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一)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也称“容克帝国主义”,是列宁对德国帝国主义特征的概括。“容克”是德语Junker的音译,原意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最早是指年条顿骑士团建立普鲁士公国后那些靠对外军事征服获得土地的小地主,后来用来称呼一切普鲁士的地主和贵族。领导德意志统一运动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的是普鲁士王国的贵族即容克们,俾斯麦便是他们的代表,所以德国统一后一直到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瓦解为止容克一直控制着政权特别是军权。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也分享到一部分政权。但实际掌握国家政权的依然是容克,不过这些容克也日益由于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和投资于工业而与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并为他们而扩军备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样一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便出现其他帝国主义所没有的特点。一方面容克贵族地主控制着国家政权,另一方面现代资产阶级也分享政权,并且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列宁将之概括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即是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是在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妥协的情况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阶级在德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情况给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二)德国统一后容克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利益渐趋一致,在政治上他们独占德国的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阶级专政,以便对内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外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列宁指出德国是个军阀的、容克的、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且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也比较高,但它的垄断组织普遍采取较低级的卡特尔形式。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仍然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瓜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规定标准价格。年德国共有~个卡特尔,它们广泛地分布在采煤、冶金、电气、化学、纺织、皮革、玻璃、砖瓦、陶器、食品等一系列部门,卡特尔成为德国最普遍的垄断组织形式,是与德国经济中广泛存在封建残余分不开的。容克地主和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对劳动人民进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工人工资低,人民群众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争夺市场的斗争异常尖锐,从而推动缔结划分市场和规定售价的卡特尔的发展。同时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行会传统对经济影响很大,工业中与少数大企业并存的还有大量的小企业,它们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为在生产上进行联合的托拉斯的发展造成困难,而卡特尔最易于把为数较多而技术状况比较悬殊的企业组织在一起。

(三)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结合使德国帝国主义特别富于对外侵略性,在国内阶级矛盾和市场问题十分尖锐的条件下德国地主资产阶级为了转移人民视线,同英法帝国主义争夺“阳光下的地盘”,积极地投入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并最早走上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这个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最后完成。统一后的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原因是政治上的分裂消除,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从法国攫取的50亿法郎赔款用于发展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和鲁尔矿区联结在一起,构成重工业的基地;德国产业革命较晚,易于接受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因此19世纪70、80年代德国完成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业跳跃式地发展起来。~年间钢产量由17万吨增加到万吨,煤产量由万吨增加到近1.5亿吨,铁路线由1.9万公里增到5万公里,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都有迅速的发展。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年的经济危机加速垄断组织的形成,9年德国有14个卡特尔,年增加到个,年有个,年已达个。垄断组织控制工业生产,形成德国经济生活的基础。

(四)20世纪初莱茵-威斯特发里亚煤业辛迪加垄断全国煤产量的一半,德意志铁业协会几乎控制德国全部生铁工业。在军事工业方面克虏伯公司占据统治地位,在化学、电器、光学和精密仪器等新工业部门从一开始就由垄断企业经营。随着工业垄断组织的发展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柏林9家银行控制全国资本的8%,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例如德意志银行拥有资本0亿马克,控制着多家工业企业,德国垄断资本的形成标志着它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容克贵族在保存封建残余的基础上,从事资本主义经营成为许多公司和银行的股东,大工业资本家也购置大批地产兼为大土地所有者。于是容克贵族便和垄断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操纵全国的经济命脉。普鲁士容克贵族既然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他们在德意志帝国也就占据统治地位,一切军政要职都被他们所包揽。年通过的宪法规定普鲁士的国王为帝国的皇帝,皇帝的权力极大,有统率帝国军队、签订对外条约、任免国家官吏等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政府派代表组成,在58名代表中普鲁士占17名,而14票就可否决任何提案。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通过的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的同意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实际上并不具有立法权。

(五)德意志帝国沿袭普鲁士封建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疯狂鼓吹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沙文主义、黩武主义和盲从精神,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马克思指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垄断资本家和容克地主在经济上的紧密结合和政治上的联盟,使德国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俾斯麦充当第一任宰相,他大权独揽,坚决执行容克资产阶级联盟的路线,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措施。他的对内政策的核心是强化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抑制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但尽量满足他们的经济要求。如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马克,成立拥有货币发行权的帝国银行,统一全国的法律和度量衡制度,建造和整顿铁路网,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等等。这些措施使容克地主阶级满意,也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普鲁士容克地主对于德意志帝国的控制引起西南小邦天主教贵族的不满,他们在议会中组成“中央党”,要求各邦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天主教会的不受干预。俾斯麦为了打击中央党便针锋相对地采取压制措施,迫使议会通过一系列反对天主教的法律,如2年颁布学校监督法不许天主教插手文化教育。

(六)年又通过“五年法令”剥夺教会对教士的处罚权,并将宗教教育纳入国家监督之下。此后又发布法令剥夺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权力,并由政府直接干预主教教区的教务行政,又取消国家对天主教教会的津贴。封闭不少天主教堂,从各方面削弱天主教会的政治影响。俾斯麦把这次冲突渲染为“文化斗争”,这场斗争究其实质来说是一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分离主义势力、巩固国家统一的斗争,但是由于天主教势力的根深蒂固让中央党仍然坚持活动。文化斗争是指~年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政府与天主教会及其代表中央党的斗争,文化斗争虽有反对分离主义(分离主义目标是从现存的主权国家中分离出一部分领土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分离主义的核心推动力一般是来自该国内的某少数族群,并且该族群有自己的集体认同和自己宣称的家国领土)势力的积极方面,但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工人和民主派去注意反教权势力的斗争,而忽略革命和阶级斗争的迫切任务。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天主教会和南部、西南部小邦的反普鲁士势力,不满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的统治地位,要求享有更多权利。他们在议会中的政治代表中央党在首次帝国国会上公开主张各邦自主和自决,要求教会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教皇庇护九世也以维护民主的姿态出面攻击新教、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

(七)俾斯麦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普鲁士资产阶级容克的支持下,决定将天主教会置于国家管理之下,颁布一系列反教权主义的法律。其中年的《布道规章》禁止教士利用讲坛发表政治观点;2年的《学校监督法》和《耶稣会士法》使全部教会学校接受国家监督,并将耶稣会士赶出德国;4年的《平民结婚法》规定全国一律采用世俗结婚仪式;5年又宣布解散所有教团。年普鲁士邦公布的《五月法律》规定只有本邦的、经过德国大学学习并通过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教职;所有教会教育机构处于国家监督之下;教会权力受王家法院的监督。俾斯麦的措施被渲染为所谓文化斗争,但这些法律并没有摧毁天主教会和中央党的力量,也没有能够使天主教会服从政府、帝国政权。因害怕同天主教会完全决裂,在整个文化斗争期间甚至没有提出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问题。随着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俾斯麦同天主教会妥协,6年起停止颁布反教权主义法律,至年帝国已废除和放宽大部分反天主教的立法,转而与天主教会共同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八)俾斯麦为了集中统治阶级各方面的力量镇压工人运动在8年和中央党妥协,相继取消以前颁布的反天主教法令,天主教又恢复以前的地位,此后俾斯麦将注意力转向对工人运动的镇压方面。8年10月俾斯麦借口两次谋刺德皇威廉一世事件,颁布《非常法》取缔社会民主党的一切组织,解散群众性的工人团体,封闭进步报刊,逮捕和放逐社会民主党人,《非常法》公布后两个月中就有名社会主义工人党人被监禁起来。俾斯麦在实行高压政策的同时又实施一些迷惑工人的社会立法,如《疾病保险法》、《残废和老年保险法》等,但是德国工人并没有屈服于俾斯麦的高压政策,也没有被他的小恩小惠所欺骗。他们在斗争中经受非法和合法斗争的锻炼,工人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是推行所谓“大陆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在于建立以柏林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旨在彻底孤立法国、建立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他为了准备新的对法战争,竭力防止法国与俄国建立联盟,免得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境地。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反法、反俄同盟,年意大利加入形成“三国同盟”。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较少,从80年代起便急于进行殖民地侵略。资本家们建立“德意志殖民协会”,大肆鼓吹殖民扩张,并着手向非洲发展。

(九)德意志殖民协会是德国殖民主义者组织,年12月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成立。主席是霍亨洛埃-兰根堡(—),成员多为工业家、银行家等上层人物。机关刊物《殖民政策通讯》(后改称《德国殖民地报》)鼓吹海外扩张,促使政府实行强有力的殖民政策,建立殖民地以容纳德国“过剩人口”。在其鼓动下年不来梅商人吕德里茨骗购的西南非洲地区受到德国政府保护,4年纳赫迪加尔宣布多哥和喀麦隆为德国“保护地”,5年彼得斯建立德国东非公司。该协会还宣布4年4月24日为德国殖民政策“诞生日”,年与德国殖民公司联合组成德意志殖民公司。4年德国夺取西南非洲(纳米比亚),置多哥和喀麦隆于自己“保护”之下。5年占领东非的桑给巴尔岛和坦噶尼喀地区,建立所谓德属东非殖民地。此外德国还在南太平洋夺取新几内亚东北部和马绍尔群岛,但德国的殖民地掠夺远远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他们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海外扩张。而俾斯麦为了加强帝国在欧洲的地位,不愿在殖民地争夺上与英国发生冲突,因而对德国的殖民扩张一直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8年6月威廉二世即位后不满意俾斯麦的跋扈,二人时常发生磨擦。年《非常法》实施期满,议会企图改变强硬手段,决定不再延长。威廉乘机诡称反对镇压政策,迫使俾斯麦于年月辞职。其实威廉二世的对内政策和俾斯麦同出一辄,都是实行恐怖统治。此外威廉二世还竭力迫害境内的异民族,并用沙文主义、军国主义毒害人民。19世纪90年代由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愈益要求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于是威廉二世提出重新瓜分世界的“世界政策”,以代替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十)威廉二世的外交部长、后来的宰相毕洛夫公开叫嚷:“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只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于是德国在亚非各地加紧侵略扩张,年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和青岛,次年又取得在山东建筑胶济铁路和开采矿山权。年德帝国主义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年德国与奥斯曼帝国订立条约,得到建造巴格达铁路的权利,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成为德国向近东侵略的工具。德国的向外侵略不仅引起与英国的尖锐矛盾,而且也影响到俄国的利益,俄德关系也紧张起来。20世纪初德国为了向外侵略疯狂扩军扩战准备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德国的统一为工人运动创造有利条件。当时德国工人分为以李卜克内西等为领导的埃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德国既已统一,两派在统一道路问题上的分歧即不复存在。所有工人为了和政府进行斗争需要团结起来,特别是拉萨尔派由于他们的影响日益减弱,更希望借助合并以摆脱困境,所以年以后便主动向埃森纳赫派提出合作的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成两派的统一,但告诫爱森纳赫派的领袖们不要拿原则作交易,必须把统一建立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原则基础上。然而威廉·李卜克内西等人醉心于合并,无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忠告,竟于5年月同拉萨尔派共同起草一个浸透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的纲领草案。5年5月22~27日两派在哥达召开合并大会,成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年改称社会民主党),通过这个纲领(亦即《哥达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对此十分愤慨,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马克思随即写《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十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于《哥达纲领》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严肃的批判,同时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发展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针对《纲领》所宣扬的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以达到社会主义的主张,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获得自己的解放,又着重批判拉萨尔的超阶级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之间只能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又驳斥拉萨尔派庸俗的社会主义,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及其分配原则,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作了重大发展,是对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光辉典范。但是李卜克内西等当时还不能接受马克思的批评,竟对广大党员封锁《哥达纲领批判》。虽然《哥达纲领》有严重的错误,但建立统一的工人政党还是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其力量不断壮大,6年它拥有党员近4万人,7年国会选举时社会主义工人党获得50万张选票,12名代表被选进国会。《非常法》的颁布是对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严峻考验,在全国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党内拉萨尔主义者惊慌失措,声明自行解散党。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束手无策,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赫希伯格、施拉姆和爱德华·伯恩斯坦(~年)组成所谓“苏黎世三人团”向敌人公开投降,声明服从《非常法》。莫斯特(~6年)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则不顾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主张立即举行暴动。

(十二)拉萨尔主义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鼓吹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体,直接的普选权是工人阶级的政治基本原则,是改善工人阶级物质生活状况的唯一手段。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是德国第一个统一的工人政党,5年5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在哥达城合并而成,它的建立结束德国工人运动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对付共同的敌人。但是爱森纳赫派为了合并不惜拿原则做交易,党的纲领(即《哥达纲领》)充满拉萨尔的观点,既没谈到无产阶级专政,也没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充满改良主义幻想。但是党的组织章程否定拉萨尔主义的主席个人独裁的组织原则,强调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中央领导机构互相监督与制约。执行委员会由5人组成(爱森纳赫派2人,拉萨尔派人),作为党的领导,7人监察委员会负责监督执委会的工作,18人的仲裁委员会负责调节上述两个机构。该党不断受到机会主义干扰,先是受杜林主义的困扰,8年非常法颁布后党内又出现苏黎世三人团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莫斯特等为首的左倾无政府主义,年后又受福尔马尔的右倾机会主义和“青年派”的左倾冒险主义影响。

(十三)该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怀和帮助下击败右倾机会主义,提高党的战斗力。年该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曾是第二国际的骨干,对促进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马恩逝世后党内机会主义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它堕落成资产阶级的工具。苏黎世三人团即德国社会民主党内赫希伯尔格、施拉姆、伯恩施坦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小宗派集团,8年10月俾斯麦的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非常法”)颁布后,流亡在瑞士苏黎世负责编辑党刊《社会民主党人》的赫希伯尔格等三人屈服于敌人的压力,宣扬投降主义路线,乞求统治阶级的饶恕,主张把党改变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改良党。9年他们在《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里要挟当服从非常法,放弃阶级斗争取消革命,甚至鼓吹社会民主党应该成为“一切实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无产阶级不能靠自身的力量取得解放,而应当服从有教养的和有财产的”资产者的领导;不应当以暴力吓跑资产者,而应当声明走合作的(即改良的道路);为了争取更多的资产者合作,社会民主党还应当把“全部力量、全部精力用于最近目标、议会活动上。他们还无耻地宣称非常法是无产阶级找来的,党应当向政府忏悔,乞求俾斯麦取消这个法令等等。

(十四)在党处于严重危机关头时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帮助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等党的领导人制定正确的路线,帮助他们采取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结果党在正确的指导下通过各种俱乐部和协会等合法组织掩护党的地下活动,创办秘密刊物,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领导他们进行革命斗争。9年5月党领导鲁尔区9万矿工进行罢工,年德国发生多次罢工,沉重地打击俾斯麦的反动统治。党在议会斗争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年获得万张选票,在国会中占了5个席位,成为议会中大政党之一,反非常法胜利后党在群众中影响空前增强。年10月在哈雷召开代表大会,决定把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恩格斯察觉到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滋长的危险性。年1月1日在党的理论杂志《新时代》上发表《哥达纲领批判》,沉重地打击机会主义者。同年党在爱尔福特召开代表大会,通过爱尔福特纲领。这个纲领纠正哥达纲领的许多错误观点,科学地论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但没有提出推翻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恩格斯写了《爱尔福特批判》,批判了党内合法主义谬论。德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日益增长的军费负担和物价的不断上涨,使广大工人群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从而工人运动高涨起来。

(十五)年萨克森12万纺织工人举行罢工,要求10小时工作日和提高工资1/10,但由于工会领导的叛变而失败。5年鲁尔煤矿工人举行罢工,参加者25万多人。6年全德共发生次罢工。0年工人不仅为改善生活而斗争,而且还展开争取普选权的运动。2年许多城市的工人示威游行,和警察发生冲突,罢工的频繁是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直接冲击的开始。但是在这样重要的历史关头,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分裂为左中右三派,未能领导和组织工人群众向统治阶级发动革命。左派的领导是罗莎·卢森堡、克拉拉·蔡特金、倍倍尔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等,他们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但左派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低估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在组织上又没有同右派脱离关系。中派以考茨基、哈泽为代表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借口维护党内团结迁就右派,甚而为他们辩护。右派的代表人物是伯恩斯坦、福尔马尔等人,他们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反对阶级斗争,主张阶级调和,宣传和平过渡。从根本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成为臭名昭著的修正主义者。年倍倍尔逝世后党的领导权为右派谢德曼所篡夺,德国社会民主党丧失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力,蜕化为一个修正主义的党。

(十六)爱尔福特纲领又称《社会民主党一八九一年纲领》,在年10月14—21日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纲。这个纲领的草案于年8至9月在《新时代》杂志发表,它是由卡尔·考茨基(第一部分)与爱德华·伯恩施坦(第二部分)起草的,得到恩格斯全力支持。在威廉·李卜克内西领导的纲领委员会一致决定对恩格斯支持的草案略加修改以后,在爱尔福特代表大会上几乎没有进行讨论就被一致通过,这个纲领史称为《爱尔福特纲领》,在19世纪末的欧洲工人运动中具有很大的威信和影响。第一部分包括党的革命基本目标和社会主义原则,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解放。第二部分阐述党的直接政治要求,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争取普遍、平等和直接的选举权,实行免费教育,规定八小时工作制和禁止童工等。该纲领虽然排除拉萨尔主义影响且比《哥达纲领》前进一步,但在反对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仍缺乏明确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以致助长党内机会主义与修正主义思潮的泛滥。年《反社会党人法》被取消后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哈雷代表大会上制定一个新章程,取消非常法时期议会党团对全党的领导权,重新把领导权转交给党的理事会。

(十七)此同时党获得新的名称——德国社会民主党。大会决定为下一届党代表大会准备一个新的党纲。在因此而开始的辩论过程中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发表马克思5年《哥达纲领批判》,而年7月公布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执委会起草的新纲领草案受到恩格斯的详细批评。除了这个草案以外另外还起草三份纲领草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年8至9月在《新时代》杂志发表的草案,它是由卡尔·考茨基(第一部分)与爱德华·伯恩施坦(第二部分)起草的。哥达纲领是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国内形势的发展,要求工人阶级消除内部分裂状况共同对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与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的合并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由两派共同组成的起草委员会于5年2月起草纲领草案。纲领草案共四部分,阐述合并后新党的奋斗目标、革命手段和道路、理想社会的标准等。拉萨尔已去世11年,而《哥达纲领》中依然有很深的拉萨尔国家观的印痕。《哥达纲领》提出工人可以在自由国家的援助和促进下实现的自由的个体的合作社,这是工人等级摆脱困境的唯一道路,纲领草案于同年月分别在两派机关报上发表。

(十八)马克思和恩格斯得知纲领草案后当即批评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断送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统一德国工人运动的良机,认为在这个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应当加以批判的。马克思又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对纲领草案作了逐条逐句的批判。当年5月在哥达召开两派合并代表大会,并没有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意见,只是在文字上略加修改便通过纲领草案。纲领空谈劳动的解放和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避而不谈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受剥削的根源。接受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论点,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主张依靠国家帮助,通过合法手段“争取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否认工农联盟,把农民视为反动的一帮。主张不折不扣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否认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总之纲领充满拉萨尔主义的错误观点。尽管纲领中存在严重错误,由于工人群众从正面领会纲领的内容,并对它作了共产主义的解释,因而纲领未给以后的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修正主义是指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号,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思潮,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修正主义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其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逐步形成起来的工人贵族阶层,以及补充到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

普鲁士国王

一、腓特烈一世

(一)腓特烈一世全名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是霍亨索伦王朝的首位普鲁士国王(年1月18日—年2月25日在位),得到国王的称号前为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一世是勃兰登堡大选侯腓特烈·威廉与第一任妻子奥兰治-拿骚的路易丝·亨利埃特之子,年7月11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路易丝·亨利埃特是联省共和国执政奥兰治亲王弗雷德雷克·亨德里克的大女儿。年大选侯去世,腓特烈继承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之位,称腓特烈三世。年前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土分为勃兰登堡和普鲁士两部分,勃兰登堡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选侯国,普鲁士是波兰的一个公国。而腓特烈一生的精力在于获得统一和建立普鲁士王国。腓特烈建立庞大而精良的军队和宫廷机构,他联合奥地利、英国、荷兰等国对抗法国,在反对路易十四的战争中普鲁士军队表现出色。在宰相埃伯哈德·唐克尔曼帮助下领地逐渐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年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陷入孤立的境地,腓特烈与皇帝结盟并派出援军,皇帝感激并授予其国王的称号。

(二)年1月18日腓特烈在柯尼斯堡加冕为王,称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的称号是普鲁士里的国王,而不是勃兰登堡国王,也不是普鲁士国王。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罗马人民的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以外不能有别的国王,而勃兰登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仍有一部分(西普鲁士)是波兰领土。称王之后腓特烈一世积极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继续扩大领土,他相继获得林根、默尔斯、上盖尔登、诺伊堡等地,为普鲁士争夺欧洲霸权打下坚实基础。在王后汉诺威的索菲·夏洛特公主的影响下腓特烈一世对艺术表现出强烈兴趣,他鼓励发展科学和艺术,在位时柏林创建哈雷大学(年)、艺术学校(年)和柏林科学院基金会(年)等机构。普鲁士的经济文化得到长足进步,逐步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影响。腓特烈一世生活奢侈,王太子腓特烈·威廉(日后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经常反对他的浪费。腓特烈一世于年2月25日在柏林去世,享年55岁,安葬于柏林大教堂。

二、腓特烈·威廉一世

人物生平

(一)腓特烈·威廉一世(年8月14日-年5月1日)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二位普鲁士国王兼勃兰登堡选帝侯(年2月25日-年5月1日在位),绰号“士兵王”。他的父亲腓特烈一世成功地使普鲁士变为一个王国,而他本人则大大加强这个王国的军事力量。腓特烈·威廉一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一世与汉诺威选侯恩斯特·奥古斯特的长女索菲·夏洛特的次子,由于长子腓特烈·奥古斯特(年10月6日-年1月1日)早夭,在他1岁时他的父亲得到国王的称号,于是他成为普鲁士王储。年他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年2月25日父亲腓特烈一世去世,他即位成为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刚登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4月11日普鲁士与法国签订《乌特勒支和约》后得到格尔登上区和法国、瑞士边境附近的纳沙泰尔、瓦伦金两个侯国。腓特烈·威廉一世施行极端的军国主义政策,他大大加重赋税,把普鲁士军队从.8万人增加至8.万人(占人口的百分之四),由此普鲁士成为欧洲第三军事强国。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与奥地利、英国关系冷淡,只与法国结盟。腓特烈·威廉一世率领普军参加反对瑞典霸权的大北方战争,但所得甚微。

(二)只是由于彼得大帝的俄罗斯帝国打败瑞典,腓特烈·威廉一世得到直到奥得河河口的波美拉尼亚。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一位性格严厉、穷兵黩武的战士国王,他以极其粗暴的军人作风对待臣民,把军事训练的严酷推向极至,创立服从、服从、再服从的普鲁士精神,这为普鲁士日后的扩张准备坚实的军队和经济基础。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普鲁士军纪严格,校阅军队成为他最大的消遣。17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实行分区征兵制,并强迫农民当兵提供半数的兵源,另一半为外国雇佣军。他拥有一个巨人掷弹兵团,他派人从欧洲各地绑架身高伟岸的巨人,编入一个特殊的掷弹兵团,从北海到地中海整个欧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骗去或者抢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来与这些巨人配对,以产生下一代巨人。年普鲁士东部发生鼠疫导致人口骤减,腓特烈·威廉一世重新移民,使东部再度繁荣。7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实施全国小学义务教育。但他鄙视学问,在普鲁士禁止法国文学、拉丁文和音乐。

(三)由于他生活简朴吝啬,又舍不得在经济文化建设上花钱,人称“乞丐国王”。但是尽管登基仪式只花了区区两千银币,他却把80%的政府财政收入充作军费。在他的努力下普鲁士的军队瞬间膨胀到8.5万人,而且装备精良。9年他解放自己领地上的所有农奴,废除世袭租佃制度,他提倡重商主义,发展工业。由于腓特烈·威廉一世对王储腓特烈过分苛刻,禁止他接触法国文学、拉丁文和音乐,反对儿子与英国王室联姻,经常对儿子进行体罚,造成父子关系紧张。年腓特烈企图逃亡英国未遂被捕,腓特烈的同伙被处决,自己也险些丧命。腓特烈·威廉一世身高二米有余,体重一百多公斤,平时暴饮暴食,烟瘾极大。他于年5月1日在柏林去世,享年51岁。他的儿子腓特烈成为国王腓特烈二世,继承腓特烈·威廉一世留下的强大富足的王国,并将普鲁士建设成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

青年时代

(一)腓特烈二世(2年1月24日-年8月17日)在后世尊称其为腓特烈大帝,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三位普鲁士国王(年5月1日—年8月17日在位),也是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和作曲家。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开明专制和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在他统治时期文化艺术得到赞助和支持,其本人也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和音乐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大规模发展军力、扩张领土,使普鲁士国力迅速提升,成为欧洲大国之一。腓特烈二世是普鲁士国王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和汉诺威的索菲·多罗特娅的儿子,腓特烈在他的父亲腓特烈·威廉一世严格、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年腓特烈二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逃往英格兰,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在那里卡特被处决。腓特烈二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的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成婚。伊丽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诞下子女,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誓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在莱茵斯堡的四年(–)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而难得的几位受腓特烈青睐的女性都是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安斯巴赫的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向她们写过诗保持着书信来往,当年叶卡捷琳娜远嫁俄国时腓特烈也强烈表示过赞成(叶卡捷琳娜出生地什切青系东普鲁士范围内)。

西里西亚战争

(一)年腓特烈二世登基,受法国启蒙思想熏陶的他,被人们认为将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但是腓特烈大帝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腓特烈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欧根亲王曾盛赞腓特烈大帝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他一上台就解散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仅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巨人掷弹兵团又译波茨坦掷弹兵团,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设立。在当时的观念里长的越高的男性就会被认定是越强悍的士兵,身高厘米的男性一定会被征召入伍,即使有心智障碍也没有关系,但是太年轻或面容太丑就无法加入。在这支兵团里还有一位挪威人约瑟夫·爱力克森,其身高甚至达厘米。普鲁士巨人掷弹兵团虽然在阅兵典礼时非常醒目,但光是要制作这批人的军服、装备以及薪水就需要花费其他同规模部队4倍以上的预算,所以当腓特烈大帝继位后就将这支部队予以解散,只保留一个大队作仪仗护卫。腓特烈大帝登基不久就出现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年奥地利年方才结束对土耳其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18世纪中叶奥地利控制下的神圣罗马帝国中普鲁士等德意志邦国逐渐兴起,欧洲再次形成两大集团。年奥地利大公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去世,传位给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莎。

(二)早就企图瓜分帝国大片领地的法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等国拒绝其继承权,由此引发西里西亚战争。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要求奥地利割让富庶的西里西亚作为其承认《国事诏书》,推选奥地利君主玛丽亚·特蕾西亚之夫弗朗西斯·斯蒂芬为皇帝的交换条件,遭玛丽亚·特蕾西亚拒绝。年12月16日腓特烈大帝率领2.5万普军不宣而战,侵入奥属西里西亚,奥军防备不足,至年1月底整个西里西亚,除格洛加乌、布里格和尼斯三个要塞外均为普军占领。奥地利派军反击,后在4月10日的莫尔维茨战役中大败。年12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突袭并占领奥地利控制的西里西亚,第二年4月普军在莫尔维茨会战中击败奥军。不久法国、巴伐利亚、西班牙与普鲁士结成同盟,使普奥之间的战争演变为国际性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年5月普法等国组织反奥同盟,英、俄、荷兰等国支持奥地利,欧洲战争全面爆发。巴伐利亚在法国和萨克森的支持下进犯林茨,后又入侵捷克。10月9日奥军统帅尼佩格与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达成《克莱因施内伦多夫停战协定》,承认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奥地利随后集中兵力打败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但玛丽亚·特蕾西亚拒绝批准停战协定,普军遂再次发动进攻,年奥地利联合英国、荷兰等国攻占波西米亚和巴伐利亚。年1月奥军进攻巴伐利亚,5月普、法、萨克森联军在波西米亚霍图西斯击败奥军,同月在佐图西兹战役中打败奥军,7月奥地利与普鲁士签定和约,割让西里西亚大部。

(三)玛丽亚·特蕾西亚被迫于6月签订《布雷斯劳条约》停战,7月28日双方正式签订《柏林和约》。依约奥地利将大部分西里西亚(切申、特罗博和耶格恩多夫除外)以及格拉茨割让给普鲁士,这次战争是普奥之间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年奥军在意大利击溃西班牙,随后又击败法军。4年8月普鲁士向捷克和奥地利的新盟国萨克森不宣而战,9月占领布拉格。4年8月普鲁士再次入侵奥地利,奥军采用后勤战略阻止普军对波西米亚的进攻。11月普军因法军未能协同作战及与补给基地失去联系而放弃布拉格,退回西里西亚。5年1月8日英、荷、奥、萨在华沙正式结成四国同盟,奥军在萨克森军队的支持下进攻西里西亚。5年5月奥军进攻西里西亚,在山区中了腓特烈大帝的埋伏。5年6月4日普军与奥萨联军大战于霍亨弗里德贝格,普军大胜后旋即反攻,再次入侵波希米亚,年底占领萨克森大部分地区。9月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企图偷袭在索尔营地的普军,腓特烈早有防范,奥军又被击败,普军占领波西米亚。12月普军进攻萨克森,在凯尔多夫歼灭联军主力首府德累斯顿12月18日经血战后普军占领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

(四)12月2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德累斯顿条约》,依约普鲁士获得整个西里西亚;普鲁士承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奥地利领地,其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8年此约为《亚琛和约》所确定。12月25日普、奥签定《德累斯顿和约》,普鲁士获得整个西里西亚。同时法军在西线奥属荷兰战胜英、奥联军,控制莱茵区的大片帝国领地。6年俄奥结盟,8年俄军进入普鲁士,法国担心俄国威胁自己的利益同意和谈。10月18日双方签定《亚琛和约》,玛丽娅·特蕾莎的继承权得到承认,但奥地利丧失大片领地,普鲁士则一跃成为欧洲强国。但欧洲列强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很快又爆发七年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采用和改进自创的步兵由纵队行进转换成横队防御的新战术,取得很大的成功。在这次战争中腓特烈大帝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托弗伯爵为普鲁士赢得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于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

(五)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他的军事才华。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到8年才正式结束,但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5年就退出战争来作壁上观。从此到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也是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税入的1/4。在这十年里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并且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18世纪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她的首相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

经济改革

(一)改革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以利于中央对经济的统一领导。腓特烈大帝继位时主管国内事务的中央政府机构是建立于年的总理衙门,由政府大臣和枢密院顾问组成,负责向国王提供建议并按照对各省的管理分成几个部门。因此总理衙门是一个全能型政府机构,其存在的原则一是大臣对国王联合负责,二是以地域而不是以职能行使职责。显然这样的机构存在两个突出的弊端,其一是不能使王国事务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来实行中央集中领导,其二是不利于中央对各经济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和领导,因此腓特烈二世对该机构进行许多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建立一些新的职能型政府部门以代替全能型的总理衙门,加强对部门经济的领导。年到年腓特烈二世先后建立工商业部、军事管理部、财务关税部、矿业冶金部、林业部等新的职能型部门,到其统治结束时基本上在中央建立健全的政府经济部门,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统一有效领导。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政策促进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为了加强对普鲁士重工业的开发和领导,腓特烈大帝于8年成立王家矿业署,他指示该署负责人海尼茨制定重组和扩大普鲁士制铁工业的计划,并拨出26万塔勒用于扩大和改善采矿业和冶金业。

(二)在国家参与重工业发展中以开发西里西亚最为典型,腓特烈二世通过立法扩大王室对西里西亚矿藏资源的所有权,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年以前西里西亚的地主们拥有在他们领地范国内发现的矿藏的所有权,为了便于国家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西里西亚的矿藏资源,腓特烈大帝于年颁布“矿业法”,规定王室应获得该地矿石产量的十分之一。七年战争以后的重建时期他又制定新矿业法,据此国家获得将某一地区指定为王室矿业特许租借地的权利,私人开采者只有在取得王室特许后才能开采矿石。年至4年政府在马拉帕涅和克雷兹堡建立三座鼓风炉,为解决人力不足问题时政府采取不承担各种义务、低税率、疾病工资、住房津帖、免服兵役等优惠政策,吸引曼斯菲尔德、勃兰登堡、萨克森的技术工人和矿工移居西里西亚,从而保证国有企业职工的素质。力图改变国际贸易模式,积极扶植纺织业的发展。在腓特烈大帝统治时期纺织业是普鲁士最大的也是唯一能生产出口物品的制造业部门,为了改变普鲁士以出口谷物和原料为主的国际贸易模式以及减少国际贸易中的逆差,腓特烈大帝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扶植纺织业的发展。继位不久他就颁布一项禁令,严格禁止出口毛皮、羊毛和纱锭,禁止外国纺织品进口,违者处以死刑。

(三)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腓特烈大帝通过王家赐予和成立抵押银行贷款形式向纺织业主提供资助。他还设立“丝织业基金”,由国家信贷机构提供10万塔勒的初始基金,该基金由纺织业负责人管理,不受财政局控制。此外政府还每月向丝织业提供津帖,即使在经费困乏的七年战争期间他还给制丝业业主提供5万塔勒的资助。为解决织工短缺问题,腓特烈大帝采取向外国企业家和技工提供机器、津贴、年金和减免税额等特权,吸引他们来柏林工作。在七年战争期间每年用于引进外国熟练工匠的费用仍达塔勒,由于采取以上种种措施,普鲁士的纺织业迅速发展。年普鲁士毛纺织品年出口值达万塔勒,仅西里西亚的亚麻出口值就由8年的50万塔勒增加到0年的万塔勒。建立经济稳定的农民阶层,由“保护”农民向“解放”农奴发展。腓特烈大帝继续奉行其前辈试图禁止领主驱赶和虐待农民的政策,0年盖特伯爵夫人因虐待女奴而被处六年监禁,腓特烈大帝认为宣判太温和,命令重新审判。腓特烈大帝首先在波美拉尼亚,以后又在其他地区减轻农民的劳役,改每周六天的劳役为三天。年他宣布农奴使用土地权可以世代相传,这无疑对限制领主驱赶农民、剥夺农民的土地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腓特烈大帝开始向传统的法律原则开刀,在解放农奴的道路上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四)年他颁布法令取消波美拉尼亚农奴依附关系,年11月8日他下令废除普鲁士的所有人身依附和奴役状态。尽管他的这些政策遭到贵族领主的强硬反对,但其政策的制定和在一定程度与范围的贯彻执行,对农奴制度进行冲击,奠定19世纪以后一些政治家解放农奴政策的基调。鼓励移民,扩大生产者队伍。腓特烈大帝利用邻国每一次提高税额,每一次天灾人祸的机会鼓励、吸引外国人移居普鲁士。在他统治期内共新建59座农民村落,有42万个农户移居普鲁士,这些移民除随身携带大量实物外还带来他们的技艺。腓特烈大帝用在移民身上的直接费用达0万塔勒,他还以减免赋税、免服兵役等措施优待移民,这对于稳定移民情绪和使其迅速适应新环境、安家立业、发展生产都有积极意义。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和其它农业品的需求量扩大。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腓特烈大帝鼓励大规模兴修水利、开垦荒地。18世纪50年代政府实施一项由工程师冯·哈莱姆制定的大规模改造沼泽地计划,并为此动用军队。年排干沼泽地1.5万公顷,有0余人迁居到这片新的肥沃土地。对奥德河流域的治理使腓特烈大帝得到22.5方公顷土地,在此建立起1.2万个小农家庭。

(五)建立农业贷款银行,向地主和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用贷款。为了帮助地主和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腓特烈大帝采纳柏林商人布雷的建议,分别在西里西亚、马尔克、勃兰登堡和波美拉尼亚建立三家农业贷款银行。这些银行通过发行抵押债券,向大地产所有者提供大量资金。西里西亚的农业贷款银行第一发行债券就达0万塔勒,其中腓特烈大帝提供20万塔勒,这些钱被用来实施改良土壤、植树造林以及作为农业生产资金,对普鲁士的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鼓励学习外国先进耕作技术,努力改善普鲁士农业生产条件。腓特烈大帝十分注意英国和荷兰农业生产方法的成就,他支持翻译出版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格有关农业方面的著作,聘请英籍经济学家来普鲁士工作,派遣国有土地承租人的子孙们去英国学习农业生产方式。腓特烈大帝重视改善牲畜品种和质量,他引进西班牙美利奴的细毛羊,鼓励农民在冬季圈养羊。在他统治期内牲畜数量迅速增加,仅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两地就有羊.5万只。为了提高国产烟草质量,节省国家在购买美洲烟草上的开支,腓特烈大帝于年责成化学家阿卡德研究改进烟草种植问题。

(六)当阿卡德的研究取得一些成就时腓特烈大帝赐给他塔勒,表彰他在改进烟草种植方面做出的贡献。腓特烈大帝即位时普鲁士还不是德国的主要经济区,其国内外贸易都很不发达,因此腓特烈大帝在努力扶植农工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国内外贸易。通过战争扩大普鲁士版图,改变中欧贸易路线,为普鲁士争得更多的市场。腓特烈大帝在位期间发动或参与四次对外战争,通过战争普鲁士领土由分散到集中并不断扩大,中欧的贸易路线发生变化,普鲁士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年普鲁士的地位是在牺牲周边国家(尤其是波兰、奥地利、萨克森)的利益基础上取得的。9年至年腓特烈大帝借口保护其领地免遭瘟疫威胁,强行占领西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和涅兹地区,年兼并波兰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省。他又几次重划疆界,巧取但泽附近和涅兹河流域的一些村庄。腓特烈大帝还控制梅梅尔和马格德堡之间的所有领地,这些领地不仅使普鲁士每年有万塔勒的收入,而且其原属波兰的经济贸易特权也转归普鲁士所有。

(七)修筑运河,改善交通,为发展贸易创造运输条件。改善交通状况是腓特烈大帝促进贸易发展的重要一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和码头,并取得显著成效。沟通奥得河和哈威尔河的芬诺运河重建工程于6年竣工,7年连接易北河和哈威尔河的普劳恩运河开通,通过这条水路把易北河与奥得河连接起来,方便北海和波罗的海许多港口城市同柏林、马格德堡、布累斯劳及法兰克福等内陆商业中心的贸易联系和货物运输。7年底连接奥得河与维斯瓦河的布罗姆贝格运河建成,吸引波罗的海的对普贸易。与此同时整治鲁尔河的工程大规模展开,以便马尔克县的煤和金属制品顺利地运往莱茵河地区。成立海外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获得西普鲁士省,控制维斯瓦河下游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狭长地带。当时掌握这一地区贸易的主要是但泽商人,为了尽可能利用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所获得的经济优势,腓特烈大帝除了继续采用政治、军事等压力迫使波兰和但泽当局就范外,还于年10月在马林温德成立海外贸易公司,以便从但泽商人手中夺取这一地区的贸易特权。该公司拥有在普鲁士东部省份经营盐业进口贸易的特许权,所有沿维斯瓦河下游运输的石腊必须全部卖给该公司,他有权在斯德丁和其他普鲁士的波罗的海港口获得地皮和建造仓库。

(八)当美国宣布独立时腓特烈大帝承认美国政府,并于年同美国达成一项贸易协定。8年普鲁士的财政收人为万塔勒,随着政府支出的日益增加,原有的货币政策、税收体制和管理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政府需要。因此七年战争以后腓特烈大帝围绕迅速治愈战争创伤稳定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主题,多方调整和改革财政政策。腓特烈大帝采取的第一项财政政策是紧缩通货、平抑物价、稳定金融,改善经济环境。战争结束后腓特烈大帝认识到普鲁士的重建工作不能再靠通货膨胀的政策,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是普鲁士经济复兴所必需的。因此他于年5月颁布铸币法,规定各种不足值货币同战前币值兑换的比率,收回一些不足值货币。4年月他又颁布新的铸币法,规定以1:19.75的比率铸造的塔勒价值,比战前的币值低40%,这实际回到战前1马克纯银铸币14塔勒的标准。这项政策对于使国家经济在稳定的金融体制基础上复兴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腓特烈大帝财政政策的第二项内容是实行烟草、咖啡和盐业专卖,以此增加财政收入。腓特烈大帝于6年7月成立烟草管理总局,该局拥有进口、加工、销售烟草的绝对权力,并建立一支查堵走私和其他违反专业权行为的防卫力量。他在年宣布烟草专卖每年可带来万塔勒的收入,到腓特烈大帝统治结束时这项收入高达.6万塔勒。

(九)烟草专卖的成功使腓特烈大帝于年和年分别实行盐和咖啡专卖,腓特烈得到要求居民每年至少买一配克盐,还规定农民为其牛羊等牲畜购买盐的数量,年至年盐业专卖所得收入计10万塔勒。咖啡专卖的进口业务由海外贸易公司控制,每一个省都成立一个咖啡栈。为了防止走私,政府采取不得人心的手段,缉私员不仅可以在城门口,而且可以在街道上把行人拦住检查,居民的住房可随意闯入强行搜查。腓特烈大帝财政收入的第三项内容是改革税收制度,加强税收管理。腓特烈大帝在年建立财政关税部,把以省为基础征收间接税的工作,改为全国统一征收关税和消费税,朝着统一普鲁士财政管理的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腓特烈大帝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储备黄金,以备战争之需。他建立一些常设性库存,如波茨坦的“王家库存”,用于西里西亚防守的“西里西亚珍宝库”,用于易北河流域驻军的“马格德堡粮草基金”等,到年腓特烈大帝统治结束时仅“王家国库”中的战争储备金额就达0万塔勒。从流通中抽出大量货币储存起来作为战争基金,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闲置起来,不能用于正常的经济发展,对普鲁士的历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军事改革

(一)发展军备工业,改善武器装备。腓特烈大帝继位时普鲁士只在柏林有一个铸造厂、一个火药厂,在施潘多有一个步枪厂,在库尔马克有几个冶金厂,在埃伯斯瓦尔德有个铜厂。虽然普军当时的需求很小,但军备生产仍难满足需要,不得不从荷兰等国进口武器。为防止大批资金流向国外和使军队的需求建立在本国军备工业基础上,腓特烈大帝大力发展军备工业。年在布雷斯劳建立第二个大铸造厂,又在波茨坦建立步枪厂,并不断扩大现有军备工业的生产能力。年—2年普鲁士共生产1门加农炮,6年—年柏林火药厂年产量从0担增至5担,军备工业的发展为改善武器装备提供前提。年普军有门加农炮、臼炮和54门榴弹炮,共计门。到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军有门炮,即门野战炮、门要塞炮和门攻城炮。火炮重量也大大减轻,4年起装备的新磅炮和6磅炮,其重量分别只有公斤和公斤,而年磅炮和新6磅炮分别重86公斤和公斤。七年战争前装备的12磅炮重是75公斤,而原12磅炮重公斤到1公斤。火炮的重量减轻,机动性提高。改组骑兵和炮兵,腓特烈大帝继位时普鲁士骑兵由骑着笨拙的马匹、只受过射击训练的重装骑兵组成。年4月10日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的首次会战莫尔维茨会战中,数量和质量均居劣势的普鲁士骑兵很快被奥地利骑兵逐出战场,这次会战后腓特烈大帝和骑兵指挥官泽德利茨立即着手改组骑兵。

(二)改组后的骑兵包括胸甲骑兵、龙骑兵和镖骑后骑兵,前两种骑兵通常以5个中队编成一个团,后一种骑兵则以10个中队编成一个团,每个中队有人。为对付奥地利的边防轻步兵部队,腓特烈大帝增加轻骑兵的数量。在骑兵训练方面骑术受到重视,射击和徒步行走退居次要地位。胸甲骑兵不再配备手枪,龙骑兵也不再配备卡宾枪,骑兵的武器装备大大减轻,提高前进速度和冲锋的猛烈性。普鲁士骑兵在神速地有组织地冲锋,迅速变换队形,巧妙向翼侧冲锋,冲锋后迅速集合变更部署等方面,是任何骑兵都不能相比的。对炮兵的改组最重要的是把炮兵分成营属炮兵和重炮兵,英磅和6英镑属于营属炮,在作战中伴随步兵,在会战时通常置于营团之间前20步。前进时需要大量的人力拖炮行进,在1步的距离上开火,当接近步时就转入中间地带占领阵地。当步兵开始端刺刀冲锋时营属炮兵停止炮击,以免误伤前进中的本方步兵。他还首创骑炮兵,即让自己的部分炮手乘马以增强炮兵的机动性,炮兵由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开始时的辅助兵种发展为与步兵和骑兵并列的三大兵种之一。严明纪律,贵族和军队是普鲁士王权的统治支柱。

(三)军官只能由贵族担任,使贵族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充分反映到军队内部来。士兵则是招募来的,以打仗为职业的雇佣兵,其中还有不少外国人。士兵绝大部分出身农民,也有不少流氓、地痞和无赖。把这样的乌合之众组成军队和仅用年轻的贵族担任军官,官兵之间的对立十分尖锐,士兵们不可能有报效国家和人民等高尚的精神。所以随着普鲁士军队的迅速壮大,腓特烈大帝极力要求军队具有铁的纪律,把严明军纪上升到军魂的高度。当时腓特烈大帝着重培养军官的忠诚服从精神和军人荣誉感,并通过他们和严厉的军法来控制整个军队,对士兵的训练更是异常严格,皮鞭加棍棒的野蛮军法充斥整个军队。完善战略战术,腓特烈大帝打破单纯依赖兵站进行物质补给的陈规,采取的办法是每个士兵的背袋里装带天的口粮,团属补给车队携带部队8天的面包定量,军的补给车队携带1个月的食品供应量。同时他又在柏林、施潘多、布雷斯劳、比尔格、卡塞尔、尼斯、格里高等地建立仓库,从而将部队和兵站连结起来,创造十分有效的运输体系。在战略上善于利用军队高速敏捷的运动,在迟钝的敌人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之前,在关键性的阵地和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力求速战速决。

(四)腓特烈大帝把线式战术发展到最完善的地步,创造斜形线式战术。军队使用燧发枪后战斗队形的纵深越来越浅,开始从6列减少到4列乃至列。这种战斗队形通常中间是纵深极浅、正面极宽的线状横队。两翼是骑兵横队,步兵火炮配置在正面或横队之间,而重炮则配置在两冀。线式战术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扬火力,致命的缺陷是纵深极浅的横队显得异常单薄,十分容易被突破。而且由于正面过宽,翼侧遭到攻击时不能相互救援。许多战术家已经认识到这个弱点,并试图增加一条步兵线加以解决。第二条步兵线的功能是加强第一条步兵线的薄弱点和击退来自侧翼或背后的进攻,大多数将领都把自己一方的正面摆得尽可能长,以便进行侧翼运动包围敌一翼,从侧面动摇敌人而不是从正面进攻并击败敌人。但是战线越长兵力就越薄弱,结果采用这种战术的军队缺少必要的兵力取得成功。在腓特烈大帝之前就有人研究斜形线式战术问题,腓特烈大帝非常熟悉蒙特柯考利等人研究斜形线式战术的著作,并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尝试、完善和创造,成为集大成者。

(五)要使一翼比另一翼强非常简单,但只要敌人发现就会采取反措施,用较强的一翼对付较弱的一翼,因此为达成击败敌一翼之目的需要进行巧妙的机动。腓特烈大帝通常的做法是用进行包围的一翼及中央的部分兵力攻击所选定的那一翼,其余部队配置在后面。其他部分敌军因被固定在线式战术队形中自己位置上,无法救援被攻击的一翼,这样攻击部队以优势兵力在一冀取得胜利后其余部队立即前进取齐对中央敌军展开进攻,已得手的一翼转而猛攻中央敌军的翼侧。采用斜形线式战术既可以保持线式队形,又可以用优势兵力攻击敌军战斗队形的任何部分,斜形线式战术是腓特烈大帝多次取胜的战术上的原因。腓特烈大帝信奉强权即公理,在其铁腕统治下普鲁士的国力迅速上升,在很短时间内便跃居欧洲强国之列。在此基础上腓特烈大帝不断进行对外战争来扩张领土,到年他去世时普鲁士的领土扩大1.6倍,人口也由00万增至万,普鲁士的迅速崛起为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奠定基础。腓特烈大帝于年继承王位,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无子,将皇位传给了年轻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西娅。玛丽亚·特蕾西娅甫一即位便面临贵族密谋叛乱的局面,腓特烈大帝抓住时机,在即位7个月之后向哈布斯堡家族发动战争,攻占富庶的西里西亚省。

内政改革

(一)腓特烈二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那里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时腓特烈大帝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前任的政策,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年犹太瓷器规定。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大帝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时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腓特烈大帝不仅将普鲁士变成一个军事强国,还从法国启蒙思想中汲取精华,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年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西里西亚战争结束后在腓特烈大帝的主持下柏林科学院得以成立,而腓特烈大帝本人也成为其名誉会员,同时腓特烈拨出一笔皇室费用为科学奖学金,用以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腓特烈大帝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他要求所有贵族子女都必须进学校学习,而其中的男性子弟还必须进入军校并在军队服役至少5年。腓特烈大帝还将其父开创的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完善,年8月他颁布《普鲁士普通学校规程》,规定5至1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普鲁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比较规范的强制性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5年又发布《西里西亚学校法》,在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数以百计的学校,这些法令为普鲁士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及建立国家学校制度打下基础。他还还支持艺术的发展,腓特烈大帝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他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年6月日刚刚即位的腓特烈大帝下令给司法大臣,规定除了反对国王、叛国以及重大的谋杀事件外普鲁士将不再有刑事被告,这也标志着排特烈大帝立法和司法改革就此开始。18世纪40年代中叶腓特烈大帝让法学家们拟定一个新的、普遍有效的立法体系,以统一普鲁士各省中不相一致的、互相矛盾的立法。冯·柯克采伊是国王立法和司法改革的主要助手和主持人,腓特烈大帝在冯·柯克采伊的帮助下确定法庭规章制度,统一法院组织章程与检察章程。《普鲁士国家公法》的制定无论是对普鲁士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有重要影响,尽管这一巨大的立法工作直到腓特烈大帝去世后五年才得以完成,但腓特烈大帝和冯·柯克采伊无疑为其制定奠定基础。

瓜分波兰

(一)腓特烈大帝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萨克森选侯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考尼茨的发起下组成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的大战几次普鲁士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大帝终于保住西里西亚,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余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年在他的倡导下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于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的腓特烈大帝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大帝、普鲁士的国王,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里的国王。在腓特烈大帝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年)。年8月17日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无忧宫中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

四、腓特烈·威廉二世

(一)腓特烈·威廉二世(4年9月25日-7年11月16日)是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孙,腓特烈大帝之侄。腓特烈·威廉二世的父亲奥古斯特·威廉是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第五子,其母则是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费迪南德·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女儿路易丝·阿玛莉。4年9月25日腓特烈·威廉生于柏林,8年被立为王储,年登基上台任普鲁士国王。有别于前任国王实施25年的谨慎外交,他在任内推行强权政治,获得前所未有的领土增长率。强权政治是指大国和强国凭借实力施加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谋求控制、支配和统治弱国和小国的政策与行为。强权政治原指西方列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遵循的“强权即公理”的霸权主义政治原则,其实质是大国和强国对其他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的粗暴干涉与侵犯。让普鲁士成为德意志人与波兰人混合的双民族国家,并从实际上的次强晋升为名副其实的列强。但是因为他疏于军备改革,普鲁士的战力逐渐下降,无法因应法国大革命之后新局势的挑战。他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以振兴新教传统来对抗理性启蒙,此外他大力赞助文艺建设,使得普鲁士的文化软实力大幅上升,包括年在柏林建造著名的勃兰登堡门。腓特烈·威廉的父亲奥古斯特·威廉是腓特烈大帝的弟弟,由于腓特烈大帝没有子嗣,他的父亲奥古斯特·威廉成为普鲁士王位的继承人。8年奥古斯特·威廉去世,腓特烈·威廉成为普鲁士的王储。

(二)腓特烈·威廉长相英俊,年幼时性格随和。但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心理素质不高,意志薄弱,缺乏主见。他天资聪明,爱好文艺,在他的倡导,普鲁士的文化事业非常兴旺。他曾是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的赞助人,他的私人交响乐队享誉欧洲。在他的王储时代腓特烈大帝曾聘任他许多的职位,然而腓特烈大帝对他的性格和周围环境公开地表现出疑虑。年腓特烈大帝去世后腓特烈·威廉继承普鲁士王位成为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他刚上任的一些政策似乎使人们消除疑虑,他大幅减税减轻人民负担,改革沉重的法国式的征税制度,通过减少缴纳关税来鼓励贸易,修建道路和水渠,对教育进行改革,这一切使腓特烈·威廉二世很受民众欢迎。比起前任的腓特烈大帝,缺乏赫赫战功的新国王虽然没有得到人民的太多敬重,但却比前任广受爱戴、甚得民心。但没过多久腓特烈·威廉二世就表现出意志薄弱、缺乏主见的弱点,他完全处于一个叫约翰·克里斯托夫·冯·沃尔纳的神秘主义者的影响之下,以至于冯·沃尔纳成为实际的首相。

(三)年腓特烈·威廉二世颁布“宗教敕令”,确认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门诺会与摩拉维亚弟兄会充分的保护),维护基督教反抗启蒙运动,加以诸多限制(如限制传教,限定神职人员只能信仰新教)。同年12月18日制定一套严厉的出版物审查制度,以压制言论自由,虽然沃尔纳的宗教政策遭到很多批评,但这实际上被证明是让普鲁士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国王虽然好色且情妇众多,但是非常虔诚地信仰新教,这个政策导向使普鲁士的宗教热情被重新唤醒,文艺学术也在国王的赞助下而变得文化兴盛、人才辈出。过去穷酸、粗线条与过度理性的普鲁士逐渐在消失,柏林市内的文艺沙龙和政治沙龙开始欣欣向荣,成为德意志浪漫主义的大本营。若跟前任国王互相比较,腓特烈·威廉二世的个性与晚年的腓特烈大帝完全相反,他心地善良、信仰虔诚、积极进取、暴躁冲动、雄心勃勃、好色多情。因此他一上台就打破前任国王谨慎小心的外交政策,推行大胆轻佻的强权外交,并在一连串的好运之下获得巨大的成功。年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发生反对联省共和国执政威廉五世的起义,9月1日腓特烈·威廉二世为了保护他的妹妹、威廉五世的妻子而入侵联省共和国,还获得英国首相小皮特的支持。

(四)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各省在普鲁士军队入侵下纷纷投降,威廉五世复辟(普-荷-英同盟成立)。0年普鲁士参与俄奥对抗土耳其的战争并获得胜利,但并没有获得领土,这场战争后普鲁士放弃腓特烈大帝以来的反奥传统。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腓特烈·威廉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同为最顽固的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欧洲君主。1腓特烈·威廉二世与利奥波德二世在皮尔尼茨会晤,发表皮尔尼茨宣言,宣称要以武力对待法国革命。2年2月腓特烈·威廉二世与利奥波德二世缔结第一次反法同盟,这是后来欧洲形成的一系列反法联盟的基础。但是同年普军在局部性的瓦尔密战役中输给革命后的法军,腓特烈·威廉二世立刻撤出普军,全力往东去瓜分波兰。18世纪80年代被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帝国第一次瓜分后的波兰的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掀起爱国运动,波兰与普鲁士结盟之后于1年通过《五三宪法》。2年俄罗斯帝国入侵波兰,普鲁士背叛与波兰的军事同盟,出兵攻占波兰领土。年1月2日普鲁士与俄罗斯完成第二次瓜分波兰,普鲁士得到格但斯克和托伦、波兹南等大波兰地区,共5.8万平方公里、万人口。俄罗斯帝国获得相当于今日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的领土,奥地利由于忙于反对法国大革命没有参加这次瓜分。

(五)4年月波兰民族英雄塔杜什·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4月占领华沙建立革命政权,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5年10月俄、普、奥国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议,俄罗斯帝国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奥地利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总计5.5万平方公里、万人口,至此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为了维护普鲁士在波兰的利益,5年普鲁士以及西班牙、黑森-卡塞尔与法兰西共和国签定巴塞尔和约,法国归还在反法战争中占领的莱茵河以东的领土,允许莱茵河以东的北德地区成为普鲁士的势力范围,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普鲁士被多数君主国视为叛徒,在欧洲被俄、法之外的国家敌视。腓特烈·威廉二世在位期间普鲁士的国土面积由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人口从万增加到万,但普鲁士在欧洲的威望下降。政府无能加上财政因为减税与浪费而一片混乱,国债高达万塔勒。军队虽扩张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数量——24万(18.9万步兵和4.8万骑兵),但守旧老化的情形日趋严重。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去世,留下一个近乎破产的国家。

五、腓特烈·威廉三世

人物生平

(一)腓特烈·威廉三世(年8月日-年6月7日)是普鲁士王国国王(7年11月16日-年6月7日在位),统治期间曾领导普鲁士王国参加欧洲反法同盟,并在反抗拿破仑一世的战争中于年月10日创立未来德国荣誉的象征铁十字勋章这一传统。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与黑森-达姆施塔特公主弗里德里克·路易丝的长子,年8月日生于波茨坦。在他幼年时他父亲正与情妇威廉敏妮·冯·利希特瑙打的火热,将小弗里德里希·威廉交给家庭教师抚养。他常在腓特烈大帝时代的老兵汉斯·冯·布伦蒙塔尔伯爵的领地帕雷茨生活,与汉斯的儿子一起长大。腓特烈·威廉在帕雷茨的生活非常开心,以至他长大后买下这块领地。腓特烈·威廉是个忧郁的人,个性优柔寡断、虔诚忠实。腓特烈·威廉青年时代加入普鲁士军队,年成为中尉,0年晋升上校,他参加2年至94年的反法战争。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二世去世,他继位成为普鲁士国王,是为腓特烈·威廉三世。成为国王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保持中立,导致普鲁士在欧洲的威望下降,普鲁士的中立立场使它得到希尔德斯海姆和帕德博恩教区、明斯特教区的一部分、库尔美因茨的艾希斯菲尔德、爱尔福特等地。5年8月24日腓特烈·威廉三世与法国皇帝拿破仑签定条约,法国将汉诺威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保持在未来战争中的中立态度。俄罗斯帝国曾诱劝普鲁士加入反法同盟,但腓特烈·威廉三世由于对拿破仑的恐惧和汉诺威的诱惑没有出兵。奥斯特里茨战役后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拿破仑建立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邦,这威胁到普鲁士的利益,引起普鲁士的不安。

(二)由于拿破仑在与英国和谈中表示出将汉诺威归还英国的想法,普鲁士宫廷感觉受到欺骗,反法情绪高涨。6年7月25日普鲁士与俄罗斯签订条约,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在6年10月的耶拿-奥厄施塔特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由于武器落后、战术保守、动作迟缓导致几乎全军覆没,连普军总司令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也光荣牺牲。10月27日拿破仑进驻柏林,普鲁士王室逃亡东普鲁士,受到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保护。7年6月弗里德兰战役后法军占领整个普鲁士领土,7月9日普法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后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亿法郎,普鲁士王国只剩下“旧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四个省。易北河以西的领土被拿破仑整合为威斯特法伦王国,他的弟弟热罗姆成为国王,普属波兰成为华沙公国。2年普鲁士出兵2万助法国入侵俄罗斯,同年底法国在俄罗斯惨败,普俄签署停战协议。次年月普鲁士对法开战,俄罗斯、普鲁士、英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普鲁士将军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莱比锡战役联军胜利后普军直指巴黎,在受到几次挫败后4年月1日联军进驻巴黎。在次年拿破仑百日复辟后各国结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布吕歇尔与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在滑铁卢战役中将拿破仑彻底打败。

(三)维也纳使普鲁士重新得到拿破仑战争失去的领土,但在瓜分萨克森时与其他列强发生分歧,几乎与英、法、奥发生战争,后来达成妥协。普鲁士得到三分之二的萨克森领土和莱茵河沿岸的土地,而将波兰让给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6年普鲁士在耶拿和奥厄施塔特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男爵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施泰因在拿破仑的压力下被解职后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侯爵于0年继承他的改革事业,他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行会特权等。另外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设立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并发布《普遍兵役制》。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改革,他重新改革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并建立柏林洪堡大学,又陆续建立布累斯劳大学、波恩大学。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讲到:“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的、办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的是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王甚至喊出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拿破仑战争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统治变得保守,奥地利外交部长克莱门斯·梅特涅对他有一定影响,他不仅没有实现给普鲁士一部宪法的诺言,还强烈制止立宪运动。作为神圣同盟的一员的普鲁士出兵镇压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地的革命,他在位的最后25年里普鲁士国势渐弱。腓特烈·威廉三世于年6月7日在柏林去世,享年69岁。

铁十字勋章

(一)铁十字勋章是由黑色内盘加白色边缘形成的类似十字架形奖章,并且末端比前端宽大更像马耳他十字架。设计者则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及画家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本身表达设计者对腓特烈王朝的崇拜,采用14世纪条顿骑士常用的手持十字架为基调,这也是腓特烈大帝的象征物。与许多其他勋章奖牌相反的是铁十字勋章设计十分简单几乎没有装饰,在材料上选择相对廉宜的常见材料,期间铁一直都是铸造勋章的主要部分,在随后的日子里装饰性地加上锌和铝。因为铁十字勋章在德国历史上几个不同的战争时期被发行授予,因此铁十字勋章之前冠以战争的起始年份作为标识,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铁十字勋章统标为“4”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铁十字勋章被统标为“”版。所有的铁十字勋章都在背面橡树叶浮雕下方标注“”字样,寓意那年开始授予铁十字勋章。铁十字于年月10日由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设立,创立当初只是将铁十字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勋章,以授予在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中立功的人员。当时的铁十字共有三个级别——二级,一级和大铁十字,它们被授予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当时的普鲁士又是社会阶级观念很重的,这种无社会阶级区别的授予方式使得铁十字区别于当时由皇室颁发的任何勋章。铁十字被认为无论将军或士兵,只要对战争的结果有影响或者在自己的职责领域作出贡献就可以被授予,这种在当时应该算稀奇的授予规定和标准使得铁十字成为一种民主的勋章,即所有社会阶级都可以获得的一种勋章。

(二)1岁的的设计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接受国王的委托设计这种作为普鲁士钢铁时代的标志性勋章,国王要求他必须在设计中包含普鲁士国王的王冠、他自己的皇家徽记、设立时间()以及德国的神圣之树——橡树的叶子。申克尔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参加第次十字军东征的条顿骑士,年月21日递交他的设计,但是这不是最终的定稿。国王有权势的小舅子卡尔·冯·梅克伦堡·斯特里茨对设计进行一些修改,而且得到国王的认可。申克尔设计的铁十字从中心向外直伸四臂,但斯特里茨的修改却把铁十字的四臂变成与众不同的弯曲状,这个修改造就当世所熟知的著名形象,在徽章学里用术语表示为Patte十字。最终的设计在铁心的外围又加上银框,通常是到银。从纸面上来说这两种金属搭配完全符合审美的标准,但是在开始生产的阶段却造成一堆问题,从一开始就无法将两者焊接在一起,许多粗制的铁十字在-4年被生产出来。随后生产方式和工艺得到改进,铁十字改为片压合式生产,即两个相同的银框将铁心夹在中间通过锻压方式合在一起。从那一刻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铁十字就一直保持这种结构。年二级铁十字铁心的正面最初是无图案的,在铁心的背面、上臂顶部的图案是普鲁士国王的王冠,下面紧接着是“FW”字样——威廉国王名字的缩写。铁心中间的图案是一个张开的橡树叶,在铁十字下臂底部则是设立的时间。2级铁十字的长度和宽度在41-42mm之间,银框上部有悬挂环与之相连,为的就是方便勋带穿过。还有一种是普通铁十字(二级、一级)/4长宽的特殊版本,据考证是专门授予皇室成员的版本。

(三)有功平民(如有影响的政治家)可以被授予非战斗人员版本的铁十字,这种版本的区别显著存在于年二级铁十字相应的勋带上。战斗人员的勋带是由一个黑色宽竖条以及两边夹着的白色细竖条组成,而非战斗人员的勋带颜色构成则正好相反,这里要说明的是白色和黑色正是普鲁士王国的标志颜色。勋带被用来缝在束腰军服从上数第二个纽扣处,在年这种流行的佩带方式被威廉国王所认可。年一级铁十字是一种胸配勋章,所以是没有勋带的。铁心被固定在一面封闭的银制底框上,用一些别条固定在受勋者的左胸,铁十字的长宽与2级相同,在19世纪40到50年代别针被引入铁十字使之更容易佩带。5年6月26日威廉国王又为铁十字家族增添最后一名成员——星芒大铁十字勋章,这个勋章被授予及时赶到滑铁卢战场并协助惠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的布吕谢尔元帅。铁十字勋章不仅授予那些在战场上表现英勇的战士,而且还授予那些为战争胜利做出其他贡献的人员,许多军官因为出色的指挥也获得铁十字勋章。铁十字勋章广泛地授予德国军队各个兵种,尽管它本来是用来表彰战士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的,但是后来获得铁十字勋章的人员也有来自警察、消防队。战斗人员和非作战人员铁十字勋章的区别在于后者有一种专门的勋饰,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更多的是军事人员。对于一名战士而言能够获得骑士十字是莫大的光荣,同样这也能赢得同事对自己的尊敬。尽管骑士十字勋章在授予条件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但是一般而言精锐部队的官兵获得骑士十字的可能性更大,骑士十字的获得者能够受到第三帝国宣传机器的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ly/1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