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bdfrczy/
“只有两大文明发明了步兵操练:中国和欧洲,第一次是公元前5世纪在北中国和希腊,第二次是在16世纪末。此期代表人物戚继光和荷兰共和国拿骚的莫利斯都明确主张恢复传统作法”。——《剑桥军事史》前言

作为明朝最富盛名的将军,戚继光在练兵、作战、技术、理论都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战争艺术的最高水平,堪称全能型统帅。他威名远播,“水陆大小数百仗,未尝一败”,曾经创造了击溃数千敌军,自身0伤亡的赫赫战功。

他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一部有诚意的电影,《荡寇风云》所描述的戚继光抗倭战史和展现戚家军与倭寇的战术对抗颇有可观之处。

历史背景:倭寇战争

13世纪末叶,为报复元世祖忽必烈对日本的入侵行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受到日本海盗的频繁袭扰。这些海盗被称为“倭寇”。随后的年间,倭寇的袭扰此起彼伏。年“应仁之乱”后,日本进入混乱的“战国时代”,大批浪人武士、失业流民以及商人在各地领主的纵容下纷纷向海外寻求出路。与此同时,受明朝厉行海禁政策的严重影响,一些中国南方海商豪强为了获得走私贸易的巨额利益,便与日本海盗相勾结,组成了势力庞大的武装走私集团,公开对抗明朝的海禁,并引兵袭扰内地,掠取财货人口,为害日益严重。嘉靖年间,“倭寇”大头目徽州商人王直(一作汪直)甚至在日本南部的平户藩设立贸易基地,号为“五峰船主”,“徽王”,拥有出动上百艘巨舰,同时袭击明朝东南滨海数千里的强大实力。

不过,王直本质上是一个生意人,他的目的始终是希望明廷开放“互市”,而非杀掠人口。他甚至还应明朝官员之请共同剿灭过其他海盗。浙直总督胡宗宪也一度倾向于招抚他。然而,明朝君臣既昧于大势,又不愿屈从地方豪民的要求而破坏所谓朝廷法度。于是,王直在嘉靖三十六年(年)谒见胡宗宪面议互市条件时被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诱捕下狱论死,他的义子毛海峰愤恨明朝的背信弃义,遂集结数千人在舟山的岑港与明军开战。影片正是以这场战斗为开篇……

明朝倭寇侵扰图

1岑港之战:明朝军事体制的危机

岑港位于舟山本岛西部,古称六国港,是天然良港。周围小岛星罗棋布,地形复杂,山路崎岖狭隘,易守难攻。倭寇居高临下,结硬寨据险死守。

倭寇“绝塞诸道,止通一径,隘险难行”,明军正面强攻多次,以至于“蹂尸而进”,然而“行将尽,贼兵自尾击之,我军大溃,死者过半。”此外,倭寇还利用当地春季风雨交加,山水骤发的特点,“于山之高堑处,相其堤之,后官兵进击,决而注之,兵多漂死。”影片通过一场据点攻防战,展现了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

装备短刀、长盾和攻城槌的明军攻坚部队正在行进中

长五尺(cm),宽一尺多(32cm)的“挨牌”是明军装备的制式盾牌之一,多用白杨,轻松,桐等轻而坚硬的木料制成。用于阵前抵御敌军远程火力的攻击

倭寇将战死敌军的首级挂在关隘前的拒马上示众,令明军为之胆寒

当明军进入攻击圈时,倭寇开始从城头的胸墙后面用火绳枪(日本人称之为“铁炮”)和弓箭进行射击

这种可以手持发射的大口径火绳枪(日本人称之为“大筒”或者“大铁炮”),能够发射更大的弹丸,威力也相应增大

大筒实物

被拒马阻碍的明军步兵陷入枪林弹雨的笼罩,伤亡剧增,进退维谷

在倭寇远程火力的阻滞下,明军攻城槌等攻坚装备难以接近城防

混战中明军主将俞大猷也中箭受伤,明军军心大乱

手持锋利长刀的倭寇步兵开始出城迎击。经过一场砍瓜切菜般的大屠杀,明军遗尸数十具,再次狼狈溃退

岑港久攻不下,除了倭寇占有防御优势外,双方武器装备的差距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明代的《倭寇图卷》中清晰地显示明军步兵没有头盔,身不着甲,只有骑兵甲胄齐全,而就是这些盔甲的质量实际上也不过关。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记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

与明军相比,部分倭寇精锐部队的盔甲军器堪称精品。日本刀的锋利自不待言,日本火绳枪仿自葡萄牙,款式众多、品质优良,有效射程可达米。近距杀伤力据说可贯穿3-4人。日本足轻步兵使用的长枪长达4-5米,比明军装备的武器攻击距离更长,也更有威力。戚继光平倭后赴任蓟镇总兵,曾向明朝北方边军将领展示倭寇的武器:“继出所获倭夷盔甲枪刀、铳具之属,诸将皆观之皆吐舌曰:‘一向只说倭贼易杀,如此观之,骁当在今敌(指蒙古人)之上,今只势耳,若论军器,十不当一。’”

倭寇海盗身份的背后,原来也有来自日本战国大名正规军的支持和参战。影片中的“松浦藩”,其实就是后来的平户藩。年,松浦隆信就任肥前国守护(相当于国主)后,便协助王直将肥前国的精锐正规军也投入到倭寇之中。在袭扰浙江沿海的倭寇之中,中国人占70%,日本人占30%,而真正精锐的日本武士和正规军只有数百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给明军造成很大威胁。

坐在中间的老者是松浦藩副将熊泽,本片反派大Boss

倭寇将领对明朝内情颇知一二,对明军的战斗力极为蔑视

日本大名参与倭寇战争的目的,并不是要深入中国攻城略地。主要是通过定期劫掠,破坏明朝东南沿海的防卫力量,使自己能够自由进出大陆,从而控制东亚贸易的主导权,从中攫取巨大的财富,充实自己的力量,以供在日本国内称霸之用。

知己知彼,不愧为老将

戚继光登场。影片中将他的出场安排在岑港围攻出现之后,好像初来乍到一般。其实根据历史,戚继光作为左路军主将,一直活跃在岑港战役中,只是中途被调往别处抗倭。正是由于他的调离,以及倭寇在闽浙多地的同时袭扰,使明军不得不分兵应付,对岑港的围攻才陷入僵局。

明朝东南抗倭的主帅,浙直总督胡宗宪也出场了。岑港久攻不下,明朝各级将官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胡宗宪不得不亲自坐镇前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大举围剿。此战戚继光的所谓“新军”,并不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而只是他临时在浙江绍兴招募的0士兵。

在戚继光编练“新军”之前,他指挥的是明朝浙江当地的卫所兵。这些卫所兵的战斗力如何,在此前的龙山所之战(年农历八月)中可见分晓。此战倭寇所部不过余人,各路明军总数却多达00。

倭寇阵前一片金光闪耀……

倭寇在和明朝官军大部队遭遇时,往往采取一种心理战术,即先取守势以减杀官军的锐气,或者制造恐怖气氛使官军陷入心理上的劣势,然后待机出击。根据戚继光的记载:“余数年百战,但见诸贼据高临险,坐待我师,只至日暮,乘我精气冲出;或于收兵错杂,乘而追之。又能用乘锐气,盛以初锋。又其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五色长丝,类如神鬼,以骇士气。多执明镜,善磨刀枪,日中闪闪,以夺士目。故我兵持久,便为所怯。”

倭寇以军扇为号令,影片中作为“夺士目”的威慑之用

明军卫所兵开始攻击,首先是例行公事似的三眼铳齐射。这种武器射程近,精度低,威力小,还容易炸膛……性能和质量都很不可靠。

倭寇对于三眼铳的攻击全然不惧

等明军齐射结束,倭寇开始发动阵前突击

首先是弓箭攒射,据记载,“倭竹弓长八尺,以弓蹈其绡,立而发矢。……簇宽二寸,……近身而发,无不中者”

其时,作为明朝军事力量基础的卫所制度早已衰败不堪。军户逃亡换籍现象层出不穷,将领吃空额,驱使士兵充当杂役已成常态。加上后勤补给体制的僵化造成的军备废弛,以及政治黑暗造成的人事危机,以上种种落后的情况,使明朝卫所兵的战斗力下滑到比农村民兵高明不了多少的地步,甚至还有所不及。

这种军事上的腐败和低效造成的结果就是倭寇战争初期明军的一连串失败。在作战中,明军将领无法确知部下战士的实际数额,也弄不清究竟有多少战船可以调配使用。下级军官在部队出发之前先要向地方富户勒索给养。而一旦发生战斗,部队干脆望风而逃。

在与倭寇的交战中,大明官军基本一触即溃

明军基本战术队形适应于北方平原的大型野战,基本作战单位是“队”,一队25人,由1名队长统领,所持兵器也相对单一。一个这样的25人队组成的方阵,面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河川众多,水田密布,地形支离破碎的战场环境,便难以灵活应变。有的部队虽然敢于迎战,但由于墨守密集队形的战术,往往造成“一人失利,万人崩溃”的后果。

而倭寇的基本战术就高效得多。他们派遣30人以下的小部队进入村落,这些小部队在严密的相互策应之下展开行动。协同的信号是令人战栗的海螺声。这些入侵者善于使用当地的向导,并熟练地派遣尖兵和斥候,有层次地展开兵力,并以佯攻、驱使难民在队伍的前面等方式,扰乱疲敝明朝官军。明朝官军根本无法对付这一套战术,即使是士气最为高昂的部队,采取的对策也不过是仅凭血气之勇猛冲敌阵,既无有效的队形,又缺乏侧翼和后续部队的接应,经常被倭寇通过佯动或利用地形障碍分割歼灭。官军溃退时有如狼奔累突,自相践踏或被挤落水致死者众多。有一次总督胡宗宪也在败退之中被推落水,几乎淹死。

倭寇善使太刀、长矛等近战武器,太刀在一个熟练的使用者手中挥舞,一片刀光,使“上下四方尽白,不见其人”,可以在一丈八尺的方圆之内杀伤对方。

在龙山所之战中,倭寇分三路纵队冲击明军,在各路明军万余人挡不住冲击纷纷溃退的危急关头,戚继光弯弓搭箭,连发三箭射死三名倭寇首领,众倭寇大惊失色,一时错愕停止了进攻。戚继光抓住时机组织部队反击,才将倭寇击退。此战是戚继光首次亲自指挥部队进行作战,时年28岁。

卫所兵的战力低下令戚继光感到震惊,要击败倭寇,恐怕还是要用新法,练新兵。几遭冷遇之后,他向总督胡宗宪条陈练兵强兵之策,并提出“况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几经周折拖延,在嘉靖三十六年(年)冬天,他的练兵计划才最终得到批准。

戚继光接替俞大猷负责前线指挥后,改用疑兵之计来打开突破口。他命令大部分官兵进营休息,养足精神,每天只派少量官兵“更番选战”。每天不间断擂鼓邀战,让倭寇时刻处在紧张状态下,折其锐气。倭寇阵营中甚至出现了”相互猜疑至持刀自击”的情况。

作为老鸟,熊泽副将深知敌方大将的厉害

十天后,倭寇上下都认为明朝官兵是虚张声势假攻。戒备松懈了起来。戚继光请俞大猷等明朝将士“乘机”进攻,众寇大乱,死者无数,夜间又派兵纵火焚其船。戚继光等率将士追踪,砍栅直入,斩首百余,其余倭寇从海上逃往福建。

影片中,戚继光用暗埋炸药的方式突袭了倭寇的据点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熊泽副将得到寨门被攻破的消息后,很明智地选择了撤退保实力而不是和占有数量优势的明军硬拼,可谓深谙兵法之道。

倭寇退而不乱,仍然留有殿后部队,并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掩护主力撤退

在撤退的道路上抛洒银两,引诱明军捡拾而放慢追击速度

派遣间谍化妆成老百姓引诱明军伺机偷袭

在后撤时突然实施凶猛反突击,令人防不胜防

岑港之战以明军的胜利告终。然而,这场以数万士兵围剿几千海盗的战役竟然持续了一年之久,而且明军付出的伤亡代价之大,完全出乎明廷意料之外,实在称不上光彩。在岑港之战中,戚继光以参将身份率领0名新募的绍兴籍士兵作战,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些绍兴人太聪明,聪明人怕死,容易有私心,见到较弱的敌人敢于奋勇拼杀,但一遇强敌就畏葸不前,关键时候还是派不上用场。他痛下决心,第三次提出练兵建议。这一次,他要打造一支前所未有的模范部队。

3戚家军,鸳鸯阵:步兵操典的复兴

岑港之战后,戚继光立即开始着手寻找新的募兵地区。此时,发生在浙江西部山区的一场乡民械斗引起了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saoa.com/nsjc/4376.html