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历史的发展跟海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掌握海权的国家常常能成为世界霸主,左右时代的历史走向。像19世纪初到一战前的英国,二战后的美国,这俩盎格鲁撒克逊兄弟就用自己的实际情况证实了这个事儿。

处在世界岛边缘的国家,在发展海军方面有着陆权国家没有的好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不用操心本土防御,能全力发展海军。就说英国吧,一战前它的陆军规模跟法国、德国、沙俄这些欧陆强国比起来,那只能说是小巧精致。美国也差不多,好长一段时间陆军规模不大,装备也不行,到二战后才变好一些。

跟它们一比,欧亚大陆上那些传统强国的情况可不太好!陆军建设得抓紧,强大的陆军对生存至关重要!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法全力去建设海军了!就算是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海上和英国不相上下,可连自己领土的安全都保证不了,最后还是衰败了。

英荷之间的战争

到了工业时代,武器装备的花费猛涨,海军装备更是如此。而且战争变得更激烈,消耗特别大,要在拥有强大陆军的情况下,打造世界级的海军,这几乎是办不到的事。

打从19世纪末起,有俩国家曾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过。可到头来都没成,它们的经验和教训,所有陆权国家都该琢磨琢磨。不过这事儿挺大,写一部专著都够了。我能力不咋行,就从装备发展的方面说道说道,这样好歹不会让人笑话。

头一个国家是威廉二世那会儿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年,创建德意志帝国的威廉一世没了。没过多久,接位的腓特烈三世也因病走了。这时候,年仅29岁的威廉二世,就这么接管了一个势头正猛的国家。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那时候的德国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经济、社会、科技那都是快速地发展着。在整个德国,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对以后的日子信心满满。老首相俾斯麦的大陆均衡政策不被看好了,换成了叫“世界战略”的东西,说直白点就是“咱也得争块阳光下的地方”。

在“世界战略”当中,海军的发展是德意志军事建设的关键部分。这时,著名的提尔皮茨计划出现了,它和陆军的施里芬计划一道,变成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行动指引。

提尔皮茨计划提出得挺早,通常觉得这计划是以年海军法案以及年海军法案还有其修正案的通过来确定的。靠着这个计划的施行,德意志海军很快就超过了法国、沙俄,变成那时候世界上第二强大的海军力量,给海上霸主英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提尔皮茨这名字,您要是对军事历史有点了解,可能就听说过。他在德国海军发展史上那可是个重要人物。当年,德国大力发展海军,提尔皮茨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的理念和策略对德国海军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海军主力舰的总吨位有72万多吨呢,规模可不小。这里边无畏舰的总吨位是29万多吨,前无畏舰总吨位是27万多吨。新型战列巡洋舰的数量不太多,总吨位大概是6.73万吨,另外还有老式装甲巡洋舰,总吨位在9.5万吨左右。

除了主力舰,德国有二十来艘五百吨上下的轻巡洋舰,还有上百艘几百吨级的驱逐舰。那时候,日后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海狼——U艇,还没什么地位呢。

不过这支舰队问题挺严重的,这和德国海军缺乏历史积淀以及自身的战术理念有紧密关联。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大伙都知道,从中世纪开始,德意志那块地儿就老是分裂着,压根就没自己的海上力量。就算是德意志好多邦国里的两个厉害角色——奥地利和普鲁士,那也是典型的陆权国家,在海上没啥影响力。七年战争的时候,普鲁士守奥得河河口的那支不咋强的舰队,竟然被瑞典海军给全部消灭了,当时成了欧洲大陆各国的一个笑话。

普鲁士把德国统一后,试着搞自己的军舰建设想法。北洋水师里当主力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号和定远号,就是德国那种铁甲、重炮理念弄出来的。可在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里,北洋水师惨输,这把德国海军工程师的信心狠狠打击了,也对德国造军舰的想法有了影响。日本联合舰队那英国式的舰队建设想法和装备体系,让德国人印象特深。结果德国海军就有了个特别不好、甚至危害很大的惯性思维,那就是照着不列颠的样子来。

英国造出了配备统一口径主炮的无畏级战列舰,德国人接着就搞出了自己的拿骚级战列舰方案。英国人因为要守护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海外利益,弄出了战列巡洋舰这种怪怪的新型战舰,德国人没这方面需求,可也拿出了相似的装备。

拿骚级的战列舰

这使得德国人在相关技术方面,老是比不上英国。特别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在军舰上都装新型燃油锅炉了,德国却还弄着燃煤锅炉:占着舰内不少地方,污染挺厉害,连热效率和出动次数都受影响了。

另外,德国火炮的升级比不上英国。在同一阶段,德国海军舰炮的口径普遍比英军舰炮小一点。这一差距一直到二战时还存在,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炮是mm,和英国在一战时服役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一样,可这时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主炮口径已经达到mm了。同一时期,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都用上mm的主炮了。

腓特烈大帝战列舰

好嘞,德国人在光学瞄准系统跟火控系统方面有一定长处,而且防护力也较强,所以德国公海舰队的战舰碰上英国大舰队,那是一点儿都不怕。就拿著名的日德兰海战来说,公海舰队的损失比英国本土舰队少得多,这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要说呢,德国那海岸线太短啦,而且还没必需的海外基地,这样就特容易被英国给封锁住。在一战的时候,公海舰队想闯进北海或者大西洋那可太难了,好多时候就只能在军港里干耗着,顶多就是去波罗的海那儿打压一下沙俄海军。花了好多钱弄出来的舰队,在整个战争里起到的作用不大,还得耗费好多资源和人力呢。

在日德兰海战里的德国战列舰

战前不太被看好的潜艇,在无限制潜艇战里差点把英国人憋得够呛,可也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特别是违反国际法去攻击商船,这让自己在国际舆论里很被动,还成了美国参加一战的由头。

然而在年,斯卡帕湾的彩虹消失后,一切都变了。德国追求海权的路被长久地按下了暂停键,到如今,德国在这世界上仍不是一流的。好在,老对头英国也在走下坡路。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这是常用来调侃人的话。然而,对二战后的苏联红海军来讲,这话还真挺符合实际情况的。

血腥的二战表明了以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在海战里有很大的价值,可苏联没有这样的装备体系,也没有航母,其其他水面舰艇跟美国的相比,差别特别大。

美国军队的企业号航空母舰

这和苏联以前的发展情况联系紧密,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以及之后的一战,沙俄海军遭受重大损失。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致使海军分裂,不少军舰被白卫军弄走或者毁坏了,留给红海军的特别少。

糟糕的是,海军舰艇设计人员曾有过一段断层时期,结果在挺长一段时间里,苏联海军的舰艇设计都被意大利设计师把控着。二战对苏联海军简直是灭顶之灾,盼了好久的苏联级战列舰彻底没戏了,其他舰艇也损失得特别厉害。好多海军官兵只能去当陆军打仗,苏联海军陆战旅就是这么来的。

二战结束后,苏联海军的发展那是相当曲折。在苏联那儿,钢铁洪流跟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才是关键,海军曾一度不被重视。就因为坚决要发展海军,特别是航母,二战时的红海军司令、苏联英雄库兹涅佐夫元帅给撤了职,没多久就以中将军衔退了役。而这事儿的借口是新罗西斯克号战列舰出了事故。

戈尔什科夫

好嘞,戈尔什科夫接了海军司令的班后,延续了库次涅佐夫元帅的想法,领着苏联海军往前奔。古巴导弹危机过后,苏联瞧清楚自家海军的弱点了,就在海军装备上使劲砸钱、投资源。这么一来,苏联海军就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眼瞅着和美国海军差距老大了,戈尔什科夫带着苏联海军用两种战略一块儿发展装备。

一方面,盯着美国技术的进展,使劲发展像航母这类的水面舰艇。在这个时期,肯达级、克列斯塔级、光荣级巡洋舰接连建成入水。与此同时,护卫舰、驱逐舰的发展也在稳稳地向前迈进。

因为乌斯季诺夫元帅,航母得打着载机巡洋舰的名头发展,先弄出了莫斯科级和基辅级。到80年代,全通甲板的型载机巡洋舰入水了,这就是那很有名的库次涅佐夫元帅级航母。核动力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也开建了,要是一切顺利,苏联海军在90年代就能有不比美国差的核动力航母,可谁能想到,苏联解体了。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

另一方面,苏联在一些特定领域努力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对美国海军取得了相对优势。这一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核潜艇和反舰导弹。

在核潜艇这块,苏联和美国差不多同一时间开始搞,虽说有差别但不大。因为苏联的技术习惯,苏联那种双体艇身的核潜艇,在强度、载弹量还有持续性方面,比美国同期的装备要强些。到现在为止,核潜艇下潜深度的纪录还是苏联的M级核潜艇共青团员号保持着。

苏联的那些大黑鱼以及它们所搭载的战略核武器,曾经是苏联抗衡美国最为靠谱的王牌。以致于曾有人觉得苏联海军是以核潜艇当作核心的,而水面舰艇的职责是保障核潜艇出击。

台风型核潜艇

核潜艇方面,苏联跟美国各有长处。不过在反舰导弹这块儿,苏联那是有着绝对的领先地位。早从二战那时候起,苏联人在火箭类武器上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反舰导弹方面可没少使劲儿。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埃及海军配备的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发射SS-N-2冥河(这是美国给起的代号)导弹,把吨位比自己大几十倍的以色列驱逐舰给击沉了,这事儿把全世界都给惊着了。

后来苏联使劲儿发展各类反舰导弹,有高亚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苏联的各种舰艇、战机都大批配备反舰导弹,连专业的巡航导弹核潜艇都搞出来了,还有被看成是武库舰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以众多反舰导弹为重点的饱和攻击战术也给整出来了,把美国人烦得不行。

基洛夫级这种核动力的巡洋舰

如今世界知名的宙斯盾系统,是用来对付饱和攻击战术的。可即便这样,美国也没法确保能切实抵御如暴风雨般袭来的各种反舰导弹。

凭借这些,苏联很快就变成了世界第二的海上强国。甚至有人觉得,要是打起仗来,苏联能在海上把美国海军给压制住。

遗憾呐,苏联一解体,这所有都成泡影了。咱人民海军受苏联海军思想影响挺深,在不少方面都接着苏联海军的发展路子走。将来啥时候,咱这红旗之下的海军会实实在在地试试美国海军的本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1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