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第一次去乌特勒支已经是三年前的秋天,往事就是如此,等我想撷取细碎片段时,发觉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待我真的要忘记时,有些记忆其实一直在心尖萦绕。

乌特勒支于我而言是在莱顿之外的一处心乡,因为那里留存了一段专属于我的23岁生日纪念。

很多人最早知道乌特勒支是因为她是米菲兔的故乡,有迪克布鲁纳的工作室,有专属于全世界米菲迷的博物馆……我也不例外,很巧的是我开始留学生活的年是米菲60岁的生日,所以整个荷兰的米菲元素也比平时多了很多。

10月9日一大早从莱顿出发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小忐忑,这是我到荷兰之后的第一次独自出行,从莱顿到乌特勒支的火车全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要40分钟左右(偶尔的晚点、中途的变更也是有的)。

小本上记着每一处目的地的地址和邮编,手机里查询着交通信息……唯一没考虑到的是手机的电量如此经不起托付,所以第一次的乌特勒支之旅只有大半天的时间,但是却弥足珍贵。

乌特勒支火车站的建设当时还没有完全竣工,所以当时我是如何走出出站我已经完全没印象了,这座“荷兰第一大火车站”庐山真面目到16年毕业时才真正见到。

仲秋的这一天,天气好得要洗透目力所及的每个角落,风拂过,树影中露出的日光配合着绿草之上的些许枯叶舞蹈,我略带急促的脚步也没有打乱了这座古老城市本来的节奏,脚下叶片脆生生的“咔嚓”之声,也显得有点韵律。

第一次在乌特勒支的闲逛步行还是主题,可能因为是工作日,所以街上的人不多,又因为我到的时间比较早,店铺也都刚刚开门营业。

规整的一家家门店镶嵌在数百年历史的楼宇和街道之中,暗红色的地砖,深咖色的墙体,配合着五颜六色的商业气息,毫无违和,反而在古典之中不见沉重,于活泼处又显底蕴。走入其中,你不会感觉到百年厚重的压抑,反而处处清新、步步通透。

后来我一直说:乌特勒支虽然与莱顿离得不算近,但二者有迷之相似气质和感觉。虽然乌特勒支的街道和运河都比莱顿宽、人口和游客也多很多、交通情况也比莱顿复杂,但是二者都适合生活、也适合没有目的地走走逛逛。

选择生日那天独自出行,是我在忙碌的学习中给自己放的一天假,也因此我放下所有的负担只是去享受这一天的宁静,算是给自己一份独特的回忆,而那一天我经历的、收获的远比我预期的要多。

因为荷兰的城市规划百年来的变化很小,用谷歌地图搜到邮政编码后指示的路线和具体地点都很精确,所以不用担心会迷路。

后来在荷兰逛多了才发现,荷兰城市中的道路基本都是相通的,加上我自己的方向感还不错,即使提前或延迟了转弯,也不会走太多冤枉路。但是当时我一个人还是有点担心,所以手机的GPS导航一直开着(这也是手机后来没电的主要原因)。

音乐盒博物馆

Steenweg6

开放时间10:00—17:00

荷兰可全国通行的博物馆年卡堪称留学生必备,60欧一年的费用别说走遍荷兰,去几趟国立博物馆和梵高博物馆基本就已经赚了。

乌特勒支这个城市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博物馆方面对孩子却是异常友好,米菲博物馆本来就是孩子们的乐园,这座音乐盒博物馆大多也是家长带着孩子游玩的必选地之一,当然游客中也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果然老人也是“孩子”。

因为工作日,与我同龄的游客比较少,最关键的问题是解说小姐姐要带着我们游览前,问了一句是否有人听不懂荷兰语,只有我一个人举了手,加上又是亚洲面孔,在一众荷兰本地人里就更加特殊。

整个游览解说的过程接近1小时,解说小姐姐一直很耐心地先用荷兰语讲,再对着我一个人说一遍英语,全程下来时间肯定是比单一语种长了一点,但是因为这一群人里有需要歇脚的老人,也有好奇心颇重的孩子,所以大家也没有觉得行程被拖延,反而在很多讲到荷兰本地故事的时候,还很好奇我的是不是知道,那几首童谣虽然语言听不懂,但是听小姐姐唱出来还是感觉很美妙。

结束游览的时候,我也特别表示了她要特别照顾我一个外乡人的感谢。

博物馆里的音乐盒从历史的长度和种类的数量都让我惊讶,形制大的有填充了正整个建筑的如同建议大钟的报时音乐盒,小的也有可作掌中舞的袖珍款音乐盒;有最传统的,也有很现代的……林林总总,花样繁多。

很巧的是那段时间赶上博物馆在进行以猴子为主要形象的动物主题展,所以有一个展厅都是各种与猴子有关的音乐盒,而我恰恰属猴,这也是一个缘分吧。

相信在荷兰生活过的人都街上时常会出现的如风琴一样大小的“音乐盒”很熟悉,尤其是在节庆之时,这应该是荷兰的传统节目,所以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操作。那天在博物馆,在一位老爷爷的演示中,我们看到了它的工作原理,也见到那些历史悠久的“唱片簿”,把它们放入机器,在去摇动如同方向盘一般的转盘,美妙的音乐也就随之而来。

老人非常开心看到我们的出现,对于完成了一曲表演也很满足,小孩子们围着他问东问西,他也都一一耐心解答……年迈的老人还在坚守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依旧充满热情,依旧享受每一个音符的感动;孩童的言语无忌,但是都是对美好的向往……那副画面中的恬淡、宁静,真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好。临走之前,我买了一个小型的米菲音乐盒,作为这段旅途的纪念,也是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圆顶大教堂钟楼

Domplein9

这是我的第二站,但是要登上钟楼俯瞰整个乌特勒支除了需要买票之外,还需要凑齐一定人数统一上去,鉴于我的手机电量问题,我没时间等到上面的游客下来再上去,所以只参观了教堂内部和花园。

圆顶大教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年,历经近三百年到年完工,本来教堂与钟楼连在一起是一座完整的建筑,但是通道在年的飓风中倒塌后成了两个独立的建筑。

教堂很高,也很明亮,内部以白色装饰为主,与荷兰其他很多教堂已经用于社会用途不同,这座大教堂还保持着它最初的模样,当天还有一些信徒的小型聚会,游客们都很安静地尽量不发出声音打扰到他们。

教堂前的圆顶广场上矗立着荷兰创始人扬?范?拿骚的铜像,教堂南边的建筑已经是乌特勒支大学的一部分,当我坐在广场上的时候确实已经挺累的了,但心中的想法是:来这里独自过这个生日很值得。

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

Agnietenstraat2

在的游览比较仓促,手机电量的每一点下降都在催促我的归程,毕竟返程的导航和火车的查询我都得依靠它,因此博物馆我只去看了迪克布鲁纳的工作室复原展厅。

想想60年前,这个后来风靡全世界的小兔子就在作者的笔下被一点点勾勒、描摹,成为他送给自己孩子的小礼物,却在不经意间为后来无数的孩童构筑了一个梦里的世界。

跨越一个甲子,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想去探寻这段传奇的起源,迪克布鲁纳去世前,在这个城市里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市民也经常能见到他。当然没有几个游客奢望自己能见到米菲的作者,但是人们来到这,能够把心头的那种期许融化在一个伴随自己童年故事的源头中,已经足够幸运,也足够浪漫。

年,迪克布鲁纳的去世,米菲也流下了泪水,老人虽然离开了这个尘世,但是却把美好留在了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因为那些故事里,有他要传达的感悟,也有他对未来的希冀。

迁址扩建的米菲博物馆,就在中央博物馆的对面,因为在装修,所以那一天没有对外开放,可以说是一点遗憾,但是也正是这种遗憾,也促成了我毕业前的第二次乌特勒支之行。

年夏天的乌特勒支之行,这个时候的车站已经没有四处装修的杂乱,所有的人员来往有序进行,一切井井有条。只不过这一次是伴随着荷兰典型的阴雨天气:灰白色的天,随风来随风走的墨色的云块,写意洒落的雨滴,在运河之上泛起浅浅的涟漪。

可能因为乌特勒支的运河在地处有一个缓冲的“河岸”,大多数时候都是水位比较低,所以在原本的道路上往下看,延伸了视觉感受,而往上看也觉得建筑感觉要比别的城市高一些。

又是一个半天,这一次是我与同学一起探寻米菲博物馆,还是熟悉的街道、还是那道小门,上一次没能进来看看,这一次终于可以弥补这个遗憾。

虽然在中央博物馆对面,但是除了门口立着一个两人高的米菲塑像之外,没有任何特殊的人流和喧嚣去表现这座房子的与众不同,在外面也听不到屋内的欢声笑语,古典与现代、经典与卡通,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地存在,相得益彰地交错,所以我们进去之前并没想到有那么多人。

用我们的博物馆卡换了票,存了包,卸去一身疲惫走入博物馆中,完全就是孩子们的一方天地,各个年龄段都有,有声书、动画片、大大小小的玩偶、墙上随处可见的米菲彩绘,能够满足一个孩子对于二次元与现实的所有美好想象。

米菲博物馆的寓教于乐做的也是相当好,里面有好几间小教室,看起来会教来参观的小朋友画画、简单的烹饪之类的,还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在地下化了卡通地图,孩子们用米菲系列的卡通形象去角色扮演道路上的行人、机动车主、非机动车主等等,根据交通指示的变化去做出反应,比一般的刻板介绍好玩太多。

在米菲博物馆我选择了一种穿着“代尔夫特蓝”风格衣服的传统风格米菲兔,也有同学在梵高博物馆买到了拿着画笔和调色盘的“梵高米菲兔。

我猜,大多数女孩子离开荷兰的时候,都会带走一两只米菲玩偶,将它们装进行囊,来留住旅途中的细小片段,在未来也许化成了我们书册里的只言片语,也许溜进几晚的梦中,来提醒我们,有些瞬间曾经那么真实地存在过,并且从未远离。

旅行体验官:Vivian

法学博士在读,现居北京,莱顿大学国际民商法学硕士。喜好古琴、诗词与传统文化,留学期间,喜欢体验荷兰各城市的独特气质,也试图寻找城市文化中与东方文明交汇和碰撞的奇妙。用文字记录足迹与心情,游走于感性与理性之间,严肃对待专业,轻松面对生活。

“玩转荷兰”旅行体验官继续招募中!

投稿要求

以文字(字以上)内容为主,图片为辅,内容题材不限,写作风格不限。

视频/个人直播投稿,需附上字以上文字介绍。

主题明确,结构清晰且内容有条理。

内容必须原创且未在其它公众(媒体)平台发布。

参与方式

立即投稿至邮箱:

traveller

gogodutch.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jp/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