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英国的真面目
世界史可作如是总结:强国多行不义 当它们开始希冀公平正义的时候 它们已然不再强大了 ——温斯顿·丘吉尔 引子年1月13日,第十八批亚丁湾护航编队在结束任务后出访欧洲五国,驶入英国皇家海军所驻的英国朴茨茅斯港,引起了当地媒体和民众的热议。每日邮报以戏谑的口气表达了对本国海军发展停滞的不满:“三艘巨舰靠泊皇家海军的港湾,只是很遗憾,它们是中国的,不是大英的。” 左为护航编队,右下为英国铁甲舰“勇士”号 英国网友看到现场照片后感叹:“我们不再是海洋的统治者了”,马上有人补刀:“一个世纪前就不是了”。 一个世纪前,美国GDP超越英国,并在一战后攫取世界霸主地位。 在著名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成功说服各国同意了限制海军军备的方案,让美国、英国的主力舰船吨位比达到了1:1。如此一来,大英帝国赖以起家的皇家海军就无法在海上占据绝对优势,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自然逐渐式微。二战时期,英国最后的骄傲是本土免于纳粹淫威,才勉强在新的国际联盟中占有一席之地。 时间再往前推年,到殖民主义逐鹿全球的19世纪。年滑铁卢战役,反法同盟击溃欧洲霸主法国,最大获益方就是英国。 此后百年,充分利用工业革命成果的英国在经济上一枝独秀,在政治上对欧洲采取“均势平衡”战略,成功抑制了大陆上出现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国家,还通过强大的海军控制了海上航路,将全球近四分之一直接行使统治权的地区都纳入掌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传奇统帅纳尔逊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中心,高耸的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Nelson)雕像在年差点遭遇灭顶之灾。BLM运动波及英国时,有人在《卫报》发表文章称纳尔逊是拥护奴隶制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他的雕像应当被推倒。 纳尔逊雕像 倡议一出,舆论哗然,反对者认为这是对英国历史的羞辱。作为最受崇拜的英国人之一,纳尔逊极具个人魅力,海军专家布赖恩·莱弗里对他的评价十分到位:丘吉尔和戴安娜王妃的混合体,既是救国救民的民族英雄,又是满身流言的全民偶像。18、19世纪之交,纳尔逊带领皇家海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10月21日拂晓,天光初启,薄雾缥缈,纳尔逊站在胜利号甲板上远眺加的斯港方向。传令兵报告法西联合舰队驶出港口,已经进入特拉法尔加海域。当敌舰影影绰绰出现在东南面时,纳尔逊接连向舰队下达了两个命令:“成双纵队前进”、“备战!” 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开始了。 纳尔逊12岁加入海军,很快获委为候补少尉,早年参加了北极探险,印度巡防和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海上作战,以及在西印度群岛执行任务。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纳尔逊任阿伽门农号舰长转战地中海,后执掌HMS上校号在圣文森角战役中协助主帅击败西班牙海军,声名大噪,却在随后对加的斯的行动中登陆圣克鲁斯失败失去右臂。此后参加了对法的尼罗河战役和对丹麦的哥本哈根战役,于年受封白旗海军中将。 纳尔逊追击维尔纳夫 此时,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欧洲所向披靡,他最大的心病就是隔海相望伺机而动的英国。 为牵制住英国海军以便开展登陆作战,拿破仑派出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与英国海军周旋。双方在大西洋玩了半年的躲猫猫,都没有找到太好的歼敌机会,拿破仑便催促维尔纳夫的舰队起航北上进入英吉利海峡,准备配合他搞大军团渡海作战。 结果,维尔纳夫率领法西联合舰队到达加的斯港后,就被纳尔逊严密封锁起来,法国人登陆英伦的战略也基本搁浅。 拿破仑失望至极,准备换掉维尔纳夫再择良将。维尔纳夫觉得十分窝囊,不合时宜地来了血性,准备冲出封锁,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 而纳尔逊就等着他沉不住气呢。 在特拉法加登顶出港遭遇英国舰队后,维尔纳夫明白,不和纳尔逊真枪实弹过过招是混不过去的。 于是他命令庞大的编队转向,以相反顺序组成战斗纵阵。这一行动本是想使联合舰队变成向北航行的单列,使加的斯港可以处于下风位置,以便被击毁的船只有一个避难之地,结果让行动迟缓的大编队整体陷入被动。 在纳尔逊之前,海战的规矩就是摆好阵型,舷侧对敌,双方轰完了事,和陆战拿着火绳枪排线列阵如出一辙。而纳尔逊的战术,是求快,恨不得第一时间把炮架到对方甲板上。 他将40艘战舰分为两个16艘舰的作战群,剩下一个双层甲板、高速机动的预备队,既可与作战群编成24舰编队,也可直接指挥参与。 他的作战计划写得激情四溢:当我的攻击态势展开后,第二作战群同时直线向敌方持续猛攻,直至对方舰船被捕获或击沉。如果敌舰队在上风处成线列阵,要尽快抓住有利位置,在中心点向前2-4个舰船处穿插,保证我方尽力达成捕获敌指挥舰。如此一来,则难免与敌方舰船绞缠,炮弹除了能打掉敌舰也有可能打掉友舰的桅杆和桅桁,但混乱也意味着机会。我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当敌方首尾不能相顾时,将只剩下竭力逃跑的份了。 实际战斗基本上照着纳尔逊的计划实施。 他的双纵队顺风满帆径直杀向敌阵时,纳尔逊升起了“EnglandExpects”的信号旗,后被引申为著名的“英格兰冀诸健儿人人各尽其责”(Englandexpectsthateverymanwilldohisduty)。 副将科林伍德带领第二作战群,本该朝着敌人后卫倒数第12艘舰行驶以切断敌人舰队,结果他多包揽了些,直插圣安娜,用15条舰割掉对方16条。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维尔纳夫的舰队转向时,队形稍成弓形,也就意味着科林伍德的纵队相对于敌后翼更加平行成了横队,各舰船更快接敌捉对厮杀。 特拉法加海战示意图 另一方面,纳尔逊的第一群直接向敌前卫杀去,很明显不仅威胁到前卫,只要胜利号打个右舵,又可穿插法西联合舰队中央。 如此一来,对方前卫指挥官杜马努瓦的手脚就被捆住了,他不敢贸然机动去回援,只能等着纳尔逊的的进攻。时机一到,胜利号打舵向右,冲向维尔纳夫的旗舰“布桑托尔”号,开始猛烈炮击,“蛮勇”号、“海神”号等舰紧随其后鱼贯插入,逐一主要占领下风阵位开始猛攻。法西舰队的船只不断被击中而退出阵列,由于距离过近又被冲破阵型,维尔纳夫一筹莫展,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如果你对海战不够了解,我们将这个场面比喻为——面对一只体量巨大的黑熊,猎人不动声色迅疾奔走,猛然间高高跃起,举起两把匕首狠狠插进其胸膛,一击毙命。就是这样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纳尔逊在胜利号殉国 大局已定,纳尔逊和舰长哈迪开始在甲板上散步,他似乎已经料定胜利的实现,这硝烟血火的可怖画面反而让他甘之如饴。 胜利号的桅杆被打中,船帆在燃烧,到处都是呻吟的士兵,纳尔逊的随从没多久就被炸飞了,哈迪的鞋面被飞溅的弹片削去一块。纳尔逊的不怕死是出了名的,但是险情不会因此而放过他,一个法军狙击手打中了他的后背,英国最伟大的海军将领死在了他心爱的战舰上。 噩耗传来,举国悲恸。 年1月9日,数万伦敦人齐聚海德公园,随后跟着32名将领、万余军士护送的灵柩沿着泰晤士河北岸游行,到圣保罗大教堂参加他的国葬典礼。庄严肃穆的教堂大厅中,特拉法尔加海战俘获的巨大军旗高悬在环形穹顶上方,纳尔逊的灵柩被安葬在正中心的位置,可谓极尽哀荣。 朴茨茅斯的经营 这条留下光辉历史的战舰叫做胜利号,如今她就停在朴茨茅斯的军港里,成为皇家海军永远的图腾。走近胜利号,你依然能从三层甲板炮孔里伸出来的近百门火炮感受到她的威风凛凛。 扼守在朴茨茅斯水道外的古碉堡 走出军港和造船厂码头,朴茨茅斯是一座非常清爽干净的小镇,仿佛与铁血毫无干系。但是走回到海边,看着数百年历史的海防堡垒森然连绵,呜咽的海风挟浪拍打上堤岸,你还是能感觉到那种无言的沧桑。 英国的海上霸权并非一蹴而就,与此相反,不列颠曾经饱受来自海上的威胁。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英国的历史。 在还无法建造渡海船只的年代,欧洲大陆上的人在法国加莱向西方眺望,天气好的时候能隐约看见对面的灰色山崖。古罗马人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那一边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但真正等到恺撒来访后,他们大失所望——这只是个更接近原始部落的国家。虽然巨石阵的发现让人们认识到,英格兰的祖先斯卡拉布雷人可能早在公元前年,就在此生存繁衍,但文明几乎停滞不前。 巨石阵 罗马的入侵促成了不列颠文化的形成,他们留下了哈德良长城以证明对本土蛮族的教化,但是因为帝国的衰落,罗马军团不得不退出英伦,罗马-不列颠尼亚被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所取代。 公元年,阿尔弗雷德大帝占领伦敦,英格兰出现了第一位可称君王的人物,但此时的英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维京人无休止地侵扰着这片土地。 哈德良长城遗迹 年夏天,近百艘维京战船组成的舰队冲进泰晤士河口,一路攻击掠夺,大多数地方情知无法抵御,纷纷破财消灾,将所有值钱的都拱手奉给侵略者。但是埃塞克斯人并不打算轻易屈服,他们的领袖布莱特诺斯以饱满的激情鼓励群众奋起反抗。布莱特诺斯一头白发,风度翩翩,在埃塞克斯享有崇高的威信,于是英格兰人在摩尔登港集结待战。维京人气势汹汹地登陆而来,有人建议布莱特诺斯,趁对方还在潮水中跋涉时半渡而击,但高尚的布莱特诺斯拒绝了这个建议。 中国春秋时期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宋襄公,结果成了千古笑柄。如果布莱特诺斯带领英格兰人成功击退对手,那么这无疑是一段热血传奇,很遗憾,胜利往往属于更加务实的一方。凶悍的维京人上岸列队完毕后,将英格兰人杀得丢盔弃甲,并在战后进行了残酷的屠杀,留下了英国人羞于提及的悲惨历史。 阿尔弗雷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首次将松散的英格兰人群落团结成了一个整体。 公元年左右,国王开始在朴茨茅斯港建造战船,与丹麦人展开长期对抗,他的继承者爱德华一世秉其遗志,最终将北方的野蛮人驱逐干净。英国的海军事业至此起步,但实在不成气候,直到13世纪约翰王(KingJohn)在这里置办了一支超过50艘战船的舰队,起起落落的皇家海军才算真正挂牌营业,同时造船和枪炮工艺也开始发展起来。 罗马时代分散的英格兰人族群 年新教改革后,另一位著名的君主亨利八世加强了舰队,他需要用来抵御天主教近邻对自己海岸的侵扰。直到年伊丽莎白女王登上王位时,海军都是作为一支防御性的力量出现,防御海盗、防御北方蛮族、防御欧洲的异教徒。 但这并不是海军的真正使命,海军天生就是进攻型的军种,她的魅力要在炽烈的战火中才能释放。 踏着无敌舰队的碎片前进这种进攻性带来的巨大成就在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横空出世下展露无遗。 从年开始,因为眼红西班牙航海的巨大红利,在英国政府和王室的暗相授予中,德雷克开始劫掠当时海上霸主西班牙的船只。年到年,他将战火从海上引向陆地,攻击了西印度群岛的卡塔赫纳以及佛罗里达等地,洗劫西班牙控制的港口,最后在加的斯港击毁敌舰30艘,抢了达科特金币满载而归,还没回国就被擢升为英格兰舰队副司令。 弗朗西斯·德雷克画像 德雷克对此次行动得意洋洋,他称之为“我烧焦了西班牙国王的胡子”。既然如此羞辱,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也不会放过他,年9月,国王下令召集船只,组成了著名的“无敌舰队”,厉兵秣马准备讨伐英格兰本土。 年7月29日,普利茅斯人看见南方的海平面上升起了密林一样的桅杆,百余艘西班牙战船黑压压地向多佛海峡挺进,立即点燃了烽火。得到消息时,德雷克正在和他的水兵进行一场足球比赛,他并未因此而停下游戏。 西班牙无敌舰队,原名“幸运舰队” 我们无从判断德雷克当时的心情,你可以将其理解为谢安临战下棋的胸有成竹,但无法解释如果西班牙舰队司令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如果一念之差,不与帕尔马公爵的部队在加莱会师,而是直接选择登陆普利茅斯,英国人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更为可信的解释是,像他人生中的诸多冒险行动一样,德雷克又一次将命运放在了赌盘上,他在赌一个适合进攻的风向。 海军是最需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7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12个天堂对国人免签了,赶紧去看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