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仪丨宜兴紫砂之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惠孟臣款朱泥圆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宜兴外销茶壶应市场需求,销往东南亚及欧洲。销往东南亚的茶壶应不同文化传统而发展其当地特色,也反映了华人在东南亚之饮茶文化;销往欧洲的茶壶,风格大异于内销茶壶,且促成了欧洲瓷器的创制。自从16、17世纪以来,宜兴紫砂茶壶日渐风行,时至今日,已是十分普遍。应不同的需求,宜兴紫砂茶壶逐渐形成不同的面貌风格,为方便讨论,大概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一是供应普罗大众日常饮用者,可笼统称之为“民众茶壶”;二是备受文人雅士欣赏而常有名家署款者,可概称为“文人茶壶”;三是得到清代帝王青睐而装饰华丽缤纷者,且名之为“宫廷茶壶”;四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肩负文化交流使命的海外贸易商品——“外销茶壶”。 外销茶壶应市场的需求,又可以分为销往东南亚及销往欧洲两大类。销往东南亚的茶壶,其内容及风格跟流行于闽粤一带的功夫茶壶无异;唯其成为外销茶壶,则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陶瓷贸易之一鳞半爪,也反映了经商或移民东南亚之闽粤华人在当地之饮茶文化。销往欧洲的茶壶,其内容及风格则大异于内销茶壶,而且因缘际会,除了促成欧洲的茶壶制作,更促成欧洲瓷器的创制,为欧洲陶瓷史谱写了精彩的一章。 笔者试以外销茶壶为题,为宜兴紫砂之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作出初步的整理及探讨。不善之处,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惠孟臣款扁鼓小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一、外销东南亚:功夫茶与孟臣壶 1.沉船文物与外销孟臣壶 近20年来的水下考古,打捞出水不少沉船文物。由于陶瓷是压舱的好材料,沉船文物因而提供了有关外销茶壶的讯息[1]。其中有两艘道光年间的沉船,泰兴号和迪沙如号,为19世纪的外销孟臣壶提供了不少实物例证,简介如下。 (1)泰兴号[2] 泰兴号沉船残骸 泰兴号沉船遗物 泰兴号估计长50、宽10~15米,是一艘载重量达千吨的中国三桅帆船。船上乘客,除了少数的商人及学生以外,主要是前往印度尼西亚爪哇的中国劳工。年(道光二年),该船因触及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之间的贝维德礁而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年,英国海难打捞专家迈克哈彻将该船陶瓷打捞出水。年,总数达35万件的中国瓷器在德国史图德嘉拍卖,数量之多,轰动一时。 船上的瓷器80%是来自福建德化,其余为闽南瓷窑、广东汕头及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另有数百件宜兴紫砂外销茶壶。茶壶除一些大壶之外,多是圆形或梨形的小壶,壶底刻划孟臣(或邵元祥、邵旭茂、思亭、清德堂等)署款或连同诗句,即是属于所谓“孟臣壶”的一类(图一)。观乎船上的商货,有烧水用的提梁壶(见注2征引之图录,编号TS~)、炭炉(图录编号TS~、TS~)及不计其数的青花小杯(图录编号TS38),可以推断上述商货是运往印度尼西亚爪哇供当地华人饮用功夫茶的器具。 图一泰兴号之孟臣壶 泰兴号之孟臣壶(来自网络,疑似) (2)迪沙如号[3] 迪沙如号亦是一艘中国帆船,长约30、宽8米。道光年间(约年),该船在驶往马六甲途中,在马来西亚柔佛州迪沙如海滩不远处沉没。~年马来西亚博物馆联同南海水下考古公司进行打捞。由于先前在该处作业的渔船拖网的破坏,最后仅捞得约件陶瓷、数以万计的汤匙,及12吨的碎片。 迪沙如号出水紫砂壶 船上的瓷器主要是福建德化瓷、江西景德镇瓷及江苏宜兴紫砂。据外销茶壶的残件估计,折合约有把壶。此船载货具有商货的性质,其外销茶壶的特色类同泰兴号。茶壶以光素扁圆或梨形壶居多,底铭或钤印或刻划,皆属于“孟臣壶”(图二)。水下考古工作者也报导了当时的装舱方式:砂壶分批放在大型的陶缸内,空隙处填充稻壳类的植物细粒作缓冲。这两艘道光年间的中国商舶均以印度尼西亚为目的地,运载的商货都是为了供应当地闽粤华侨生活日用的陶瓷器——孟臣壶及有关器具,说明他们日常饮用功夫茶。 图二迪沙如号之孟臣壶 迪沙如号之孟臣壶(来自网络,疑似) 2.闽粤盛行功夫茶及孟臣壶 追源溯本,自明末清初以来,闽粤一带便盛行功夫茶及孟臣壶。 (1)闽粤盛行功夫茶 福建的“建茶”,因在宋代制造上贡团茶而享负盛名。到了明代,明太祖下诏废止团茶上贡,泡茶方式日渐盛行,建茶于是改以叶茶方式生产,由于质量优良,产量仍居全国之冠[4]。在各种建茶之中武夷岩茶以其醇厚见称,而在各种武夷岩茶之中,又以讲求茶之真味的“功夫茶”为最佳[5]。发展下来,由于对“功夫茶”(叶茶)的重视,一种讲究的品饮方式逐渐发展形成。最迟到了清初,“功夫茶”的品饮方式已非常盛行于闽南与广东潮汕一带[6],而俗称的“功夫茶四宝”也就应运而生。 大凤团及小龙团茶图 “功夫茶四宝”是:孟臣壶(或称孟臣罐、苏罐)、若琛瓯、潮汕炉、玉书罛。孟臣壶是梨形或扁圆形的宜兴紫砂茶壶,若琛瓯是小而薄的青花瓷茶杯,潮汕炉是煮水用的炭炉,玉书罛是扁圆形的陶制的烧水壶。四者当中,炭炉和烧水壶都是就地取材的当地制品。茶杯也可以就地取材,但小而薄的佳品,则是江西景德镇所出。余下的问题是:茶壶为何选取宜兴所制?又为何偏要选用孟臣壶? (2)功夫茶选用孟臣壶 功夫茶之选用宜兴茶壶,理应是历史的巧合:功夫茶与宜兴茶壶均于晚明清初时期乘时而兴;功夫茶既是茶之名品,自应配搭以壶之名品——宜兴茶壶。表面看来,或以为闽粤与江苏宜兴之间相距甚远,而实情是当时中国南北商贸往来兴盛,渠道畅通,江苏宜兴茶壶大量南运以满足闽粤功夫茶的需求,绝对不成问题[7]。而新近在宜兴蜀山窑址进行的一次正式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乾嘉时期的孟臣壶残件,依其印刻署款或刻划铭文的底部判断,无疑为宜兴陶人的制作[8]。于是余下之问题是:何以在芸芸宜兴茶壶当中,选用孟臣壶? 宜兴蜀山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紫砂器残件 依逻辑推理,此应是“名家”效应之一种。概自晚明以来,在时大彬的“千载一时”的盛名底下,再经儒雅文人的推波助澜,宜兴茶壶的制作涌现了所谓“名家”效应,坊间竞求所谓的“文人茶壶”,而已建立声名的“名家”,其制品不断被仿制伪造,以致真伪互杂,好坏相掺,混乱的情况蔓延至今——孟臣壶不过是其中的个案之一。 孟臣壶因陶人惠孟臣而得名。惠孟臣生平已难稽考,应是活跃于清康雍时期。据理以推,并不排除在清初时期,某一把(或数把)惠孟臣壶备受推崇,于是惠孟臣一跃而成“名家”,备受吹捧——从此,饮功夫茶者必用孟臣壶[9]。随之而来,粤地亦开始仿造孟臣壶[10]。 惠孟臣款朱泥圆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惠孟臣款朱泥圆壶(底款),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或应这样结论,功夫茶选用孟臣壶,答案不在陶人惠孟臣,而在孟臣壶的设计——一把宜乎泡饮功夫茶的茶壶。特色如下: ①造型:圆壶,梨式或扁圆,极简洁的线条。 ②大小:以小为尚,适合一二人以至四人,冲泡功夫茶。 ③装饰:素面,无装饰,俗称“光货”。 ④泥色:红泥较多,次为紫泥,亦有本山绿泥。 ⑤壶底刻字:“名家”署款以惠孟臣为最多见,其它有思亭、惠逸公,以至时大彬、陈鸣远等。亦喜采用诗句,宜乎文人品赏。 在厘清以上问题之后,我们可以跟着探讨:随着闽粤人的经商或移民东南亚,功夫茶和孟臣壶亦在彼邦盛行——外销茶壶如何推动文化交流呢? 惠孟臣款段泥梨形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惠孟臣款段泥梨形壶(底款),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3.外销茶壶与文化交流[11] (1)东南亚茶壶各有地方特色 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的,因此,外销茶壶到了东南亚,会应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发展其地方特色。譬如上述两艘沉船的商货可作例证,说明印度尼西亚好尚素身茶壶。马来西亚喜以珐琅彩为饰,因此当地有“娘惹壶”之称——上述两地取用的,都是将本来供应国内需求的内销茶壶,转为兼供国外需求的外销茶壶。至于泰国,流行的是经当地加工的抛光壶,有更鲜明的地方特色(图三)。 图三泰国抛光镶包铜边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泰国抛光壶的特色有三:一是壶面打磨抛光;二是在流口、壶口、盖沿、盖钮,甚或肩部、脚圈等,用铜片镶包饰边;三是配制可以活动的铜提梁。镶包铜边的造法除了实用(避免因碰撞而损毁)及美观(装饰华美)之外,尚有所谓民俗民风的因素:泰国人认为珠光宝气会带来吉祥吉福。因此,清末民初至20世纪70年代,泰国女子出嫁流行以一对打磨抛光镶包铜边的独钮洋桶壶(即桶身的圆壶)作嫁妆,以示爱心及孝心。 外销泰国镶金圆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外销泰国抛光镶金梨形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此外,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年)订制御用的茶壶,壶底盖有鼠纹印章(年)。又有不少外销泰国的茶壶,壶底刻“贡局”二字(何谓贡局,至今仍是谜团),均反映鲜明的地方特色。 (2)外销茶壶近销东南亚也远销欧洲 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宋元以来即有贸易往来,明清尤盛。宜兴茶壶之外销东南亚,相信自明末清初以来,时有输出者,清中叶以后,随着大量华人移居或觅食东南亚而益盛。及欧人开拓东西贸易之途,东南亚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桥梁,外销茶壶于是连同茶叶经由东南亚而远销欧洲。 开拓东西贸易之欧洲各国,先是葡萄牙、西班牙,继以荷兰、英国,先后执海上霸权。16世纪是葡萄牙人活跃海上贸易的年代。年葡萄牙攻占当时已有大量华人聚居的马六甲,继于年占吞澳门,将东方的丝绸、茶叶、香料等陆续输往欧洲。葡萄牙后来并入西班牙,霸权亦由西班牙统领。及17世纪,海上优势先后被荷兰及英国之东印度公司(成立于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年)所占去。 荷兰东印度公司原貌 欧洲人虽然不是功夫茶的茶客,但是他们逐渐爱上饮茶(发展到后来,茶成为英国人的国饮);外销宜兴茶壶虽然数量不多(茶具以景德镇瓷器为大宗),但亦随着饮茶风气,成为远销欧洲的商品之一。外销茶壶也对当地的陶瓷制作产生深远影响:先是推动建立及发展欧洲本地茶壶的烧造,继而启发欧洲人成功摸索烧造瓷器之法。以下先从沉船的外销茶壶说起。 二、外销欧洲:启导欧洲茶壶及瓷器之创烧[12] 1.文献记录、沉船文物及窑址发掘 有关外销茶壶的文献记录寥寥无几,查考所得者均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康熙后期,而且提及的外销茶壶的数量亦不多,可简列五则如下[13]。 三则属荷兰东印度公司: ①年,由漳浦运抵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7箱朱泥茶壶; ②年,由澳门出口件浮雕纹饰朱泥壶; ③年,约件茶壶(宜兴产品)运抵阿姆斯特丹。 两则属英国东印度公司: ①年,由拿骚号运抵伦敦82件朱泥茶壶; ②年,由诺森伯兰号运抵出售件朱泥巧克力杯。 近年的沉船文物,譬如两艘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出水文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实物例证,有助于认识欧洲外销茶壶的面貌和断代[14] 欧斯特兰号 该船于年沉于南非好望角。~年间打捞,得4把宜兴茶壶及碎片片。壶的泥色有红泥及紫泥,装饰有贴花(梅花、龙、云)、印花(几何纹地),有提梁、狮钮等特色。底款钤印或刻铭,有:朱爽山、荆溪陈制、元昆秋制、君美、松巨、谨封等。壶式有圆球、扁圆、梨形、六角提梁等(图四)。 图四欧斯特兰号之外销茶壶 耿特曼森号 该船于年沉于印度尼西亚。于年打捞,年在荷兰拍卖。打捞得15万件陶瓷,以景德镇青花为大宗,有少量闽粤瓷器。外销茶壶约10把,紫泥或红泥,器型有圆形、圆筒形、椭圆筒形、梨形、六角形。其中有以浅黄泥贴花、狮钮绣球、竹节壶把、竹节壶注。刻划铭文有:行吟于月下、玉香斋等(图五)。 图五耿特曼森号之外销茶壶 可见外销茶具是以景德镇的茶杯茶碟为大宗,宜兴茶壶相对而言并非主要项目。大概正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乐宾纳指出的,在东印度公司的货单上很少提到宜兴陶器,只有少量是通过个别船长和船员私人运往西方的[15]。而新近在宜兴蜀山窑址出土的有印花、贴花或是狮子绣球钮的乾嘉时期的紫砂残件及碎片,亦为宜兴是外销壶的产地,提供了实地实物的明证[16]。 宜兴蜀山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紫砂器残件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更何况宜兴茶壶是舶来品。在17-18世纪初的欧洲,贵金属的银制茶壶及舶来品的宜兴茶壶,确曾独领风骚数十年。以下介绍欧洲皇室收藏,反映一斑。 2.欧洲皇室之宜兴紫砂收藏[17] 建立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丹麦和德国的皇室收藏,确实为今天的外销紫砂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例证(另一可以相提并论的皇室收藏是在法国,~年间搜集,年编目,可惜该藏品今已散佚无存)。 (1)丹麦皇室收藏 这是腓特力三世(~年)任丹麦及挪威国王(~年)时期,于年开始建立之藏品。内容为各种珍奇玩物,包括来自远东的“世界奇珍”。根据年为该藏品开列之清单,当中有四件宜兴紫砂:三个茶壶和一件觚瓶。其中两把壶现藏哥本哈根国立博物馆,另一把壶已无可稽考。 图六六角提梁双流茶壶(丹麦哥本哈根国立博物馆藏) 一把是六角提梁双流茶壶(图六)。特色是壶身分为左右两格,配置左右两个壶注;即是一壶两用,可供同时冲泡两种不同的茶。鲜明的时代风格是贴花和浅浮雕。壶身贴松竹梅三友,盖面贴饰金钱、海螺、银锭和灵芝,盖钮是高浮雕狮子,两个壶注的底部均浅浮雕龙头。更有欧洲当地的金工加饰:注口镶包连盖金套,盖钮为公鸡。金套有金链连到壶把,而壶把又有金链连到壶盖的狮钮。这在中国外销的景德镇彩瓷茶壶也有类似的例子[18](图七)。 图七提梁双流茶壶(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 另一把是六菱茶壶,自盖钮至壶足均呈六菱形,壶把及注则呈方形。根据腓特力三世的私人医生西蒙保罗在年出版的书上的版画插图,该壶亦有欧洲当地的金工加饰:以金链将壶盖连到壶把,壶注口亦镶有金套,但已缺失。 (2)德国皇室收藏 这是奥古德斯二世(~年,或称奥古德斯大帝)任波兰王时致力搜求之瓷器,原布置在荷兰宫(又称瓷器宫或日本宫),中、日瓷器总数高达二万四千件(中国瓷器以康熙时期的青花、绿彩、德化及宜兴为主)。于年开始收藏,于~年编目。年开列之清单以色分类,共分十类,宜兴紫砂入藏于~年间,归入“赤陶”类,以壶为主,亦有杯碟和瓶:编目1~96在年入藏,97~在年,~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整批运往苏联,年归还。现存80壶、34杯及53杂项,藏德国德雷斯敦茨温雅宫。 宜兴紫砂归入“赤陶”类是由于当时的欧洲人对生产地宜兴及紫砂陶一无所知。欧洲人对于这新鲜事物有三个不同的称谓:一是葡萄牙人因其类似拉丁美洲所产红陶而袭用其名“钵开饶”;二是德国人因其类似以浅浮雕为饰的罗马古陶而沿用其名“赤陶”;三是“红色瓷器”,也是后来较普遍而流行的称谓,纯以其特有的泥色而名之。 只要将沉船文物对比现存荷兰、丹麦和英国等地的博物馆及欧洲私人藏品[19],“外销茶壶”的外销设计特色是相当明显的,自成一个体系,符合当时欧洲人的品味要求,而大异于中国本土的紫砂壶风貌[20]。兹概括归纳特色如下: ①泥质以朱泥为主(紫泥或黄泥少见); ②壶身纹饰多是模印或拍印,以模贴的浮雕梅枝或竹枝纹为多; ③壶钮喜作成浮雕狮子;有时流、把等亦有雕塑特色; ④壶底或带有印章铭款; ⑤有在欧洲进行金工或银工加饰:壶钮或壶嘴镶盖扣,又缀链相连。 3.欧洲仿制茶壶与清宫珐琅彩壶 随着饮茶风气愈盛,销往欧洲的茶叶愈多,人们对茶壶的需求愈殷,欧洲当地仿制的茶壶也就随之而来。由于烧制瓷器的技术尚未掌握,而烧成温度较低的红陶较易仿制,欧洲早期的茶壶便以宜兴的红陶壶为蓝本。 17世纪后期,荷兰德尔夫特镇的陶人首先成功“仿制宜兴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克利菲斯(年卒)、恩霍(年卒)和米尔登(~年)。近代学者曾对米尔登的一件18世纪早期的作品作出以下的评价:这样的仿制品除了款识,它的造型、装饰很难分辨是德尔夫特陶器抑或是中国陶器[21]。米尔登的茶壶喜以贴塑梅花为饰。他于年为其红陶制品申请专利,虽然没有被批准,但被准以一头奔狐为商标(后来改用皇冠及茶壶为标记),这反映了他的制品的高水平,也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图八)。 图八荷兰米尔登红陶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与此同时,即是相当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清初宫廷的宜兴紫砂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当时的康熙皇帝(~年在位)既喜爱用宜兴茶壶饮茶,也喜爱西方的珐琅彩装饰,于是致力将两者结合(当然也是将珐琅彩施在陶瓷器上的初步尝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康熙珐琅彩狮钮宜兴茶壶[22],其珐琅色彩,其狮形盖钮,生动地反映了欧洲口味对清代宫廷壶的影响(图九)。 图九清康熙珐琅彩狮钮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可见,通过宜兴紫砂,东西方文化在相遇,也在交流。 4.欧洲瓷匠创制瓷器[23] 有意思的是,在欧陆还没有破解烧制瓷器的方法及觅得烧制瓷器的高岭土之前,仿制宜兴紫砂成为一个过渡性的试验阶段:主要是因为相对于需要高温烧制的“白色瓷器”而言,烧成温度大约摄氏一千度左右而且表面无需施釉的“红色瓷器”确是较为容易仿制。当然,红色粘土在欧洲较易“觅得”或是“配方”而成,亦是一个关键因素。从模仿宜兴紫砂开始,英国及德国的瓷匠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英国韦奇伍德炻器 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瓷传统,乃由移居当地的荷兰陶人埃勒尔兄弟(戴维斯~年及菲利普~年)所建立。他们采用当地红土,成功烧造各种仿宜兴之红色器皿,又以模贴花纹及略施白釉为特色。一位曾得到国王查尔斯二世批准生产红色瓷器的专利的德怀特先生,曾起诉埃勒尔兄弟侵犯其专利,足可反映其成功。在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埃勒尔兄弟的茶壶作品,其造型特征与宜兴紫砂壶几乎完全一样。 由韦奇伍德(~年)在斯塔福德郡一手创办的韦奇伍德炻器,可以说是将宜兴紫砂的传统在英国推进一大步,至今仍在英国享有盛名。韦奇伍德开始入行,是与当地著名陶人怀奥顿合伙。两人受宜兴紫砂启发,擅烧一种低温褐斑釉的茶壶,继而烧无釉的高温炻器。怀奥顿后来以仿宜兴的玲珑茶壶而知名,而韦奇伍德则创烧了为他赢取普世声誉的“扎士巴器”,并循此路发展,建立韦奇伍德炻器的风格特色(图十)。“扎士巴器”无釉,以泥色清雅取胜,并且在器表贴饰另一种色泥的纹饰。固然韦奇伍德的灵感来自多方,包括希腊的陶瓶、罗马的浮雕宝石、当时的新古典主义,亦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技术研发精神等。然而,建基于斯塔福德郡的传统,具备敏锐艺术触角的韦奇伍德,在某一程度上受到宜兴紫砂的启发,从宜兴茶壶获得灵感,应是无可置疑的。 图十英国韦奇伍德“扎士巴器” (2)德国迈森瓷器 如前述,奥古德斯大帝喜爱收藏瓷器,宫中藏中日瓷器多达二万四千件。他鼎力资助贵族科学家特斯蔡霍斯(~年)研制瓷器。特斯蔡霍斯不但饱览宫中藏品,且得到国王特许,不惜打碎一些德化白瓷及宜兴紫砂,取其碎片,与岩石、粘土等来作比较研究,又到荷兰和法国等地与陶瓷匠师进行交流。 年,特斯蔡霍斯聘用炼金匠波格(~年)为助手,从此共同研制瓷器,尤其着手解决高温窑炉的建构。年,特斯蔡霍斯逝世,波格继续进行研究。以宜兴红陶和德化白瓷为蓝本,他终于成功烧制用捏塑和浅浮雕等工艺手段来装饰的“红色瓷器”(图十一),或称“波格炻器”,又在德国奥厄发现优质高岭土,成功烧制“白色瓷器”。年3月28日,波格宣布六项发明,其中两项就是“红色瓷器”和“白色瓷器”。奥古德斯大帝于年1月24日创建“迈森瓷厂”,执欧洲瓷器生产之牛耳,影响深远。在欧洲陶瓷史上,波格被誉为德国的“瓷器的发明者”,而因年寿所限以至未能毕竟其成的特斯蔡霍斯,当然亦是功不可没——宜兴紫砂在德国走了峰回路转之途,启导了欧洲瓷器的始创。 图十一德国波格“红色瓷器”(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三、小结 回眸历史,宜兴外销茶壶曾以功夫茶壶而近销东南亚,促成当地尤其是泰国紫砂的地方风貌。宜兴外销茶壶又远销欧洲,成为当地红陶茶壶或“红色瓷器”的蓝本,还进一步启导了欧洲瓷器的制作——外销茶壶为宜兴紫砂谱写了极不平凡的一章,也为欧洲陶瓷史谱写了精彩的一章。 [1][14]林业强:《紫泥沉浮:沉船所载宜兴砂壶》,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紫砂器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未刊稿。 [2]见注1。参看拍卖图录TekSingTreasures.Stuttgart:NegelAuctions,.该图录只列出完好的15壶(TS~)。又参看NigelPickfordandMichaelHatcher.TheLegacyoftheTekSing.China’sTitanic.ItsTragedyandItsTreasure.Cambridge:GrantaEditions,. [3]见注1。参看StenSjostrand,etal.MysteriesofMalaysianShipwrecks.Malaysia:DepartmentofMuseumsMalaysia,.~.又参看RoxannaBrownandStenSjos-trand.MaritimeArchaeologyandShipwreckCeramicsinMalaysia.KualaLumpur:DepartmentofMuseumsandAntiquities,.64~65. [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茶式):“饮茶精洁莫过于近年,讲究既备,烹瀹有时,且采焙俱用茗柯,无碾造之劳,而真味毕现,盖始于本朝……本朝贡茶亦惟闽产最多,建宁府至二千三百余斤,若庐州次之,仅三百斤,宜兴茶仅止百斤,长兴止三十斤。二地所出,皆今之所珍也。他方最少者,至贡一斤。” [5]清雍正年间崇安令陆廷灿《续茶经》:“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6]清·俞蛟:《梦庵杂着:潮嘉风月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卷十:“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壶出宜兴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年):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清·施鸿保《闽杂记》(年):“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元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7]据清乾隆四十九年(年)立于苏州的《潮州会馆记》:“我潮州会馆,前代创于金陵,国初始建于苏郡北濠。” [8]南京博物院、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江苏文艺出版社年,第~页。江苏省宜兴市蜀山窑出土标本,编号.20~30。 [9]黄健亮曾作统计,在搜罗已知的件功夫茶壶之中,有件钤刻孟臣款,即比例高达23.6%。见黄健亮:《孟臣壶在清代功夫茶区的地位考述》,《砂壶汇赏》,南京博物院、成阳文化基金会年,第33~39页。王文径指出:“在闽南人的意识中,孟臣即紫砂壶的别称。”王文径:《明朝归去路倒连——闽南出土紫砂壶侧记》,《鉴赏》年第1期。本文作者亦有同样论述。见黎淑仪:《从功夫茶谈到孟臣壶》,《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年,第~页。 [10]金武祥《海珠边琐》(转载于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 [11][17][23]有关外销茶壶之论述,主要参考PatriceValfre:YixingTeapotsforEurope.Poligny:ExoticLine,。是书之中文书名是《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内容有英文及法文版,但无中文。 [12][15]见注10。又参考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 [13]乐宾纳:《宜兴陶艺西渐》,《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香港市政局年。 [16]南京博物院、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江苏文艺出版社年,第~、页,江苏省宜兴市蜀山窑出土标本,编号.11~14及.31~32。 [18]瓷壶亦有加工者,亦有双流壶者。见于比利时之收藏。《中国外销瓷: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品展》,香港市政局年,图版3及4。 [19]埃娃·施特勒伯:《欧洲的宜兴紫砂器》,《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江苏文艺出版社年,第~页。 [20]黄健亮:《17、18世纪外销欧洲紫砂壶的风格与特征》,《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江苏文艺出版社年,第~页。 [21]参考注18及乔克:《东方瓷艺与荷兰德尔夫特陶瓷》,香港市政局年。 [22]宫廷紫砂主要藏于北京及台北之故宫博物院。 来源:《东南文化》年第2期 -END- ------------------------------ 推荐阅读 《紫砂入门十讲(修订版)》 徐秀堂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修订版)》 徐秀堂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徐风 著 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年 《紫砂小史》陈传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严克勤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 ****************************** 扬之水丨“碗”的定名及其他∥黄时鉴丨关于茶在北亚和西域的早期传播——兼说马可波罗未有记茶∥孙机丨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孙机丨唐宋时代的茶具与酒具∥乐素娜丨唐画中的煮茶与茶具∥扬之水丨两宋茶诗与茶事∥扬之水丨两宋之煎茶∥陈高华丨元代饮茶习俗∥...... 张从军丨紫砂壶起源考∥叶倩、胡传耸丨时大彬与明代紫砂∥潘持平丨顾景舟至死不忘,供春壶之争∥黎淑仪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紫砂与文人雅趣∥...... 华人德丨评《语石》∥华人德丨回顾二千年以来的文房四宝∥扬之水丨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余丽芳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房器用考略∥秦更年丨砚史简端记∥全洪丨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扬之水丨唐宋时代的床和桌∥扬之水丨与正仓院的六次约会∥扬之水丨宋元香事∥扬之水丨“杂项”文物中的生活与艺术∥沙孟海丨碑与帖∥沈尹默丨谈执笔∥...... 朱友舟丨古代毛笔研究现状综述∥朱友舟丨《兰亭序》与鼠须笔考辨∥王学雷丨蠡测“二王时代”的笔∥朱友舟丨宋代毛笔形制的变迁与苏、黄的书风∥何炎泉丨北宋毛笔发展与书法尺寸的关系∥李小平丨古代毛笔“缠纸法”浅议∥华人德丨论长锋羊毫∥何炎泉丨高丽猩猩毛笔∥朱友舟丨鸡距笔考∥朱友舟丨散卓笔考∥朱友舟丨枣心笔考辨∥朱友舟丨宣城中山兔毫考辨∥庄天明丨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 周珏良丨中国古墨述要∥陈涛丨唐宋时期制墨业重心的地理变迁∥秦开凤丨论宋代墨的商品性消费∥林欢丨乾隆朝御墨的来历和特色∥...... 荣新江丨纸对丝路文明交往的意义∥曹天生丨中国宣纸研究百年∥韩爱香丨浅论明清时期宣纸发展∥岛谷弘幸丨唐纸之料纸∥汪常明、陈彪丨南唐澄心堂纸考∥王传龙丨“开化纸”考辨∥薛慧芳丨宋刻本用纸考略∥张升丨《永乐大典》余纸考∥曹静楼等丨仿乾隆高丽纸的工艺研究∥刘仁庆丨论薛涛笺∥刘仁庆丨论澄心堂纸∥刘仁庆丨论金粟山藏经纸∥胡艳敏|构皮纸的前世今生∥贡斌丨什么样的纸才是一张好纸?∥...... 李介一丨从《宋画全集》和《元画全集》的印刷看调频加网与调幅加网的优劣∥郑岩丨漫谈中国早期艺术中的花卉∥薛龙春丨工具、材料与王铎的书作∥何炎泉丨晋唐法书中的节笔现象与折纸文化∥丛文俊丨晋唐笔法的传承∥丛文俊丨晋书妙在字外与唐书功在字内说论析∥孙机丨说爵∥孙机丨名称依旧,形制全非——中国服饰史中的几个例子∥李零丨山纹考∥李零丨妇好墓“龙纽石器盖”、九沟西周墓“龙纽玉印”及其他∥李零丨出土文物中的十二生肖∥王世襄丨与伯驹先生交往三五事∥白谦慎、田洪丨王季迁藏中国古代绘画∥韦宾丨“辋川”意象与熙宁后的文化转向——王维绘画作品作伪现象与江南文化的崛起∥陈明辉、朱叶菲丨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 考工言己 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考工记》 ------------------------------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7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拿骚一个合格的中国护照免签度假胜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