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水

水滨地段在一座城市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历史进程中,水滨区的兴衰衍变源起于城市发展变化,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更新迭代:可能是港口工业的重要节点,也可能是发挥城市功能的核心地带,更是城市形象的输出窗口。处理好城市与水的关系是开发城市滨水区域的关键之处。

当城市位于江河湖海汇集之处时,往往产生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巴尔的摩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巴尔的摩内港的再开发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经典范例。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航拍模式一览巴尔的摩内港今日的风采

港口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巴尔的摩是兴起于美国大西洋海岸的海港城市,它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60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

巴尔的摩建立于年,早在18世纪末就已经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迅速发展成了当时制糖业的生产基地,并且带动了其它食品进口工业的发展。

巴尔的摩迅速地发展起来,政府随之投入建设的相应交通基础设施,助推其成为重要的运输业及制造业中心,除此之外还主导钢铁及石油化工产业。年,巴尔的摩成长为仅次于底特律的工业海港城市,城市人口一度接近95万人。

二战之后,随着重工业的衰退,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郊区化的热潮,巴尔的摩市中心逐渐衰落,大吨位货轮转而停靠下游海港码头,内港的重要地位日趋削弱。

历史遗存的城市景观:

废弃空闲的船戟战舰

低矮老旧的工业厂房

空置停用的仓库码头

斑驳沉重的机械设备

萧条安静的城市街道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去发掘遗留的工业景观的价值,为自身和公众开拓转变其价值的可能性。”

——AlexWashiburn

(巴尔的摩内港游览区TidePoint改造设计师)

滨水区工业景观的重塑

年代开始,巴尔的摩内港启动复兴计划,同时试图扭转市中心的衰败局面,回归曾经中世纪繁荣兴盛的模样。

▲巴尔的摩内港全景(向右滑动)

首先让我们从视觉的直观感受中

体味巴尔的摩百年工业景观的重塑。

星座号博物馆(USSConstellation)

这座博物馆实际上就是名为星座号的战舰,年开启了它的服役历程,曾在年的南北内战中作为反对奴隶制的旗舰,年被列为文物,完好地保存在巴尔的摩内港中作为工业遗产发挥文化功能。

类似地,还有很多遗留下的潜艇、战舰和火炮被精心地保护和再利用。当战火消弭、机械停转,它们在复兴的巴尔的摩内港中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每一段历史都有其价值和魅力,每一段历史都不该被遗忘。

年珍珠港事件中唯一幸存下来的37号舰艇

美国导航灯船Chesapeake(切萨皮克号)

击沉了二战最后一艘敌舰的美国潜艇“Torsk”

五星要塞的铁炮

火车头历史博物馆

年,巴尔的摩铺设了美国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曾经繁忙热络的铁路干线随着工业时代的褪色,变的沉寂。今天摇身一变的博物馆却将段段过往以最美的方式保留,各式各样的火车头为人们讲述铁路的故事。

BarnesNoble书店

前身是一座发电厂,如今斑迹驳驳的工厂烟囱仍清晰可见。

天主教大教堂

是建于工业时代美国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老城将其保留至今。

工业景观重塑的背后

工业景观的重塑不是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工业文化遗产的复兴。对于巴尔的摩内港,它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轨迹、文化背景和城市风貌。内港复兴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营都要紧紧围绕这些基础背景展开。我们一起来看看巴尔的摩内港成功复兴工业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

产业转型升级

当巴尔的摩内港不能再以重工业、制造业、运输业等为主导产业发展时,城市更新首先面临的挑战即为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对于任何一个城市而言,产业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

巴尔的摩内港产业转型定位于文化产业,以商业、游憩开发为主导,通过“文化+旅游”的模式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打造文化输出的窗口,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形成独特的内港风貌。

▲巴尔的摩内港全景(向右滑动)

巴尔的摩内港游览区内布点多项游玩设施,提供商业配套服务,改造原来的港区为多功能复合区,成为文化旅游、商业活动的中心,满足城市居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巴尔的摩内港游览区改造重要节点

图片来源:何宁宁,马航.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巴尔的摩国家水族馆

巴尔的摩6号码头音乐厅

自发形成的跳骚市场

经过60余年的开发与建设,巴尔的摩内港建成了超过40万㎡的零售商店、幢公寓和酒店,以及大量游憩与文化设施。

如今的内港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上千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给城市新增了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创造数百万美元的税收。

2

市中心与滨水区联动发展

前文我们提到过城市与水的密切关系。巴尔的摩在城市更新中很好地把握住了内港与市中心的联结纽带。巴尔的摩市中心的复兴计划始终与内港的重振规划紧密相连。

居住、游览、办公、零售、娱乐等各种活动将城市与滨水区连接起来,滨水区为城市市民和旅游者创造了充分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市中心与内港区形成互动与交集,效果成倍数扩大。

提高滨水区域的可达性也会帮助重塑“城市与水”的关系。设计师为此规划了方便安全的车行通道及舒适从容的人行步道,以及方便游览人员的停车区域。

内港游览区内通过栈道、水台将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串联,均临近水面,给予人们充分的亲水环境。内港区停满了各式各样的私人游艇,还设置了水上出租车停靠站、皮划艇俱乐部。

3

通力合作的开发模式

联邦政府和市政府秉持“先规划,后建设”,“基础设施先行,项目开发跟进”的规划原则对巴尔的摩内港区进行更新改造。

政府方先将土地买下,投资滨水区的基础设施、绿化、给排水等,进行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将“熟地”卖给开发商,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建设。

同时,政府指定公共机构,例如各城市的港区委员会与其他相关的私人机构和非盈利机构通力合作。

当然,这只是属于巴尔的摩内港改造的开发模式,还有其他很多可以选择利用的模式。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开发应遵守最基本的原则,守住底线。投资方面淡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多方参与模式。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虽然滨水区域在一个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不可过高地期望利用滨水区域带动全市的经济活动、解决全市的社会问题。用力过猛会适得其反,要注意开发尺度,不可过度开发。由于社会中利益趋向性的普遍存在,如何将目光放长远,如何通过系统性设计开发运营的工作机制,都十分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