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消费界(ID:xiaofeijie)作者:大君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对潮流的追逐史。《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皇帝口味虽特殊,但追随者众多,导致京都掀起家具“胡化”热潮。

时日一久,民间也开始胡化,从席地而坐演变为往高处坐,案、柜、箱等等日益加高,并在历代改良中沿袭下来。如今,潮鞋圈、国潮圈、追星圈、潮玩圈……各种潮流疯狂袭来,有站在潮流巅峰输出sense和style的;也有蹲在圈外感叹迷惑行为的;而一旦钻进潮流鄙视链,“潮”总能对土狗进行精准打击。潮流究竟是怎么来的?谁在带节奏?潮流又是一门怎样的生意?纽约时装周是潮流巨子们的朝圣之地,但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它还是时尚圈的无名之辈。Vogue、Women’sWearDaily作为美国知名杂志,对法国设计师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但对于本土设计师往往提不起任何兴趣。美国当地富豪,洛克菲勒家族、福特家族、摩根家族宁愿打飞的去巴黎定制法国时装,也不愿意购买美国当地产的衣服。商场更是以卖法国货为荣,高档的百货商场甚至拒绝本土服装品牌进驻。当时有观点认为,养活法国设计师的不是法国人,而是美国人。转折出现在年。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欧洲大陆仍处战火之中。由于世界各地的编辑与买手难以抵达法国,巴黎作为全球唯一时尚中心,罕见的地遭遇冷场。身为美国老公关人的伊莲娜·兰柏嗅到了机会,拉来美国本土媒体、设计师、买家,在纽约的广场酒店举办了一场名为发布周的秀。▲图片来源网络这场秀并不标准,未设T台,模特就在观众席中穿梭,展示设计师的最新作品。到场的媒体也不尽如人意。据伊莲娜回忆,其足足发出了份邀请,但只有53位愿意参与,当天不得不找一些生活类媒体凑数,将场子坐满。尽管简陋,但在时尚紧缺的年代,这场秀的影响力依旧惊人,它直接打破了巴黎对时尚体系的垄断,将美国的时尚品味推向国际。直到年,克里斯汀·迪奥推出了惊艳世界的NewLook,才又将世界的时尚焦点重新带回巴黎。美国时尚地位真正站稳是在30年后。年,为了给凡尔赛宫筹备翻修资金,馆长GeraldVanderKemp接受了伊莲娜·兰柏的建议,决定以“慈善募捐”为名义,从美、法两国各找5位顶级设计师来一场深刻的对话。法国派出的代表团堪称时尚圈的天花板,不仅有YvesSaintLaurent,还请来了Dior的MarcBohan、EmanuelUngaro。借此,活动吸引来的王室成员、社交名媛、富豪与明星就有多位。相比之下,美国选手的知名度要弱上许多,并不被在场名流们看好。但当美国设计师作品出现的那一刻,局面大反转。T台下的人开始欢呼雀跃,务实、休闲、简约的风格相较法国一贯的华丽与奢侈,显得很不一样。▲图片来源网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服装纺织产业重心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产业链逐步形成。美国寻求对时尚产业的话语权与控制权,占据微笑曲线两端,成了十分紧迫,但又有底气的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女性大量进入职场,摆脱刻板印象,寻求平权成为时代的声音。美国代表团的商务风正是这种声音的外在表达。拿下凡尔赛之战后,美国设计师一雪前耻,成为世界级时装媒体、名流的座上宾。附带着其邀请的非裔模特也借此打破了时尚界的种族障碍,成为引领时尚的新潮流。如果说在美国时尚产业崛起过程中,“定义潮流→商业变现”这个链条还没那么直接、明显。那么,代表潮流的时装周在对下海捞钱的露骨程度上,已经达到忘我水平。时装周作为行业看货、买货的一种重要形式,原则上仅对商业人士开放。但在90年代,明星与超模的出席为时尚产业带来空前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jp/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