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能治疗好吗 http://www.lohasidc.com/

上次的文章这大概是世界最早的先锋剧

三个桔子的爱情中,我留了一个小尾巴,为什么普罗科菲耶夫的那部歌剧名为“三个橘子的爱情”,而不叫“三个苹果的爱情”,或者“三个火龙果的爱情”?

-走进狂热橘子爱好者的国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橘子的英文名“orang”说起。(无论橘子、橙子、柑,在英语里都是orang,所以下文遇到orang我一律统称“橘子”)

orang是个多义词,最基本的意思指的当然就是我们常见的这种酸酸甜甜的水果了;同时,这个词语也指代这种水果的颜色——橘黄色。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对于橘子和橘黄色有近乎狂热的崇拜,这个国家有三宝,风车、郁金香和橙衣军团,这个国家就是荷兰。

那么荷兰的橘子崇拜究竟狂热到什么地步呢?

球场里的橙色闪电和观众席上的橙色狂潮就不提了,

这个国家的网站也是满满的橘黄色,

再来看二战后期“市场花园”行动中,荷兰人见到盟军伞兵时的情景:

卡拉汉这位经历过敦刻尔克撤退的老兵,也为围绕着部队的大量平民伤透了脑筋。“他们在我们身边沿途跑着,带着橘色的袖章,系着橘色的围裙,别着橘色的小小缎带,全都是橘色的!”他记得,“孩子们把橘黄色的小布片别在他们的裙子或短上衣上,蹦蹦跳跳,兴高采烈的尖叫着。”

……

她极度兴奋,在箱子和缝制品碎片中寻找她所拥有的每一片橘黄色,她打算当英国人到达奥斯特贝克时,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冲出去,举着手工缝制的橘黄色小旗迎接这些解放者们。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遥远的桥》

这个国家对于橘子及橘黄色的喜爱几近疯狂,总是能将橘色玩儿出各种花样。

问题来了,这个国家对于橘子偏执般的喜爱,其根源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

先从简单的说起,我们先来讨论一下“orang”的第三种含义。

众所周知荷兰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荷兰的皇室,叫做奥兰治·拿骚家族。

奥兰治……这个发音好熟悉的赶脚啊。

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王后马克西玛及他们的三个小公主

奥兰治·拿骚家族,英文写作HousofOrang-Nassau,看到那个大写O开头的词儿了吗?人家国王的家族就叫“橘子家族”啊,要不说人家那么狂热的崇拜橘子嘛!bingo,问题解决!

-橘子,中国特产!-

先等等,这个问题真的这么容易就解决了吗?

当然没,表面上这个解释似乎很自洽,然而却根本没有碰触到这个问题的核心,这也是我说这个问题有“复杂的一面”之所在。

我先列举几个这个解释说不通的地方。

1、橘子(甜橘/橙/柑),是地地道道的源自中国的水果,早在公元前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橘子了,但在欧洲,可以吃的橘子直到15世纪才被引进(实际上11世纪东征的十字军就已经把橘子带到了欧洲,只不过他们带回来的中亚橘子即苦又涩,只能拿来入药,可怜的欧洲人……)。

宋赵令穰扇面画橙黄橘绿

2、现在的荷兰皇室奥兰治·拿骚家族实际由两个家族组成,其中与“橘子”这个意义相关的奥兰治家族,算的上欧洲最古老的家族之一,早在公元前1世纪,这个家族的老祖宗就已经开始创业了。

3、奥兰治家族老祖宗创业的那个地方在法国,本来是罗马凯尔特人的领地,原名叫Arausio,被奥兰治家族统治后,这块地也改名叫奥兰治了,一直到现在,这个地方还叫奥兰治。

法国沃克吕兹省奥兰治(Orang,Vauclus)

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问题在哪里了,在奥兰治家族发迹的时候,欧洲人连橘子长什么样子都还不知道,何来的关联!

还有个问题,奥兰治家族创业这地儿在法国,离着荷兰老远呢,这个家族又怎么跑到海边儿填海去了呢?

奥兰治到荷兰的距离

-有趣的旗帜S1E2-

问题越来越复杂了,要理清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我们得先跳到另一个领域,下面有请谢尔顿出场,为我们开讲“有趣的旗帜”

在之前的文章双鹰旗下

最古老的文明图腾中,我们接触了一种有趣冷门的学科——纹章学,今天我们继续讨论一下奥兰治家族的纹章历史。

现在的荷兰的国徽是长这个样子的。

荷兰国徽完整版

纹章中的狮子符号代表拿骚家族——看上去有没有十分的兰尼斯特啊……

冰与火之歌中兰尼斯特家族的纹章——这个插图纯属跑题

而荷兰皇家王旗,是长这个样子的:

荷兰皇家王旗(RoyalStandardofthNthrlands)

注意到四个角上的蓝色号角部分了吗?在奥兰治和拿骚还分属两家的时候,蓝色号角就是奥兰治家族的纹章。

刚才提到的奥兰治家族的领地奥兰治公国,纹章是这个样子的。

奥兰治公国纹章,同时也是如今法国奥克吕兹省奥兰治的纹章

等等,这个徽章上,那些圆滚滚的水果是什么!难道不是橘子吗?你不是说奥兰治家族发迹的时候欧洲人还没见过橘子长啥样吗?

没错,这个徽章上的水果的确是橘子,只是这个徽章出现的时间是十六世纪,那个时候橘子已经被引入欧洲了,而在这之前,代表奥兰治家族的只是上面那个蓝色号角。

第一代奥兰治家族的纹章

-橘子有……N种写法-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词源学来讨论橘子与奥兰治家族的关系。

“orang”这个词儿作为橘子这种水果的名字,在英语用能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3世纪,直到16世纪才被广泛使用并引申为“橘色”。

这个英语词汇最早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印度:在泰米尔语(Tamil)中,“橘子”写作?????,发音为nāram;泰卢固语(Tlugu)写作??????,发音为nāri?ja;马拉雅拉姆语(Malayalam)写作???????,发音为nāra??a。

这三种语言具体哪种是orang的原始祖先已不可分辨,引入到梵语后,写作??????,发音为nāra?ga?。

而后,波斯商人将其带到小亚细亚,在波斯语中,橘子写作?????,发音为nārang,已经初现英语中orang发音的感觉了;而后又传入阿拉伯语,写作?????,发音为nāranj。

这种水果最早传到欧洲时,发音也还和阿拉伯语差不太多,比如说西班牙的橘子写作naranja,意大利语写作arancio,传到法语中就已经变成了orang,英语就直接原样引进了。

这个时间在15世纪左右,奥兰治家族这时已经在奥兰治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了一千五百多年。

结论来了,词源学上,orang作为“橘子”和“橘色”,与Orang作为“奥兰治”,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起源,只是碰巧写法和发音一样而已。

至于“橘子”与“奥兰治”这两个意向是怎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又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故事。

-橘子传奇-

故事的主角名叫威廉·奥兰治,即大名鼎鼎的“沉默的威廉”,荷兰国父。

荷兰国父奥兰治的威廉(WilliamofOrang)“沉默的威廉”

年,威廉出生于迪伦堡的拿骚家族,拿骚可是一个大家族,整个欧洲到处都有拿骚家族的传人,比如说现在巴哈马群岛的首都拿骚,就是以拿骚家一位英国亲王的名字命名的——这是题外话,不详表。

威廉是家中的长子,本已是拿骚堡的合法继承人,可他的运气实在太好,11岁那年,他的堂兄奥兰治亲王战死,他又继承了奥兰治的领地;成年后迎娶了伯伦公爵的女儿——伯伦即今天荷兰格尔德兰省的伯伦——顺带收下了如今属于荷兰及比利时的一些领地。

德国黑森州迪伦堡城堡

那时荷兰正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之下,是西班牙重要的税收来源。荷兰人民挣的多拿的少,还要忍受西班牙人残酷的镇压,于是就揭竿而起了。

在这张战争中,威廉同志毅然决然的放下了自己的贵族身份,散尽家财,与荷兰人民站到了一起。年,经过几十年艰苦的斗争,荷兰各省宣布于7月12日拥立奥兰治为荷兰国王,可就在这个重大日子的前两天,威廉被人刺杀。

橘子这种水果在欧洲流行起来,恰恰也是在那个年代。那个时候,橘子在欧洲还是一种非常稀少的水果,只能为贵族享用,奥兰治·拿骚家族发现这种水果的叫法竟然与自己家族的名字如此相似,于是就将这种水果纳入了自己的家徽。

在那场沉默的威廉所领导的奠定荷兰根基的战争中,Orang已经成为荷兰人民心中神圣的符号,“橘子”与“奥兰治”这同一个词所代表的两种不相干的意义,也在这场战争中合二为一,荷兰人民高喊着Orang战斗,至于这个词儿的起源及精确的指代意义,对他们来说显然已不是那么重要。

这场战争持续了80多年,史称“八十年战争”。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世界终于承认了荷兰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这个时候,沉默的威廉已离世60多年。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作为一个以商业联盟为根基的国家,荷兰人自由不受约束是出了名的——从其对性交易及毒品的态度就可见一斑。似乎也只有orang这个词以及威廉这个名字,能将这个国家团结起来。

顺便提一下,在那场持续80年的战争中,有一首战歌一直被传唱至今,这首歌的名字叫做威廉颂(HtWilhlmus),如今荷兰人以这首歌作为自己的国歌(就是开头的音乐)——这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国歌之一。

荷兰国歌《威廉颂》合唱版

呼,终于把话题引回了音乐——这毕竟是个经典音乐专栏嘛。

-可爱的橘子-

最后的最后,解决一下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是“三个橘子的爱情”。

前文已经提到,那个年代欧洲人想要吃到甜橘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者从美洲的殖民地海运,或者温室栽培(欧洲人为了吃橘子专门设计了培养橘子的温室,这种温室还有个专属名词叫做“Orangry”)

17世纪凡尔赛宫的橘子温室-为了吃橘子真是拼了……

这种水果无论颜色还是卖像,在欧洲人眼里都是如此的精贵可爱——他们也确实把二者联系到一起,还编写了好多类似“你是我的小呀小橘子”这样的歌谣。

苹果,那是给亚当夏娃吃的;火龙果,那时候欧洲人大概还不知道这种长相清奇的仙人掌科植物可供食用;要找到一种里面能蹦出公主的合适的水果,橘子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今儿先到这儿吧,祝大家赏乐越快,胃口大开!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jc/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