡之恨,随着历史过往,早已云烟散去,但士大夫们把不同的人生感悟浓缩在宋词里,隐晦地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翻看过后,你发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烦恼和愁苦一直都在,真情实意忠心耿耿也一直都在。

上一本书看的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他对王安石的评论有失偏颇,严正地指责王安石的变法是导致北宋国力耗竭的罪魁,可是宋朝的变迁真的是因为王安石的踌躇之志么?

大好河山可骑驴中写道“体制那么无情,那么险恶,为什么非要去掺和一脚呢?因为除了参与,你没有其他办法去实现一生的抱负,哪怕是堂堂正正,济世安民的抱负,你没有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去寻找在体制外实现这一切的通道。只能去赌一把,赌注是自己那单纯的初衷。”读到这儿,真的是被深深触动。

陆游、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王安石...一个个文采飞扬的人物,为什么要变法?为什么又反对变法?为什么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无非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家国情怀,在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代看起来似乎是很遥远、过于理想主义的概念,但从他们的词中,看到的那些个郑重和坚持,确实如作者所讲,那些句子,平时根本不在意,却在某些未曾预料的时刻,涌上心头,一句一句地敲击着你,让你有了宿命般的领悟。

元丰七年苏东坡移官汝州,顺道到金陵拜访了他的政治对手。王安石穿着野服骑着驴就来了,两人执手大笑。

苏东坡说恕我不恭,没有穿官服来见老宰相,王安石说礼法岂为吾辈设?后同游钟山,诗酒唱和。

送走苏东坡后,王安石怅然不乐数日。对人说:“不知道还要几百年,才能有这样的人物”。

多么希望宋朝之美能延续,可是后来岳飞送风波亭了,李光被发配海南岛了,连秦桧也死了,南宋求和的政策在皇帝的注视下执行着,金人的铁蹄不来,蒙古人最终还是要来的...

多么想时光停留在朱敦儒的记忆里,在洛阳的花与酒中沉醉,五陵年少不知梦,曾是惊鸿照影来,此刻我是李煜,我是东坡,我是宋徽宗,我是陆游,我更是朱敦儒,我是梦里偷欢的过客。

可奇谋无用,报国无门,这是朱敦儒内心最深的悲痛,北宋末年最后盛极的繁华,他悠游其中,且插梅花醉洛阳,那本是他,我们的人生。可他也爱山水,也爱这个国家啊!有多爱就有多失望,最后与秦桧扯上关系,在历史上弄了个晚节不保,无人说,也找不到人说,徒劳无功,徒劳无功啊!

历史的浪头滔天,又沉寂成死海无声,朱敦儒就是朱敦儒,他只是一个词人,一个隐者,既不能为英雄九死不悔,也不能真如神仙忘情,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只适合在盛世逍遥,当时代的恶作剧一来,在挣扎中现出了内心的脆弱,不得解脱。

人已老,事皆非,花间不饮泪沾衣。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朱敦儒/宋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万里东风,国破山河照落红。今古事,徒空悲,长恨夕阳西去,晚潮回。

第九十七天#一百天阅读计划

—书籍—

《杜甫的五城》

—作者—

赖瑞和

这本书是我在知乎里面搜索旅行与历史无意间挖掘到的宝藏,它的标题就是历史与诗意的结合,杜甫的诗《塞芦子》起首两句“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何等气势!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杜甫借着诗歌表达对边事的建议。

作者赖瑞和,一名海外唐史研究者,博士论文选的是《唐代的军事与边防制度》我觉得那首诗更像一个引子,带领着一个研究唐史的学者访遍了自己想去追寻的城市乡村,并以此为题。

作者以火车为主要交通工具,遍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那些不知名的小镇,带着历史情怀,追寻历史的足迹。

这么说来,《杜甫的五城》简直像是我自己写的,哈哈,像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但他写的那些感觉,实在太亲切了。特别是我写过的大理行游,里面的内容居然也被人写过,漫游与寻踪,为了一块石碑,一处古迹,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非要亲眼见证的勇气和决心。边读边笑,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作者说我想以一种沉静的笔调,细写火车旅行的乐趣和一些比较少人去的“非旅游热点”。

“云南大理市最吸引我的,不是什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也不是崇圣三塔,而是鲜少人知道的《南诏德化碑》。”他绕着石碑走了一圈,用手轻轻触摸它的碑身,觉得自己仿佛在触摸南诏和唐代的历史,那么具体那么真实。他写:由于泰国人的祖先,据说来自南诏,所以泰国学者和研究泰国古代史的人,都对这块碑深感兴趣,听受碑人说,几个月前,一位泰国女教授知道碑还存在,没有在‘文革’中被毁,感动得很,几乎快哭了。

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印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连接,尽管当日的雄壮与今日的平淡之间的强烈已今非昔比。

这本书在豆瓣的简介上,第一句写着:这是一部与《文化苦旅》同时产生的游记散文。

但与文化苦旅不同,全书洋溢的行者情怀反而遮盖了史学家的本色,对一些史迹一笔掠过却对行程不厌其详,但书中那些琐碎的记录,总有一种牵引着你不断读下去的动力,我感到不解又不自觉地读着,直到读到:美国一位研究旅行文学的教授保罗福塞尔说,游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主人翁是自由的,比一般读者自由,来去自如的。即使游记中的主角被困在甚么荒凉的小地方,游记本身骨子里还是在歌颂自由的。

他这种沉静的笔调弥漫全书,使得描述的苍茫历史更辽远、细碎琐事更客观、自我放逐心境更悠游。

读到他困居砂河的一夜,看到汽车招待所客房窗外,一大朵曼陀罗和一株杨柳在晨熙的微风中,一红一绿地轻轻摇曳,仿佛某一本明清中国画册里掉下来的一张画,他无声地吃着橘子罐头饮着大曲,心下觉得无比自由,行程全无定法,也无需担心错过宿头赶不上火车,倒想好好享受一下这个小城的淳朴和宁静。无论走或停,哪怕是滞留途中,也总淡看云卷云舒,那种对旅程似乎永远不会了结的深情与悠长感。读完后仍感到意犹未尽,我渴望像作者一样踏上一场随时可停可走的旅途。

《杜甫的五城》副标题是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那么我这个宋史爱好者的行游我将它取名为《从汴梁到临安》,在我的下一次行游中,我打算从开封出发,随着南宋来到久违的杭州,恨不能一脚就能踩碎一块宋瓷,一次旅行就能找回百年前的踪迹,背包里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以及冷静的无所指向的忧伤。

在晚上19点26分的时候,带上一本东京梦华录登上一趟开往临安的火车,火车缓缓地出站,在夜色中逐渐跑动起来,窗外飞驰而过的祖国大好河山,躺在卧铺上,枕着火车与铁轨碰撞时发出的有规律的声响,在祖国母亲的大地怀抱里,沉沉地睡去,等待明天新鲜未知的旅程……

而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来到一个小县城,躺在破败的客运中心的旅店里,微近中年,诗酒行路,和他翻看了无数遍的唐史中流连此地的唐人在对饮,想起远在美国的妻儿,窗外月圆,如水般的月光流泻在地上。这时的他到底是寻觅归乡的游子,还是客居他乡的异人,他听到了李唐的召唤,自己和千年前的朝代有个约会。

从山上下来,想起李白晚年那种“孤云”般的心情,他的感觉也是轻轻淡淡的。回家后,写信告诉一个友人,说我今秋到过宣城,也去爬了李白的敬亭山。这位朋友很细心,说他恐怕也是“寂寞”的。

最后一段读下来,不禁差点落泪。

第九十八天#一百天阅读计划

—书籍—

《金色梦乡》

—作者—

伊坂幸太郎

前段时间,我在B站小片片说大片中无意间看到“金色梦乡”这部电影的解说,看完后长吸了一口气,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下单,买下了这本由伊坂幸太郎创作的书籍。

这本书的名称是披头士的歌曲GoldenSlumbers(金色梦乡),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披头士已名存实亡,但保罗麦卡特尼试图让四分五裂的乐队成员重新聚在一起,它是分别录制后,再经由保罗·麦卡特尼合成组曲而成,这不仅是为了致敬不死的摇滚,也倾注着他希望大家重归于好的愿望。(感觉有点像九把刀那本后青春的诗)

而金色时光就是这么一本关于友谊的书籍,故事中讲述了一个日本的“奥斯瓦尔德”,青柳雅春陷入一场杀害首相的政局中,他反抗、无奈、挣扎、奔跑,而在这一路中,旧时的老友从记忆深处齐齐冒了出来。

“人类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你知道吗?是习惯与信赖啊!”习惯与信赖,这两个词所代表的力量,其实就是青柳逃亡路上最大的支撑。习惯是丝丝入扣渗入生活的细节,而信赖则是情谊相照。说到情谊,在无风无雨的日子,看似稀薄,可当你突陷逃亡的泥泞沼泽时,友谊突然散发出时光魅力,你会被真正的打动。这两个词所代表的微小个体之间的友情与羁绊,恐怕才是小说最高潮迭起的核心所在。

岩崎英二郎说:“我当初看《辛德勒的名单》可也感动的一塌糊涂。面对遭受迫害的人,有人选择拯救,有人选择无视,我就是选择拯救的那一派;晴子说比起电视上那些手持话筒的家伙来,我更了解他,和女儿偷偷换好汽车电池,在那张青柳写的纸条我不是凶手,写下了”我知道”;父亲说从那小子光着屁股生下来那天,我就开始了解他了。他妈妈怀胎十月,对他了解得比我更深。他开始走路、开始说话,我都在旁边看着。我们相处了这么久,你们只不过才查了他两天而已,有什么资格发言?你听好了,我不是想去相信,我是知道。我知道他根本不是凶手。

为了澄清真相而身陷警察包围圈的青柳,在无数枪口面前缓缓举起了双手。一切的逃亡和希望,好像都要在此刻迎来终结。而一切的终结,却又都在下一秒,幻化成烟。青柳的前女友晴子艰难地按下了焰火的发射键,顷刻间,满城的焰火剥夺了所有人的视线,而主人公青柳也恰好凭借着这个人为创造的视觉空隙得以逃出生天。

那一刻,沉闷的音乐陡然一转,在我耳边,充斥着美好回忆的GoldenSlumbers(金色梦乡)随之而来。

晴子在仰面朝天的挣扎中对着焰火说:“跑吧,青柳!”

病床上的小野看着窗外升起的焰火大喊:“哟~燃起来!”

汽车里的森田在死前说着:“无论如何,活下去!”

还有轰大叔说的那句:“你们看那些烟火,总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观看。或许它们在眼前绽放的瞬间,某个老朋友也正在某处眺望着同样的景色。回忆啊,基本上就是通过那些一样的契机来复活的。既然自己想起来了,对方很可能也想起来了。”

活下去,只要活下去,就会有明年后年大后年再一起看烟火的那一天,不是吗?只要活下去,就会在哪天冷不防地想起那些曾经共同拥有过的回忆,即便不再是朋友不再是恋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不复存在了,但是当初那种被眷顾的心情,是不会被改变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即便是不会再见面的人,也是永存之人。

金色梦乡的歌词中有一句,Oncetherewasawaytogetbackhomeward我总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已经回不到过去了。但有一条路通往过去。有一条路通往未来。其实根本是同一条路,不是吗?

回不去的过往,永远是我们的金色梦乡。

在故事的结尾,青柳雅春低头看了看盖在左手的印章。是一朵可爱的小花,正中间还有字“做得非常好”。四周的人潮往来穿梭,只有青柳雅春仍停留在原地,像是被遗忘在了河流的中央。他再次看了看女孩消失的方向。为了让印章快些干,他将左手凑到嘴边,呼呼地吹了起来。

看到结尾真的忍不住大哭一场,太暖了,让男主角遭遇了几乎无解的困境,却又收获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善意,讽刺和阴谋的包装之下是直击人心的善良,真是能让你看到发颤的阅读体验,你是个好人,就算被全世界通缉,也会有那么多人拼了命地帮你;你的清白,不需要你去呐喊,写在纸上,都会有回复;时间会给你一个结果,即使你变成了另一个人,你也依然享受着你的金色梦乡,那是你永远的家乡,开满了小红花。

第九十九天#一百天阅读计划

—书籍—

《寻人不遇》

—作者—

比尔·波特

看完这本书后,一百天阅读计划也接近尾声了。从年还在读大学的时候,读的第一本王小妮的《上课记》,陆陆续续读了很多好书,认识了很多作者,转眼6年时光已过去,当初的一个心愿随着时间的流逝竟成了内容的沉淀,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这是阅读带来的满足。所以,结束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呢?

你可以选择一部分书,用你余生来读完,但是书海无涯,好书实在太多太多了,一想到这些书籍,就像散落在天涯的漫天星辰,我就觉得我的余生充满了意义。

最后一本书籍我要留给“行走中阅读”,现在,让我们走进比尔·波特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

“寻人不遇”取自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童子指着眼前的高山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于是老比尔出发了!他带着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辛弃疾)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李白、苏轼)湖南(屈原)绍兴(陆游)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向每一位诗人敬一杯酒,在他们的旧址、墓前吟诵他们的诗词。

世事变迁,朝圣终究是对着自己心灵的圣殿。他想追溯的,其实是一千多年前那个波澜壮阔,瑰丽绚烂的文人世界啊。

豆瓣书评很多都写这本书写的像流水账,远不如他第一本《空谷幽兰》。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觉得的,行程规划确实用心良苦,但笔墨大多浪费在行旅的琐事上,此类文化之旅的乐趣不应该在怀想与追思中吗?但是读下去后,我决定闭上了我的嘴巴。

他和村民讲述他此行的目的,有人说这有什么用呢?可他并不这么认为,生命到底是为什么呢,他滔滔不绝的演说;他和村民一起在墓前背诵诗人的诗歌,然后一起笑了出来,头脑中涌现当时此情此景,鸡皮疙瘩从后背蹿起;

那个徐先生重修了屈原庙,复兴了明朝以来依然延续的骚坛诗社,在病床前和作者见的应该是最后一面了吧;

作者第一次旅行中断是因为要替朋友代班,离开前他造访了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之地,继续旅行在六个月之后,他来到了武汉黄鹤楼,在那个通讯方式落后,交通出行困难的时代,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朋友间基于一诺之言,于黄鹤楼见面,留下了千古名篇,这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旅程。

于是我又看到了苏轼,我又看到了苏东坡,他的黄州,置身于长江之上,船桨的击水之声传来,抬头便是赤壁。

于是我又看到了李白在敬亭山上漫步,他最爱的还是宣城,那里有他的孤独。

有一次时间紧迫,着急赶路,忍痛错过了与刘禹锡的相会。在出租车路过墓地附近的时候,这种痛楚得到了宣泄,老比尔摇下车窗,把头探出窗外,对着山林田野大声吟诵了一首“秋风引”,此刻风声呼啸,顺带着把诗歌的音符传送过去。

他是多么热爱这些历史中的人物啊,他多么想置身其中,甚至连他骨折,即将导致第二次旅行中断,他还在安慰朋友:“这只是朝圣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我仍然可以完成接下来的行程,到湖州后,我让大夫在我腿上打个石膏,我可以乘出租车继续进行我的古诗人巡礼,那样也省去了赶火车的麻烦了,我甚至可以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去拜访那些诗人。”他喋喋不休说个不听,我默默无言一声不吭,我在心里偷偷的说如果我是你,如果我是你!

(看完这段和同事出去吃饭,刚停好电瓶车,我就被一辆共享单车绊倒,啪的一跤,我摔在了地上。我总是会遇到这些和书中相同的画面,在苏州沧浪亭扭伤了脚想起了沈复字里行间的哀愁,在苍山清碧溪看了小男孩湿了鞋想起了徐霞客同样濯足沧浪,这些经历却让我更想了解曾经的历史,那些发生过的故事。)

三个月疼痛逐渐消失,老比尔继续带着他的威士忌,回到湖州接着进行他执着的中国古诗人巡访!勇敢的比尔.波特,他的词典里肯定没有服输二字。我继续跟着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邂逅了一位位古代诗人,朝圣的最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初心,最喜欢的禅宗诗人寒山和拾得身旁,被寒山引领进入中国诗歌大门的他,以“赤松”的笔名翻译了一系列诗集,才有后来这一系列的故事,阅读完整本书,竟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突然想起在曲阜,比尔还专程去找李白和杜甫举杯夜话的石门山,一边观景,一边想象这两个伟大的诗人如何见面。

他说,我和这些古人都是朋友,所以我一定要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实地了解他们的状态,这样,我翻译他们的诗歌才会有生命力。

在这些地方,你会感受到你是真正在和古人对话,重新定义了我对人文旅行的看法,追求的其实是那种与历史同在的瞬间。

比尔和我一样,旅行过很多地方,他写的几本书,黄河之旅,从入海口一直到它的源头;古代丝绸之路以及彩云之南;还有品味江南风韵的江南之旅,写的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

我当初拍《行野无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看了《望长城》纪录片的关系,我实在是太喜欢这部纪录片了,被那种粗糙,原始的生命力所灼痛!震撼!然后突然反应过来,原来,这就是文化的魅力。那个经历在后来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的人生。

脑海中一直留着一个画面,主持人焦建成站在一望无垠戈壁上,西风苍茫而凛烈,回望身后嘉峪关。

纪录片的配乐从耳边传来:“一次次走近你,不知道我在你身边,一次次离开你,才知道你在我心头。”像一击猛烈的鼓声一次次的撞击在我的胸口,时间总是飞逝而过,荒废了一片草原,堆积了一片沙漠,残了宏伟的宫殿,毁了万里长城的辉煌。王朝的兴衰消失在风里成为过往的尘埃,而那风中流传的歌,吟诵的诗却是永恒的。

那酝酿在喉头间的历史,喷薄出的是历史的沧桑变幻,是长城内外民俗文化的沉淀,是华夏文明千年的灿烂与辉煌。

比尔说,我所拜访的诗人们的墓地彼此之间竟有那么大的区别。有的简陋,有的宏伟,有的已经变成农人的耕地,而有的则成了乡村垃圾场。但他们的诗歌却流传下来,在那些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农人的明灭烟火里鲜活着。那些诗并不会专属于富商或者高官,诗歌可以超越财富和权力,它直入人心,甚至能让人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比尔说,如果腿太痛了,我就读书。不禁让我笑出了眼泪,谢谢这位69岁老者的经历,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写完这篇书评,我将开启我的下一次行游,从开封到杭州,也就是行走在宋朝的岁月变迁—送汴梁到临安,未读万卷书,不作万里游,一百天阅读计划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这几年的观看,我们下次再会!

添加

与作者一对一交流

游魂小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