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公路是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通道。当下,公路不仅是连接旅游目的地的纽带,其本身也发展成为极具魅力的旅游目标。随着公路交通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以及人们日益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和自驾游的兴起等,公路旅游成为蓬勃兴起的新兴旅游业态。

从交通到旅游

公路旅游是一种基于公路文化的特殊旅游方式,在欧美已非常成熟,线路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中国的公路旅游起步比较晚。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把交通运输定位为服务业,并作为服务业中优先发展的领域。旅游业作为典型和成熟的服务业,把公路本身打造为旅游资源,是对“服务”属性的最好诠释。年,我国唯一一条穿过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的高速公路——云南省思小高速公路被评为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旅游景区。年世博会期间,中青旅首次把公路旅游这一理念引入中国,并打造了公路旅游品牌“阳光巴士”。之后推出的“阳光巴士”项目经过天津、河北等地,沿途探访景点,品尝美食,让游客不但路过,亦亲身参与。同年,在第三届“江苏交通十大服务品牌”评选中,沪宁高速公路阳澄湖服务区“水乡明珠”入选,该服务区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将其交通运输功能与旅游度假功能结合得恰到好处。年,西双版纳旅游局申报思小高速公路为国家3A级景区,从旅游管理层面开创了我国公路旅游的先河。

在这10多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快速增加,汽车销量飞速增长。从数据上看,年私家车保有量为1.24亿辆,到年私家车保有量已达2.2亿辆。随着越来越多家庭拥有私家车,自驾游时代已经到来。数据统计,年中国自驾游出行人数为22亿人次,年达到23.4亿人次,年自驾游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5万亿。公路也就从传统旅游时代旅游产品的外围配套,成为了游客个性出行和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选择。

政策助推“交旅”融合

从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交旅”融合的政策。有专家将其划分为初步萌芽期(年—年)、平稳过渡期(年—年)、迅猛增长期(年—年)、政策利好期(年至今)。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以国家等级交通线网为基础实施国家旅游风景道示范工程。同年,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拓展公路旅游功能,要求实现公路与旅游的融合,使公路本身成为一道风景线。

年,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旅游风景道示范工程。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交通强国建设的明确目标,即到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形成“三张交通网”“两个交通圈”,还要深化交通运输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风景道等发展。

此外,《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年)》《促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实施方案(—年)》等也提出了促进公路旅游发展的相关要求。

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推进建设旅游公路。比如江西省发布《江西省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年)》,提出将投资18.54亿元,规划建设28条旅游公路。

公路旅游线路顺势而起

在多种利好形势的推动下,各地公路旅游线路不断建成。有环景区公路,比如环青海湖公路,该公路分东、南、西、北4路,沿线触目皆景,非常壮观。有市内旅游公路,比如太原东山旅游公路,将太原的东山、北山、西山串联起来,共连接了沿途9个景区、10处文保单位、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有市际旅游公路,比如浙江的杭绍台高速,沿线有3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2A级景区,包括绍兴的兰亭、新昌的穿岩十九峰等;有省际旅游公路,比如京新高速,途中穿越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沙漠。有游客表示,驾车穿行其间,一路追随大漠戈壁的落日,沿线的野骆驼、胡杨林、远处的沙丘……无尽大漠风光尽收眼底。

公路规划建设与公路沿线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使得旅游公路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助力扶贫的双赢抓手。比如湖北省竹溪县在3条国省道打造百里绿廊、百里果廊、百里景廊,建起20多个休闲驿站,串起全县6个3A级旅游区、50多个乡村旅游点。据报道,5年来,湖北省“公路+旅游”带动湖北82万人脱贫,占全省减贫人口的18.6%。

旅游公路建设的各地“模式”

陕西:沿黄公路全线通车

陕西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黄河旅游带和丝绸之路起点风情体验旅游走廊、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打造成“三大旅游高地”。年,陕西省“1号公路”沿黄公路全线通车。这条沿黄河西岸南北布线的省级公路年开工,总投资64.5亿元,经榆林、延安、渭南、韩城4市12县,串联起50余处名胜古迹,沿途黄河景色美不胜收。

山东:建成革命老区红色公路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修建了革命老区红色公路。该公路串联起沂蒙孟良崮景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诸多景区景点,成为了山东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公路。公路的修建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孟良崮、诸葛亮公园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实现整体开发,当地的土特产也依托良好的交通畅销四方。

山西:修建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

从年起,山西投资亿元修建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构建全域旅游一张网格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贯穿忻州、吕梁、临汾、运城四市,连接起14个A级及以上景区和75个非A级重要旅游资源。长城一号主线贯穿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地市内外长城沿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通武乡县、黎城县、平顺县和壶关县,线路涉及长治市域内太行山主体景区及关联景区。

广东:打造滨海黄金旅游线路

年,广东省公布了《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规划》。根据规划,滨海旅游公路将连接14个地市、38个县(区)、个乡镇(街道)、15个产业园区、20个滨海新区,辐射72个A级以上滨海旅游景区。其茂名段将吉达港、博贺新港等港口与莲头岭、放鸡岛、晏镜岭等滨海风景带串珠成链,既是集疏运通道,也是绝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观赏走廊。

海南:建设环岛旅游公路

日前海南省环岛旅游公路(东、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批。环岛旅游公路(东段)贯穿陵水黎族自治县、三亚市等沿海5个市县,串联起沿途特色海湾、特色海角、度假区等。环岛旅游公路(西段)贯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儋州市、临高县等沿海6个市县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

新疆:构筑“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近年来,新疆着力补齐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构筑“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新疆年实施了G布伦口—红其拉甫等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六大工程。年以“交通+旅游”九大工程为载体,计划完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里,高速公路突破公里,新增13个4A级景区、15个3A级景区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

世界窗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设并已建立了完善的国家风景道体系的国家。蓝岭风景道贯穿北卡罗莱纳和弗吉尼亚两个州,连接北部的雪兰多国家公园和南部的大雾山国家公园,是美国最长的一条乡村风景道。蓝岭风景道品质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特的阿巴拉契亚文化,是蓝岭风景道的灵魂;沿线有大量废弃工厂和采矿场等工业遗迹;浩瀚的森林、延绵不绝的山脉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等共同构成了一幅迷人的乡村景观画。德国的浪漫之路,北起维尔茨,一路向南,途经罗腾堡、丁克尔斯比尔以及奥格斯堡等古老城市,终点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下的小镇菲森。河谷、农田、森林、草地、山峦,还有中世纪教堂、古堡等,一路风景美不胜收。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在东京等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政府仍然舍得在市中心修建尽可能多的绿道,一方面为市民提供休闲、放松的平台,另一方面又通过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新加坡绿道将绿地、水域、公园等串联在了一起,为生活在城市狭小空间的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新加坡沿海而建的骑行绿道,景色怡人,且没有机动车,非常安全。

专家观点

进行新业态服务体验升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公路作为旅游吸引物,在选线勘测、设计以及技术规范等方面需要进行一定调整。从专业特点上看,公路工程性强,而旅游体验性强,融合就是要构建移动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在选线、设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旅游体验,要最大可能满足游客途中欣赏风景的需求;在规划公路旅游体系方面,要做到平衡“交旅”、串联周边、带状引领,从而带动整个沿线城镇和乡村、区域发展;在游憩设施设计方面,要实现设计人性化、使用公益化、效益延伸化。公路变成旅游产品,要形成融合的产业,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民生效益。在服务供给创新层面,需要依托全产业链进行新业态服务体验升级,包括沉浸式服务体验、驿站式导引体验、极限稀缺服务体验等。在这些方面,不少旅游公路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比如阳澄湖园林式主题服务区,它把苏州的园林、江南的山水、白墙灰瓦等地域符号融入了服务场景,使得服务区就像一个景区。人们想在这里停留,就会产生需求,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深入主题,挖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马聪玲中国的公路旅游还是起步的状态。这种初级阶段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围绕公路旅游的配套设施、服务跟不上;再如旅游线路对主题和文化的挖掘不足。要让公路旅游得到更好发展,设施改造和服务提升是基础。公路旅游风景道要增加观景台、观景点等,方便游客安全舒适旅行。公路服务区的功能应向多元化转变,要完善基础设施,还要让其旅游化、休闲化,成为具备旅游和运输功能的公路旅游综合体。再者,现在很多旅游公路线路把景点捡起来了,但是主题还需要深入,文化内涵需要挖掘、整理、提升,还要和当今流行文化有链接,进行策划和传播,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除了政府,公路旅游的发展还需要企业加持,比如连锁餐饮企业。如此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旅游内容,形成属于自己的公路旅游文化。让游客更好地感受路上的风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大部分公路旅游者都是自驾游。对于自驾游来说,其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空间思维、场景思维、互联网思维、专业化思维。旅游者的目的在终点,在于游览;旅行者的目的在路上,在于旅行。旅行重视的是真实体验和真正休闲,是快乐、轻松、有所收获地“消磨时光”,其目的是感受路,感受路上的“风景”。发展此类旅游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不要局限于“所见”,而是要透过所见之物解读景物背后蕴含的信息。要优化观景平台的配置和节点选择的科学性,要有景可观,有人性设计,有舒适保障,还要有配套商业。要用平台战略强化空间性产品供给,用生活生态圈以及产业生态圈的商业思想强化服务生态圈,最终推动其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

(旅游公路建设的各地“模式”、世界窗内容由李绾心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dt/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