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我先来的奥地利到普鲁士的德意志
奥地利到普鲁士的德意志统一——欧洲主要国家民族主义起源(三) 感谢橡叶迷彩的校验。 本文结构: 1.奥地利与德意志 2.三十年战争时期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4.现代民族主义在德意志兰的觉醒 5.哈布斯堡王朝的普世帝国 6.普鲁士王国的十九世纪前半叶 7.革命 8.普鲁士王国到德意志帝国 8.1普丹战争 8.2普奥战争 8.3普法战争 9.结语 奥地利最伟大的成就是让全世界都相信贝多芬是奥地利人,而希特勒是德国人。 奥地利与德意志 有一则笑话如上所说。从二战结束起,奥地利与德国各自做为独立的国家实体存在。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虽然在语言(官方语言均为德语)、文化(泛日耳曼文化圈)方面非常相近,但若按照现代日耳曼人民族划分,此二者确实是不同的族群。不过,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的相近程度远超日耳曼人中的其它族裔。由于历史原因,此二族群最终各自形成了民族国家,即使追溯历史,同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框架之下的二者关系也不能与奥地利-哈布斯堡框架下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三者关系同等视之。 现今德国、奥地利所在的地理区间(中欧西半部),历来是日耳曼民族的活跃地带。早在罗马时期,东征西讨的军团士兵和日耳曼蛮族就在此地的山地森林中爆发了一次次的冲突。其后查理大帝的疆土三分,中法兰克不久即遭东西吞没。东法兰克领有的土地,大致可以看作现今概念里的泛德意志区域。再其后,奥托进军罗马得到教皇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位君主。神罗在其千年的历史中,先后领有低地诸国、瑞士、德国、奥地利,以及捷克、波兰、法国的部分领土,也是泛德意志区域概念的由来。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德意志”一词作为实际存在的政治实体(近代国家)只有两百年的历史。作为欧陆庞然大物的神罗,即使其国体特殊、结构松散不可视为传统的皇权帝国,国祚也延绵到年才被横空出世的拿皇所终结。神罗的遗体上先后建立了莱茵邦联-德意志邦联-北德意志邦联,德语区国家联合体的主导权在数十年内从奥地利-哈布斯堡转移至普鲁士-勃兰登堡-霍亨索伦。 三十年战争时期 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其自身历史的前大半段只是一个普通的神罗诸侯。虽然不停地、主动地参与到欧陆历史进程中,影响力仍不及宗主奥地利,更罔论将己身意志凌驾于帝国全境。这是作为名义选举、事实世袭的哈布斯堡也做不到的事。以其时的国力和站队的眼界,普鲁士参与欧陆事务并不轻松,可以说是输多胜少无甚亮点。 三十年战争中,新教阵营的光芒被一个个外人轮番抢走。前期,诸侯合力再加全欧反奥的金援也挡不住皇帝的铁骑。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在“瑞典雄狮”古斯塔夫二世出兵后与之联合,古斯塔夫势如破竹,复起的华伦斯坦也只能甘拜下风。然而瑞典人赢得了吕岑会战,却输掉了天赐神君。皇帝很快就收拾了无首的瑞典军以及跟风的勃兰登堡、萨克森。北德诸邦门洞打开,异国军队如入无人之境。这之后就没德意志诸侯什么事,勃兰登堡边伯为避兵祸迁都柯尼斯堡——联统的普鲁士公国首都。当然,新教阵营最主要的金援法国终于开始与奥地利贴身肉搏。 三十年战争以奥地利-哈布斯堡及天主教阵营的失败而结束,皇帝权威被大幅削弱。战前的哈布斯堡家族致力于在神罗的框架下不断扩张自身的影响力,波西米亚的暴乱和后续的发展可以说是加权君权的机会——胜利意味着皇帝意志将在帝国内贯彻,而不是阶级议会上无休止无进展的争论。新教诸侯虽然己身贡献实在有限,但是作为胜利的一方,他们将更激烈地去抗拒君权的集中。毕竟哈布斯堡/天主教阵营只是输了战争并没有丢掉皇位,威胁尚在。神罗愈发支离破碎。 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虽然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辖内,但是战争的主角——尤其是新教阵营的主力——却是外国干涉军。特别是北德诸邦,领土在帝国和外国之间频繁易手,产业荒废、人口骤减。战争中人口损失约25-40%,也有学者声称高达50%。作为名义上第一的欧陆国家,神罗的损失是直接而惨痛的。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是反奥阵营中外国势力的战利品。在合力干翻哈布斯堡后,列强们立刻转入新的一轮站队攻伐中去。奥地利国力大减,仍要在世界的“边缘”与奥斯曼土耳其缠斗;新生的荷兰磨拳擦掌;法兰西将在太阳王时代趋向一个巅峰。联统而成的勃兰登堡-普鲁士,也要竭力去解决联统带来的典型恶果——四散的多处飞地,这也包括波兰王权下的普鲁士公国领。 虽然一路上磕磕碰碰,但是勃兰登堡在连续几代的努力下,总算走上了发展的正轨。遏制法国的努力一次次失败,扩张自己的机会绝不轻易放弃。在帝国的北境,伴随着传统强国波兰、丹麦、瑞典的衰落,普鲁士开始施展拳脚。借助大洪流,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一世将普鲁士从波兰剥离成一个独立之国。到了19世纪初,普鲁士不仅解决了飞地问题,其先后攫取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以及波兰沿海各省,已是神罗诸邦乃至欧陆上不容小觑的势力。 当然,世纪的曙光是属于法兰西的。拿皇席卷欧陆之势,即使奥地利与普鲁士再次携手也无法阻挡。这是法兰西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德意志最灰暗的时刻。年的存在被勒令取缔,哈布斯堡家族保留奥地利皇帝的名号,部分邦国组建“莱茵邦联”,普鲁士暂获独立。三十年战争的噩梦仿佛再次降临德意志,动荡和分裂仍在重演。事实上,作为神罗主体的德语文化区论人口、土地面积都是欧陆之最,却从未确实地走向统一。在德意志兰,对蕴含了强盛而和平的“国家统一”这一概念的向往从未如此强烈。 现代民族主义在德意志兰的觉醒 当时的欧陆各地的现代民族主义情绪在崛起蔓延。有赖于印刷术的普及和印刷资本主义的推动,地域语言开始向民族语言升格。德语印刷品从圣经开始到小说、报纸,向着整个泛德意志文化区蔓延。印刷德语解放了天主教-拉丁文体系对文学、文化、历史观乃至身份认同的垄断,资本在无形中引导着(多种)标准德语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更具地域性特点又能为全德意志所接受的民间文学的发展。德语文化区的概念凭借着印刷德语的推广成为实物。德语的宗教经文、德语的历史故事、德语的民间小说,共同体的意识被同时性所唤醒。 特别是拿破仑解体神罗。科西嘉至今仍是法国分离主义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拿破仑的父母都是科西嘉独立分子,拿破仑早年也支持地方自治。在大革命开始后,拿破仑认同了更高的法兰西共同体的存在,甚至成为民族国家的领袖出击全欧,将法兰西的荣耀推至最高峰。而革命法兰西及第一帝国以现代民族国家完全体的形态所爆发出的潜力,既打碎了神罗,也震撼了德意志兰——民族国家仿佛是绝佳的解决方案。 波拿巴几乎将欧陆颠覆,他的兄弟、将帅成为被征服之国的国君,他在西德建立莱茵邦联,和普鲁士签下巴黎条约形成侵俄同盟。然而当大陆军黯然撤离俄罗斯时,普鲁士内部挣脱法国、襄助俄国、支援莱茵的压力愈发高涨。炽烈的爱国者路德维希·约克元帅最终打破僵局,自行决断签下陶拉格协定背刺法军。腓特烈三世虽免去了元帅的职务,但旋即以祖国和国王的名义发布了《致子民书》号召臣民自愿入伍,以普鲁士人和德意志人的自觉追求解放和独立。这份抛弃旧阶级和传统族群的身份认同、呼唤国民(乃至民族)意识觉醒的宣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哈布斯堡王朝的普世帝国 德意志兰从未诞生出中央集权式的国家,更勿论民族国家。早年的选举继承法和后来的选帝侯制度,都限制了皇权。哈布斯堡家族虽然在帝国中后期牢牢把持着皇位,形成了事实世袭,但其本身就是一个另类的存在。联统所得的波西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都不是日耳曼人之土。不算其他飞地,单以此两处而言,都是法理面积远超奥地利大公国的存在。波西米亚——捷克人的王国,是神罗七大选侯之一;匈牙利——马扎尔人的王国,是抗击奥斯曼的前线。此二皆为家族的立身之本。 哈布斯堡的统治离不开捷克的银矿和匈牙利的缓冲带。事实上,即使三十年战争动摇了皇帝的统治,新教诸侯仍奉其为主,正是因为帝国各邦需要哈布斯堡的实力在“世界的边缘”阻挡基督教宿敌——奥斯曼土耳其。东方的威胁显然是更大的恶。哈布斯堡的帝国构想中,无论是帝国主体的德意志人,还是捷克人、马扎尔人,一日为臣终身为臣。为了实现德意志兰的统一而放弃匈牙利的利益,这是万万不可考虑的。为了保有匈牙利,哈布斯堡接受二元政体,默许马扎尔人压迫斯拉夫人等其它少数民族,甚至都不能公正对待波西米亚。哈布斯堡的统一方案可说是绑定了天主教后对皇权的集中加强,这恰是享有不同程度自治权的各阶级长久以来所抗争的。 各阶级抗拒神罗皇权,不代表德意志兰不渴望统一。历史留下的龌蹉,比如政治利益、宗教矛盾,的确是帝国分裂的重要因素。皇帝作为“Firstamongequals”的顶级封建主,有庞大的法理领土和臣属人口,却挡不住内战和外患,是无能;视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向异族的妥协,如匈牙利的超然地位,与天主教廷的亲近,如镇压国内的宗教改革,家族为重,如卷入西班牙继承权战争),是自私。在有识之士甚至更多人接受德意志民族这一认同时,秉持中古“家天下”思想的哈布斯堡,无疑是阻碍进步的腐朽存在。 普鲁士王国的十九世纪前半叶 法兰西第一帝国在年的胜利迫使普鲁士和沙俄签下了提尔希特条约。普鲁士因此丧失了三分之一的领土,特别是前几次瓜分波兰的所得。年的滑铁卢战役终结了拿破仑的法国,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胜方将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和部分萨克森并入普鲁士,以补偿其失去的波兰诸省。前者包含了像鲁尔区这样重要的工业区,后者成为沙俄联统下会议波兰的一部分。再一次,普鲁士的领土天各一方。 表面上,普鲁士失去的是波兰的农业区,却获得了西德富庶地带的工业省份作为补偿。然而,西德的工业区天主教氛围浓郁,反而易手的波兰诸省早已改宗新教。领土间隔带来的防务隐患让普鲁士回忆起两百年前任人鱼肉的过往,行政体系为地理阻断也使得政令无法以同等的效率覆盖国境。但不可否认的是,普鲁士已可与奥地利在德意志兰一争高下。 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的征服为欧陆带来了民族国家的楷模,也带来了新的国家政体。结合在己身及大环境下历经百余年酝酿的民族主义情绪,经由被异国征服的加速发酵,更加汹涌的思潮席卷德意志兰。保守派仍希望保有君主制,维持德意志兰诸邦独立而两强角力的现状;而日益强盛的自由派追求实质的统一——建立一个以民宪为基且更为紧密的联邦制国家。虽然欧陆要到一战末才会发生大规模的王冠落地,但是此刻自由派中不乏效仿革命法兰西建立共和政府的先锋者。 由经济地位和体量均位前列的普鲁士所推行的关税同盟,契合实际的经济利益和大背景下的统一思潮,无疑是具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的产物。凭借主要吸纳北德诸邦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普鲁士打通了地理的阻碍,通过自贸区在经贸上一统北德意志。这也是其后的北德意志邦联的基本盘。 革命 即使北德地区的联系空前紧密,但政治结构上松散的关税同盟和邦联体制是绝无法让民族主义者和向往(实质性的)统一的自由派——这些诉求在当时高度相关且重合——满意的。年,由法国开始,一系列旨在推翻旧制度(封建)从而建立起独立立宪制国家的大革命,陆续在各国爆发,进而蔓延至几乎全欧。德意志兰的起义者们将议会设立在法兰克福,旨在统合全德语区的诸邦形成一个立宪国家。 相较法兰西,德意志兰的起义者们的难度系数无疑高得多。法国早已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革命者的目的仅在于推翻复辟的七月王朝和他代表的君主政体,建立由宪政和国民议会主导的共和政体。而德意志兰的理想家们在此之外,还需要构建一个从未存在过的德国。甚至,各地起义者的诉求也千差万别。温和自由派期望君主立宪,而激进改革派要求王冠落地,采用联邦制或共和制。在国境构成上,有些起义者强烈要求泛德语区甚至神罗旧土也要加入新生的德国。比如议会要求奥地利邀请捷克人的波西米亚也加入框架。 结果是显然的,法兰克福议会的内耗和全德保守势力的反扑扼杀了这次革命。事实上,法兰克福议会曾向普鲁士国王请愿由其出任新德国的君主。腓特烈·威廉四世否认了法兰克福议会的合法性,拒绝了这次请愿。在国王看来,各邦现有君主的合法性毋庸置疑。革命的议会虽宣称代表国民,但未得君主们的恩准,毫无法理意义。 德意志地区的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是汹涌的民意是无法忽视的。即使是腓特烈·威廉四世也不敢将头埋进沙子无视自由派的诉求。全德各邦不同程度地拟定宪法、建立议会,开始了由专制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保守派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现实也向他们证明了德意志兰统一的趋势已经难以逆转。 普鲁士王国到德意志帝国 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转向普鲁士。普鲁士的东部(勃兰登堡、普鲁士、西里西亚、萨克森)与西部(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并不相连,卧榻之侧如鲠在喉有汉诺威、黑森、拿骚等各邦。正如前文所说,关税同盟仅是经贸组织,即使是创立者的普鲁士也不满足于这样的组织形式。对于关键土地的渴求、顺应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扩大欧陆影响力的需求,这些诉求微妙地交叠在一起,推动着普鲁士的军事行动。 1普丹战争 北德意志与丹麦接壤,因王室联姻和错杂的人口构成带来的领土纠纷不可避免。彼时丹麦国王联统了石勒苏益格公国和(属于德意志邦联的)荷尔斯泰因等邦。前者的主体民族虽是丹麦人,但与后者的联系过于紧密。在年丹麦通过君主立宪后,丹麦国王即宣布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这点燃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自治派)的情绪,爆发了起义,也引来了以德意志民族主义捍卫者自居的普鲁士的干涉。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以丹麦胜利和伦敦协定告终。 伦敦协定确认了丹麦国王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等地因联统产生的权利。但协定并没有讨论丹麦对石勒苏益格的吞并,反而确认了石勒苏益格在宪法框架下的独立地位应与荷尔斯泰因完全平等。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恰好无后。根据继承法,丹麦的新君并不能通过继承领有荷尔斯泰因。因此当继任者签署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相关方案后(复杂的法理会使丹麦违反了伦敦协定),普鲁士联合了奥地利发起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年)。 又被称为普丹战争的结局以丹麦的惨败告终。丹麦向普鲁士割让石勒苏益格,向奥地利割让荷尔斯泰因,失去了40%的领土和38.5%的人口。普鲁士成功地“捍卫”了德意志民族在荷尔斯泰因地区的利益。 2普奥战争 因昔日盟友沙俄的立场转变,考虑到当时的形势,普鲁士在年的奥尔米茨条约中承认了奥地利对德意志邦联的主导地位,放弃了另成体系的举动。出于相同的利益,普鲁士和奥地利能共同干涉丹麦,并各自收获相应的回报。但是一山不容二虎,这样的妥协只能是暂时而脆弱的。 后世之人对此时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有着复杂的评价。20世纪早期,当德语区的民族主义和德国的保守主义合流后,俾斯麦被视为德意志民族统一的不二功臣。他凭借关键战争扩张普鲁士的影响力,驱逐奥地利以贯彻“小”德意志解决方案,击败法兰西使德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列强;凭借外交手段在各国间斡旋,避免了各国形成对德包围网。但是在仔细研究其手段、立场和主张后,不少学者认为与其说俾斯麦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不如说是普鲁士扩张主义者。 上文也已提到,事实上,在德语区的民族主义、统一倾向无法逆转的情形下,普鲁士的保守派选择了将自己的扩张倾向与全德统一合流。被描绘成支援/解放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德意志同胞的普丹战争,就是普鲁士对民族主义情绪的一次成功回应。相对的,奥地利的“大”德意志解决方案显得不切实际且毫无热情,二元体制对马扎尔人的妥协也不符合民族主义者的诉求。 普鲁士与奥地利短暂的盟约随着矛盾的累积再次破裂。年,让俾斯麦抱着自尽觉悟的成名战——普奥战争因荷尔斯泰因问题而爆发。这场战争有很多别名,统一之战、德国内战、兄弟之战,等等。普鲁士和奥地利各自带领着来自诸邦的盟友,展开捉对厮杀。时间仿佛回到了-年,只是这次的主角是确切无疑的德意志国家。普鲁士人凭借着更加高效的铁路网、成熟的操练体系、代差的后膛枪、更强的经济力量,完败了全面落后的奥地利。 战后,奥地利的盟友——汉诺威、黑森(部分)、拿骚、萨克森(三分之二)等邦被普鲁士直接吞并。普鲁士完成了东西相连,并收获了像汉诺威、萨克森这样的关键领土。德意志邦联解散,北德意志邦联成立。布拉格条约签订,哈布斯堡家族被永久地排除出德意志事物,普鲁士成为德意志诸邦的唯一强权,影响力空前。威廉一世原本谋求进一步吞并奥地利,但俾斯麦出于(此将催生)全欧反普同盟的可能性而劝阻了国王。奥地利原本是普鲁士的解决方案中的以强力阻碍,如今只剩法兰西。 3普法战争 普鲁士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紧张局势的诱因,是普鲁士急剧膨胀的实力和势力范围。北德意志邦联拥有约三千万人口,80%来自普鲁士。考虑到邦联成立背后所象征的地区势力失衡,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欧陆体系,特别是法兰西本身的安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索要比利时和莱茵河以东的土地作为战略缓冲区,被俾斯麦直接拒绝。 容易理解的是,作为世仇存在的法兰西于德意志而言,是煽动民族主义的绝佳标靶。通过武力吞并领土会招来周边国家的敌意,但是“民心所向”的自愿加入显然不那么容易引发非议。特别是在南方,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大邦尚且游离于邦联之外。在历史上,南德诸邦屡屡选择站在奥地利一侧,就近来说在普奥战争中也是普鲁士的敌国。但是时来运转,面对德意志民族大一统的趋势、仇敌法兰西屡屡的“挑衅威胁”、奥地利已出局的事实,南德四邦的态度也在转变。 最终的导火索来自于王朝国家中常见的继承权纷争。西班牙于年开始了光荣革命。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而流亡,但是其后议会又否决了共和政体。西班牙不得不考虑选择一位新君领导国家。在众多候选人中,来自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挑动了法国人的紧张神经。太阳底下无新事,18世纪初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就是波旁的法兰西对决哈布斯堡的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那一次法国人失去了西班牙的后续继承权,被勒令法西永不得合并。 而霍亨索伦家的亲王一旦登上西班牙的王位,法兰西将不得不面对东西皆敌的糟糕处境。因此拿破仑三世选择施加外交影响,使这位亲王失去了候选人的资格。此时对于拿破仑三世来说,他一方面相信法国可以赢得对普战争,一方面全民公投中国民所表现出的高涨热情——参与度和支持率——也给予了他十足的底气,通过一场“天时人和”皆备的战争转嫁一下国内矛盾。 这一位波拿巴的对手——俾斯麦——没有忽视和放过这个机会。俾斯麦修改了国王的电报并将其散布给出去。通过电报,俾斯麦让人们以为威廉一世狠狠羞辱了法国使节,这使得法国上下哗然。接下来的事情简直如火星入油桶——隐隐期待且不畏惧战争的法国“体面”地抗议、“自发”地游行,接受了民意的政府顺理成章地对普鲁士宣战(年7月19日);南德四邦在法国递交宣战书后,毫不犹豫地加入普鲁士-北德意志阵营。 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大获全胜告终。在战争的初期,普鲁士很快就扭转了形势,以连续进击的态势逼迫拿破仑三世在色当率众投降(年9月2日)。色当惨败和皇帝的无能诱发了革命,第二帝国倒台,第三共和建立。普鲁士并未就此停下“防卫”的脚步,大军继续向巴黎进发。年11月,南德四邦与北德意志邦联缔约合并,进入德意志帝国框架。年1月18日,在德军围攻巴黎之时,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镜厅正式加冕为德意志皇帝(Kaiser)。 年5月10日,依据法兰克福条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向德意志帝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至此,“小”德意志解决方案完成,诸邦在帝国框架下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采用联邦君主立宪制,人口逾万。辖内最大一级政治区为普鲁士王国,拥有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和五分之三的人口。因普法战争而陷入混乱和衰败的法国已不足为虑,围绕在黑白红旗下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将开启独霸欧陆的篇章。 结语 神圣罗马帝国以其特殊的政体盘踞中欧,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却也为后世埋下了动乱的引子。三十年战争、瑞士独立、低地独立,接连的打击使得德意志兰的人民切身体会到了我为鱼肉的痛苦,进而萌升了强烈的团结意愿。结合民族主义思潮、民族国家崛起的背景,追求民族统一的民族主义与追求国家统一的自由派合流,冲击着维护君主制邦国独立性的保守派。 神圣罗马帝国的实际世袭君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倾向于维系以封建阶级架构容纳的多元民族所形成的普世帝国,恢复往日的皇帝荣光;而经历过人为刀俎、面对着割裂的领土、有着雄心壮志的后起之秀——勃兰登堡-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在不可逆转的思潮面前,选择了将自身利益与之合流的策略。为了普鲁士的安全和扩张,保守派将自己包装成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捍卫者,正义化自己的武力征服,借用世仇提升邦国间的向心力。 事实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仍保留了邦的独立地位。特别是普鲁士王国,俨然是国中国的存在。帝国议会在全德的地位和力量绝不及同时期的其他主要联邦制国家。某种意义上,普鲁士王国借助德意志帝国的框架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缓冲装甲(土地、人口),并划定了一个拥有至上法理的势力范围(市场、资源)。当然,20世纪早起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并没有这么看待俾斯麦和他的普鲁士。 德意志帝国就像被他击败的法兰西第二帝国一样,驾驭着汹涌的民族主义思潮,终结于对外战争的惨败。霍亨索伦家族在年皇冠落地,黯然退场。但是思潮并没有随之消退。年,魏玛国防军的一名情报官受命监视、渗透一个新兴的、极端的小政党。来自奥地利的他,最终将影响历史。 围绕“欧洲主要国家民族主义起源”主题的小品已完成三篇。自身的阅历有限,翻阅着资料,文章的主线往往会因故改变。落笔时束手束脚,修修改改使得行文也颇不顺畅。总的来说,这个系列只是我的读书笔记,目的是为大家稍微理顺一下历史事件及其背景中的脉络。若是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大致的认识,或掌握基本的概念,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具备这三种能力你就成为富有的人曼弗雷
- 下一篇文章: 最好的方法给孩子过目不忘不过是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